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美学研究
2017-01-28河北博物院
□焦 娜 河北博物院
随着文化的不断研究,对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的分析也有了很多的分析。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分析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风格分析中的文字章法特点和文字体差异,进而分析了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美学研究。
一、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风格分析
中山国在地理位置上位于赵国、齐国和燕国之间,其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而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促进了其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其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很大程度地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并且也融合了少数的少数民族,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比较粗犷而且强悍的北方文化,与墨守成规的中原的其他国家相比较展现出更多的活力和进取精神。
1.战国中山国文字章法特点分析
从中山国的文字特点来看,可以分为三种风格,分别是端庄优美的风格、舒朗的风格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风格。从铭文发展的风格衍变来看先是端庄优美的风格,进而从完全端庄优美向舒朗的风格转变,最终转变成完全舒朗的风格。
在中山国的一些青铜器中,有一些铭文的风格是完全端庄修美的风格,这种风格的文字在章法布局中呈现出比较公正的排列,而且每一行中的行距和字与字之间的间隔都呈现出完美的距离,紧凑但是不紧密,整体上形成一气呵成的风格。从字体结构中可以看到,其结构安排合理,没有多余的空白也没有一丝间距,整体结构收敛,字形修长。介于端庄修美和舒朗之间的风格,铭文具有比较端庄和严谨的特点,而且文字大小一致,呈现方形,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距离总体呈现均衡有序的风格。还有一种风格是舒朗风格,这种风格的文字类似端庄优美风格的文字,但是文字的结构和笔法却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结构在整体上比较松散,字形中发生了由修长向扁宽的变化。
2.中山国青铜器铭文字分类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的铭文会因为青铜器的用途和功能以及文字载体材质等的不同而出现很大的不同,除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外,还会因为文字书写者、刻写工具、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从文字载体方面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墨书文字、铸铭文字、刻铭文字和其他文字这几个方面,所谓的墨书文学就是玉石或者是木板上写下的文字,这些书写体在起笔和收笔的时候会有比较明显的笔锋,而且字体相对来说比较严谨,其中透露着一种毛笔字的美感,和青铜器长铭文相比起来显得比较随意。铸铭文字的主要是兆域图铜版、神兽等等青铜器中的铭文。刻铭文字也是战国中山青铜器铭文中的主要一种类型,同时也是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其数量是这几种最多的一种,除了用于青铜器铭文之外还可以用于占卜、记事、明德、传经,等等。
二、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美学研究
1.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的审美背景
在战国时代,青铜器的使用与战争和祭祀都有些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时青铜器从侧面也能够反映诸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强胜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各国都在寻求更加数量更多造型更美的青铜器。随着工艺的不断提升,青铜器的形状朝着轻薄的方向发展,器物纹样的装饰工艺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从战国中山国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其生动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被人们用精美绝伦来称赞。这其中充分展现了战国中山国青铜器制造工人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贵族们奢华的生活。从战国中山国的各种青铜器来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转化的过程和诸侯王生活的奢华以及他们对美物的追求。当时的人们尽可能地对器物进行装饰,极大地体现了他们审美方面的变化。
2.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审美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主要分析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审美,主要分析的美感包括线条纤细而劲键的美,同时还包括端庄风格的张力、凝聚力以及舒张力和倔强力之间展现的线条美感。战国虽然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但是同时也是文化绚烂的时期,从一些文字中将时代的色彩充分地显示出来,这个时期比较注重文字的造型美,这都是人们审美能提高的重要结果。
战国中山国正好是审美意识解放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的审美逐渐从巫术、宗教的笼罩中释放出来,整个社会的生活也逐渐得到解放。理性的、细纤的和分析的人间兴趣味和时代风貌日益蔓延,在这种审美意识的改变下,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显得比较纤细,而纤细中又带着一点劲键,呈现出“精劲式”的线条美。
文字结构方面的审美主要谈的是均衡平稳美和自然节奏美,就是在直线和曲线的基础上对其美感进一步分析,这个审美并不是单纯地分析单个文字的结构,而是分析整体的结构中相呼应的美感。包括对称带来的均衡平稳的美和节奏中所展现的自然朴素的美。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中在文字结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称均衡美,这种对称结构更好地烘托了庙堂文字的肃穆和庄重,从而使得文字具有端庄稳重的效果。在书法创作中第一要求是自然美,正是因为有变化才会避免呆板的感觉,从而产生自然的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