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7-01-28鸿红,胡

职教通讯 2017年28期
关键词:供给职业改革

吴 鸿 红,胡 小 桃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吴 鸿 红,胡 小 桃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存在诸多问题,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看,主要表现为开发投入不足、开发主体单一、开发能力较弱、开发标准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投入、主体、能力、需求及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相关策略。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投入不足;主体单一;能力较弱;标准缺失;供给侧改革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我国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为“供给侧改革”)战略。加强“供给侧改革”,改善产品供给质量和结构,是实现质量立国的重要举措。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供给侧改革”的基础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培养和提供合格劳动者的重大责任。其中,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它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推进职业教育有效供给,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必须重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水平的提升。这不仅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更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时代呼唤

目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领域均着力于提高供给侧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职业教育也亟需创新内部要素,扩大有效供给,以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作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也应顺势而变,其变革的必要性是由外在诱导和内在趋势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外在诱导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侧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1]供给侧改革需要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有效供给,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发展。而职业教育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供给侧改革”也诱导着职业教育进行变革。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有效供给,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变革成为现实之需。

(二)内在驱使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课程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包括从课程文本的获得到实施,直到学生习得学习经验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指一门门具体课程门类,而且指这些课程门类按照一定结构所组成的整个课程计划。[2]其开发涉及的要素广,包括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开发流程和开发标准等,都需要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而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质量不高,也存在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变革迫在眉睫。(1)这是顺应国家经济变革、社会发展现实之需,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2)其符合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之需,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扩大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提升职业教育水平;(3)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就业之需,促进专业知识储备、更新和普适性能力的提高,防范供需错位、失业风险。

二、供给侧改革观照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供给侧改革中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职业结构和岗位需求将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这种结构性变化,职业教育需要在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创新方面做出不断变革,才能保证其旺盛的生命力,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反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开发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培养目标确定后,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随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学校对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多数学校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学生管理等工作中,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致使课程开发的人力、物力投入相对不足,开发力度较弱,加上自主开发意识薄弱,从而影响了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不合理的投入结构,既响了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适需性人才的培养,进而阻碍了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开发主体单一,企业参与度低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主要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度不高。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是由校内专业教研室独自进行研究,课程开发相对封闭。而行业参与课程开发的机会少之又少,与此同时,企业开发的积极性也低,参与度不高,校企方面缺乏深度合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创新驱动发展正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结构和劳动就业市场,呈现出体力输出向高附加值的技术用工转变的显著特征。[3]但由于校企方面缺乏深度合作,学校不能准确了解人才岗位具体的变化和要求,导致不能准确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亦不能明确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这样的课程开发缺乏实践基础,开发出的课程也不能很好地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使得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程度低。

(三)开发能力较弱,互助交流不畅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课程论知识基础和系统的课程开发技能。作为职业学校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也是主要的课程开发人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据相关调查,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递者,以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为主要职责,对于课程开发的关注度普遍较低,开发课程的意识较弱,在开发工作中多处于被动地位。再者,很多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知识和技能,开发能力不强,开发水平也不高。另外,课程开发的主体之间,如学校与企业、其他部门、其他专业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不够,易造成交流不畅,开发人员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影响整个开发进程,其开发效果可想而知。

(四)开发标准缺失,课程内容随意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应该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才有利于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4]但是,社会各领域的供给侧不能满足需求侧,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出现“技工荒”、“人才荒”,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所以改革的重点指向了供给侧方向。“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不是经济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5],其作为人才的供给端,应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吸引力都亟待提升,课程开发的内容必然要符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社会需求。然而,现在大多职业学校的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都没有统一的关于课程开发过程和开发成果合格与否的评判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课程开发组织机构来监督开发过程、督促改进结果,课程开发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发内容随意的问题,比如,中职学校课程和高职学校课程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严重,脱离工作实际;很多新开发完成的课程,与原有课程无太大区别,大多是形式的变动,内容滞后。加上投入课程开发的资金有限,学生大多时间还是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课形多以理论课程为主,关于新技能的实训课程比例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自然达不到社会岗位的需求。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对策

从人才供给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需要职业教育供给熟练工人、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等不同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要求加大课程开发的力度、提升课程开发的质量。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课程开发。

(一)调整投入结构,建立激励制度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保障课程顺利实施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1)必须重视课程开发,而不是一味地只重视外在环境设施的建设,忽视内在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需明确课程开发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2)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均衡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例,建立专业开发队伍,围绕培养目标,选择相应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确保开发工作能顺利进行。(3)建立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课程开发氛围。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鼓励更多有课程开发经验的人员参与其中,学校应建立一套将课程开发与人员工资、绩效等挂钩的激励制度,如有开发成绩突出的人员还可给予精神嘉奖,颁发荣誉称号。只要积极创造一系列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课程开发氛围,就会有更多的专业教师主动地参与到开发工作中来。

(二)组建多元主体,协同四位一体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在“供给侧改革”的“协调”、“创新”发展理念下,应发动联动效应,创新开发机制,促进开发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四位一体的格局,整合各方资源,从制度、模式、思路、专业、课程、教材和科研等要素入手全面改革,协同开发。政府方面,需要承担诸多的课程建设行动,比如,研究并发布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专业发展状态数据;开发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体现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精品教材;构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国家队等。[6]企业方面,应与学校创新校企合作开发机制,深入校企合作;为学校提供最前沿的课程开发所需资源,明确岗位需求;派遣资深人员到学校交流,同时,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为开发提供实践基础。而学校方面,则要根据企业需求,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企业一同建设产学研基地,将科研成果试用到课程开发之中,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教师方面,作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当然也属于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技术培训,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基于校企合作平台,把握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获取第一手课程资源,同时全方位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教育只有形成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四位一体的协商合作、共同开发模式,才能真正开发出符合现时代需要的高质量课程。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开发能力

课程开发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开发的质量。要提升开发人员的课程开发水平,必须重视对以教师为主的课程开发人员的技术培训。在“供给侧改革”的“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可由政府牵头,加大资金投入,共享各方开发资源,设立一系列培训制度规范,组织学校教师参与国内外专门机构、课程专家的专业技术培训。学校为强化广大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将国内外优秀课程开发有关理论知识和技术作为课程开发人员的必要培训内容;引进课程开发方面的名家来校讲学,为开发人员答疑解惑,促使他们掌握最新最有价值的课程开发技术;组建专业开发团队,组织他们参加专项培训,并派优秀人员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学习新的开发理念。此外,开发人员之间应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疏浚沟通渠道。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校企合作,并利用网络技术等资源,为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搭建开放的立体化信息共享平台,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全方位掌握准确的市场需求、岗位需求,提升各方开发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开发水平。

(四)立足现实需求,扩大有效供给

作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必须紧随我国经济改革的节奏,尤其要考虑当下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情况,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优化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从而解决结构性矛盾,精准发力,扩大有效供给。在课程开发之前,要对社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通过需求分析,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调整学校的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注意结合当下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好中高职课程内容,删减重复内容,增添适需性新知识、新技术的讲解内容,尤其应注重通识能力的培养,以加强学生未来就业的转岗、换岗能力;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发,增设模拟工作情景的体验课程,协调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解决职教中存在已久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状况,突出职教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并使之优性化、弹性化”[7];依托校企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进入企业一线实习,由企业工程师授课,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从做中学,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填补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开发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工匠”意识,深植“工匠精神”,营造工匠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另外,“互联网+”时代也已来临,随着大规模在线平台建设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学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基于传统课程与“微课”(即以教学设计思想为基础,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几分钟时间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技术、录屏软件(即屏幕录像工具),开发SPOC课程(即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建设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让整个课堂生动起来。这些基于时代诉求、社会需求、人才需要开发出来的课程,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也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水平。

(五)设立统一标准,形成反馈机制

为提高课程开发质量,须设立统一而规范的关于课程开发过程和成果的评判标准,加强课程开发的科学管理。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看,课程开发的标准应以课程的质量水平是否能达到供需结构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为基准。因此,课程开发过程应由统一的课程开发组织机构来监督、督促。课程开发组织机构起到了统领课程开发的首脑作用,其人员可由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掌握多项课程开发技术、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教育专家、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与优秀专业教师等组成。

同时,在开发课程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形成及时反馈机制。这就需要发挥课程专家、学生和社会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作用。课程专家是掌握课程理论和技能的专业人员,能为开发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指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所有的课程开发都要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社会利益相关者则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对开发做出适当评价。整个课程开发的过程,从开始确定目标到最后课程实施,都需要课程专家对课程开发的每个环节进行专业评估,也需要学生“以学论课”,社会利益相关者反馈预期效果。因此,学校可通过设立电子邮箱、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针对课程开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以及时发现开发课程的不足,确保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顺势而变,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不断提升开发水平,以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职业教育有效供给,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为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07).

[2]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6.

[3]刘晓,徐珍珍.“机器换人”与职业教育发展:挑战与应对[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14.

[4]陈效卫,等.提质增效,中国经济蕴藏巨大潜力[N].人民日报,2015-04-28(03).

[5]俞浩奇.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问题,路径与对策[J].职业教育,2016(6):3.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3(10):48-49.

[7]雷正光,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1999(7):9.

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质量保证研究”(项目编号:11YBA218)

吴鸿红,女,湖南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胡小桃,女,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G710

A

1674-7747(2017)28-0006-04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供给职业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