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时代的静心之作
——以央视《朗读者》为例
2017-01-28文/马婷
文/马 婷
喧嚣时代的静心之作
——以央视《朗读者》为例
文/马 婷
当前,在娱乐节目统领市场的环境下,众多的选秀、冲关、歌舞等真人秀节目甚嚣尘上,而由央视重磅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一改往日综艺节目的路数,不过分追求眼球经济,而是安静地为观众讲述一段经历、诉说一段情、朗读一段文,成为现象级的文化节目。该节目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3分,不禁让人惊叹节目文字和情感的魅力。
讲述自己难忘的故事
故事不仅是一段情节,还是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载体。和以往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图书内容的读书类节目相比,《朗读者》将自己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将朗读者的故事与朗诵内容结合起来,走心、贴心,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节目没有精心编排的桥段,有的只是随着谈话内容不断深入而自然提起的一段又一段难忘经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
在节目中,濮存昕讲述了自己小学阶段被称为“濮瘸子”,中学时又被称为“地不平”的经历。他说,正是荣国威大夫给他做了手术,让他站了起来;当兵时,团部、师部的医生为他诊断身体,认为他不适合在高寒地区生活,就帮助他离开黑龙江。回忆过往,他的泪水在眼圈里打转,他记住了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在生活中帮助了很多陌生人。这也再次提醒观众,每个人都应该感激我们生命中遇见的恩人。而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节目中坦言,自己为追女朋友才去译诗。当他谈及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诗时,热泪盈眶、无语凝噎。这些故事由当事人自己讲出来,融入了他们的切身体验和情感,包含了很多生动的小细节,加上讲述者的肢体语言、表情和声音,都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的情感世界。
彰显语言文字的魅力
《朗读者》的口号是:“无声的文字,有声倾诉。”相对于影像、声音的热闹和张扬,文字则显得质朴而内敛。文字是人们思想的载体,没有文字就没有思想,也无法体会那情景交融、有无相生、虚实共存的想象,以及由此而开拓的精神空间。
节目嘉宾所选的文章都堪称经典,既有传统的经典作品,也有嘉宾们自己的创作。如刘震云读自己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选段:“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却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这段话把一个执拗地寻找“能说上话”的农村知识分子的孤独地呈现了出来。
当杨利伟的作品《天地九重》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的大学生口中读出来时,也让观众领略到了一位航空员眼中地球的风采:“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他的叙述简洁、畅快、大气,文字中流淌着深情。
节目的每一个开场白都是一段动人的文字。如第一季第一期《遇见》中的开场白说到:“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语句对仗,富于哲理,令人思考。而第四期节目中《第一次》的解说词则为:“人这辈子,要遇到很多很多的第一次,就像这一次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像刘震云,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70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请女朋友去吃饭。许镜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场音乐会,但是他为这一天等了30年。王学圻20年前就第一次当导演了,可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这都是非常宝贵而难忘的第一次,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所以说,如果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这一期的开场白结合了很多名人生平中难忘的第一次,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越多的尝试,就会有越多的收获。这些开场白迅速将观众带到对主题词的思考中去,也引导着观众想起自己的经历,进而用情去欣赏嘉宾们的讲述与朗读。
名家对文本的点评画龙点睛,要言不烦。在王珮瑜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适时地介绍了作品的背景:苏轼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词中既有对历史、江山的无限向往,也有对自己境遇的悲叹,但总体而言,这首词境界比较旷达,能够笑对世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将禅宗思想与诗词创作结合得最好的词人,禅宗思想他不是最精通的,但“以禅入词”他是第一人。在李亚鹏读朱自清的《背影》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教授点评这篇散文“幽微中见广大”,也让每个人从细节处体会到了父亲的深沉与厚重。这些名家的点评能够让观众迅速认识到作家、作者以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从更为开阔的视野感悟作品,触摸历史。
节目的文字呈现方也很朴素。一本“白皮书”配合阅读进度显示出黑色的文字,没有多余的图画喧宾夺主,也不需要多么高超的阅读技巧,就是按照每个人的理解读出感动自己的那段文字,听者落泪,观者动容。文字本身的力度足以渗入观众的心田。
选择富有张力的主题词
“张力”原本是物理学的名词,在文学艺术中,主要指作品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富于包容性。《朗读者》前六期节目的主题词分别是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这些主题会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都会说出一些让人感动的故事,可收可放,恰到好处。
观众遇见了董卿和《朗读者》,濮存昕遇见了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贵人”,蒋励坚持在战火中遇见了战乱地区的新生儿,超模张梓林遇见
自己的女儿……
蒋雯丽陪伴艾滋孤儿,郑渊洁的老父亲陪伴他成长,乔榛的老伴陪伴他渡过三次癌症的考验,杨乃斌的妈
妈陪伴他走过16年的求学路……
王学圻与大家笑谈他第一次当导演的故事,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分享第一次推广京剧的经历,许镜清先生与董卿讲述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得以在人民大会堂开音乐会,杨利
伟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导演陆川把眼泪流在了那片充满杀机也生机勃勃的土地上,而他又删除了最能让人流泪的片段,只想留下彻底的绝望与窒息;斯琴高娃三次从马上摔下来,自己不曾流过一次泪,但她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时,不免“长声哭泣”,让“久经沙场”的董卿也背对着观众默默流泪。
这些主题词迅速打开了每一位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之门,让温暖的往事喷涌而出,流过观众的心田,生长出善而美的新芽。
人人都可以成为朗读者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中央电视台也可以成为普通人倾诉自己内心的地方,让普通人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些名人同台表达自己内心的可能性,进而增强了对节目的兴趣。节目第一期既有濮存昕、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等明星,也有妇产科医生、听力障碍者以及野生动物饲养员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蒋励等无国界医生,可以站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里与全国观众分享她在战火纷飞的地区接生,尽可能更好地照顾新生婴儿的故事。在战区,当她与家人通话时,炸弹就在围墙外响起,即便如此,她们依然没有退缩。杨乃斌8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导致耳聋,母亲陶艳波坚持把他送到普通全日制学校,坚持陪伴他上完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一共16年,和孩子一起听每一堂课,帮助他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因为能找到一个愿意接收母子共同入学的学校绝非易事。他们在被拒绝多次后仍不放弃,“因为还有很多学校没去呢”。杨乃斌现在成为天津市残联的一名工作人员,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他母亲的付出让每一位观众为之动容。
这些普通人,都在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将各自的岗位坚守成一座丰碑。他们不是“小人物”,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平凡而伟大的人。在当今社会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却越来越焦虑不安。央视的《朗读者》为观众开拓出了一个能够“静心”的空间,是一种新的文化类节目尝试。
作者系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