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期刊融合发展的路径
2017-01-28文/辰目
文/辰 目
寻觅期刊融合发展的路径
文/辰 目
本期《传媒》,编辑部同志组织了一组关于期刊融合发展的文章,每篇都从不同方面或角度,谈了期刊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和应对,很有价值。
石峰同志的文章给了我们认识期刊融合发展的方法论。关于挑战和机遇,融合乍看上去是挑战,实际上拓开了另一个更广袤、更持久的市场空间;关于渠道和内容,没有渠道,内容会憋死在产地,而如果没有内容,渠道则成了无米之炊,只能被闲置荒废而已;关于两个效益,有时候社会效益必须通过经济效益来体现,也有些时候,经济效益取决于深厚的社会效益;关于技术与人才,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人更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两者结合才能使技术的真实能量释放出来,否则不是徒劳无功,便是自欺欺人;关于当下和长远,不做好当下,无以谋长远,不谋划长远,则不足以谋当下。总之,全文充满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在媒体融合中的指南针和定盘星。
抓住内容是根本,深挖主题是基础。期刊不论是哪一个类别的期刊,说到底是内容的载体,是思想的平台,是精神的家园,是文化的基地。一本期刊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影响力,首先在于它有没有紧扣服务对象需求的、足够的思想文化含量、学术理论含量、科学技术含量、信息资讯含量等,在这一方面,一些品牌期刊形成了自己的专家型编辑队伍,在这个编辑队伍周围一般都积累出一支与刊物宗旨大致吻合的作者队伍。现在的问题是能否让编辑队伍吃定心丸,对作者队伍产生吸引力。要依据改革精神,采取精神鼓励、物质激励等有效政策,使得两支队伍能够吃透中央和政府的要求与读者对象的需求,对内容下大力气,精耕细作,在差异化战略的宗旨下,不断地推出深度报道与重头文章。这是融合的前提,也是融合的要义。否则,你就只能被融合、被淹没,而不可能守住自己。
既然思想性含量、学术性含量、文化性含量、科技性含量、科普性含量较高的深度报道和重头文章是一家期刊社的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对它的版权保护就具有了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你的内容越有深刻的见解与思想的丰采,你的期刊就越有影响力、传播力,这种影响力和传播力变现的能力即转化成经济效益的能力就愈强,这就对版权保护的要求愈加迫切、愈加强烈,尤其在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的环境下。这就要求期刊业的版权保护要有新思路:不应该只是防范性的,而应该是主动出击性的;不应该是局部的,而应该是全局性的;不应该是临时性的,而应该是长期性的、永久性的;不应该是兼职安排,而应该是一种组织保证;不应该只限传统载体,而更应该扩展到新兴载体。等等。
对内容的版权保护不是目的,或者只是阶段性目的,根本目的是让它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双效益,以维持和保证期刊的生产与再生产。这就需要经营内容、经营版权。在内部,需要合理界定好期刊社拥有的著作权与采编人员著作权之间的边界,合理界定好期刊社编辑拥有的著作权与作者著作权之间的边界,然后在此基础上,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负责对著作权进行科学的管理与经营,走多元化经营、多方面收获的路子。同时又要按照拥有的份额不同进行相应的利益分割与回报,特别要重视优质资源的网络营销问题,注意法律手续的严谨性与完整性。同时鉴于目前网络传播对期刊著作权的严重侵权或盗版,期刊社有必要在一个时期内,甚至较长的时期内把此项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以形成“凡侵必究,一究到底”的维权舆论与维权机制。可以按照有关学者的建议那样,集体抗争,抱团御侵。与此同时,期刊社也要考虑借助互联网技术,逐渐地走一条知识集纳、知识服务的路子,就像《今日浙江》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样,在刊物品牌影响力与差异化积累的基础上,对专业化资讯特别是深度的专业化资讯进行最大的集纳,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如此而为,何愁期刊融合的路子走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