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线上到线下:O2O社交中的时空融合

2017-01-28文/刘

传媒 2017年9期
关键词:时空线下社交

文/刘 艳

从线上到线下:O2O社交中的时空融合

文/刘 艳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各种移动终端的应用,突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方便了人类的沟通。人们的社会交往由原先的面对面交往为主逐渐向线上交往转移。但是,线上交往和线下交往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相反,线下和线上两个时空相互交融渗透,人们交往呈现出O2O的形态。O2O社交重新定义了交往的时空概念,给人们交流带来福利,也隐藏着交往的风险。

移动互联网 O2O社交 空间 时间

O2O即Online To Offline,O2O的概念于2011年8月由Alex Rampell提出,最初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时指将线下的交易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度发展,O2O模式广泛向社会其他领域渗透。在移动社交领域,O2O社交模式也渐成主流。当前,O2O社交已不只是线上到线下,而是衍生出其他方向:线下到线上;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下;线上到线下再到线上,O2O社交呈现出O2O2O形态。在O2O社交中,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不是线上和线下的彼此割裂而是相互交融。“空间和时间变得既不重要又更加重要。此外,全球的和地方的空间与时间,既联合又冲突。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传统区别既在消失,又在以新的方式被重建。传统社区正在没落,而又在在线社区里重建。”移动互联网重写改写了时空观,对于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时空重塑亦是如此。

一、移动互联网与O2O社交

社交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出现,人类交流的媒介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革新,人类交往方式也不断地被塑造。网络出现之后,世界从未如此自由,也从未如此彼此联系。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人际交往过程与行为,并成为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和维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当面对面的交往向以移动互联网为中介的交往进行转移时,引发了关于互联网线上社交和线下交往的激烈讨论。一方面研究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增强了社交性。移动互联网帮助人们突破时空的限制而使交往范围和对象大为拓展,使得人们更方便地与所有人联系,因此社会交往的质量和数量有可能增加。另一方面研究者认为线上交往的情境线索的缺失,身体的不在场和匿名性等原因,降低了面对面交往的质量。其可能会导致情感疏离,使得人际关系更为松散脆弱,并会导致人们孤独感的加深。

自网络兴起后,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在线活动会取代现实会面。在那个时候“电子屋”是未来生活的特征。然而时至今日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传统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移动互联网,而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但是网络并没有消灭其他的交往模式,没有取代现实人际交流。相反,线上和线下交往彼此互动,相互融合。O2O社交成为人们社交常态。传统的面对面人际交流发生在边界清晰明确的场所中,交往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移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人类的社会交往推至更广阔的时空中。但它并没有将人们的社会交往分隔成线下线上两个独立的空间和时间,而是呈现出线上交往和线下交往时间和空间的融合。人们在和朋友聚餐时会将随手拍的照片晒到微信朋友圈,然后再到线上进行点赞和评论;也会在某些场合利用手机的LBS功能搜索附近的人添加好友而进行立即的会面。此外即使是纯粹线上陌生人交往达到一定频率和互动程度后,会爆发为线下的相聚,在这之后线下的关系的保持和维护也会在线上展开。比较常见的是O2O对相亲行业的深入。类似于百合网和珍爱网等社交应用,通过在线上公布用户的基本信息,使社交对象对彼此有所了解,以便尽早进入沟通的状态,另一方面相亲平台组织线下相亲会,实施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O2O实则在线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同时在线下提升交往体验。

二、地域的消失和重现:O2O社交空间概念的改变

传统人际交往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交往大多数情况下囿于“熟人圈子”。在文字没出现以前人际交流通过口头、手势和表情等形式进行,能传播的范围相当小,而且是转瞬即逝的。文字和印刷术发明后,交流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拓展,人们开始有了“家书抵万金”的期待。哈弗洛克称:“文字使人类达到了一种新的心智状态,造成了人类沟通上的质变。”而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媒体的出现具有通达全球、整合所有沟通媒介、以及互动性强等特点正在改变人们沟通状态。这种改变一方面表现在人际交流中地域的消失。

得益于各种移动社交应用人们只需要指尖轻点,并能与地球另一端的某个人展开对话,发展或维持一段关系。移动互联技术使得人们即使是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无障碍的交流。移动互联网对交往空间的突破首先变现在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不再受地域限制,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交往对象。线下认识的朋友即使去了异国他乡,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微信和QQ等保持联系。同时在茫茫网海中,人们也可以遇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展开一段新的关系。O2O社交中“地域的消失”使得朋友圈的组合不仅是由各种“强关系”的“熟人圈子”还有各种弱连接的陌生人。得益于移动互联网,人们的交往真正实现了五湖四海皆朋友,同样也不会因为距离阻隔而导致关系的中断。移动互联网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即人际关系决定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决定关系。

移动互联网不仅导致了“地域的消失”同时在O2O社交中“地域的再现”同时存在。这在诸多的移动社交APP中可以窥见一斑。以微信为例,微信应用中设置的“附近的人”功能即是对地域因素的考虑。“附近的人”考虑了现实交友中的地理接近性,使线上交往更容易转化为线下交往。美国的社交应用领英(LinkedIn)也在移动端上线“附近的人”功能。不过它将O2O模式更推进一步,领英携手新元素餐厅,联手推出O2O社交布局。即通过搜索“附近的人”添加好友可约见在新元素餐厅用餐;同时在新元素餐厅用餐的人,可以通过手机搜索添加到同时在用餐的人,建立网上的联系。领英对地域因素的考量,旨在融合线上和线下两个空间,帮助人们建立现实的社交生活。同时也使得餐厅这一地域实体的用餐功能延伸至线上社交功能。这样使得线上和线下两个空间的社交需求和社交活动融合起来,以应对人们多样的社交需求。在O2O社交中人们的社会交往不断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中进行切换。一方面通过线上交往节约时间成本并且获取社会资本;另一方面通过线下沟通深化感情,稳固关系。

三、永不断线和速度至上:O2O社交时间的融合

微信等移动社交应用的出现,对空间的无限扩张和对时间的无限消费,是以往任何社交媒体都无法企及的。同样由于移动社交媒体的随身而伴的便捷性和WiFi网络的广泛覆盖,交流可以随时进行,永不停止。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一书中曾写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少短暂的闲余时间,只是有人什么也不做,有人总是做着什么。”互联网和手机为人们打发这些闲余时间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和各种场合都可以被利用。在移动互联网传播中,“时间断裂为一系列永恒的存在”,也使得交流处于时时在线的状态。

在交流的速度上,从口语媒介到文字媒介再到传统电子媒体,人类的交往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才完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不再是社会交往所依赖的全部基础。交往得以在世界的两端,在一次偶然的网上邂逅中展开。移动互联网真正实现交流的即时性和同步性。人们不再有“望穿秋水般的伤感”和“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惆怅。各种移动社交应用,弥补了线上虚拟交往的情景,线索的缺失使得人类沟通重归麦克卢汉所说的“重新部落化”时代。线上交流的实时交互性,使得线上线下交流的区别日趋模糊。线上交流时长和频度都在增长。但是以往研究中所讨论的“线下关系”与“线上关系”之间的“时间替代”概念变得不再适用。两者之间不再是必然的此消彼长的关系,相反现实交往和虚拟交往的份额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共同增长的可能性。

四、线上线下时空融合中的交往风险与伦理问题

虚拟与现实中的时空交错和融合,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但是人们社会交往的这种时空融合,也给人们带来了时空的焦虑感,社交的焦虑感。同时O2O社交中隐藏着交往的风险,这些风险在交流由Online转为Offline的时候最容易发生。Online的交往尤其是陌生人交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交流的双方无法达到现实交往中对彼此的了解程度。借助于各种交流手段,陌生人之间在进行自我呈现的时候会有各种伪装性表演,例如穷人装富,未婚装已婚等。网络给人提供了塑造多重身份的渠道,这些虚拟的身份的塑造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涌动的欲望和利益。最终在线下见面时发展为骗财骗色,这在诸多新闻报道里屡见不鲜。在不少移动社交APP探索O2O发展途径时,安全性也是其着重考虑的方面,例如举办某些同城活动,线下见面会等。互联网为人们交流提供了便捷,提升了人们的交流体验。但是也为某些异化的交流提供了阵地。网络招嫖、性骚扰、婚外恋等人际交往的异化形式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了滋生的空间。这些有违伦常的行为难以在现实的线下交往空间里公开进行,因为现实的熟人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道德与法律约束,但是网络给予了人们更高的自由度和私密性。

五、结语

人类发明交流科技,是回应本身社交的需要,而科技同时改变了人类交流的状态。正如卡斯特所说:“网络创造了新的传播形式与频道,它既塑造生活,同时也为生活所塑造。”移动互联网塑造了人际交往中的O2O模式。人们的交往不只是线上或者线下,移动互联网使得交往呈现出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彼此渗透和彼此影响。O2O社交中线上交往和线下交往中的时空融合效应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更为全时全地,更便捷,更迅速。在O2O社交中线上人际交往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和数量,而线下人际沟通提升了交往的深度和质量。但是由线上发展为线下关系时,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也催生了交往风险问题,引发了对交往伦理的探讨。人是媒介的尺度,如何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沟通交往的需要,最终需要人们自身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1][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荷兰]简·梵·迪克.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M].蔡静,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张锦.互联网络:一个虚拟的传播社会(上)[J].国际新闻界,1999(03).

[5]胡春阳,周劲.经由微信的人际传播研究(二)[J].新闻大学,2015(06).

[6]蒋建国.微信朋友圈泛化:交往疲劳与情感疏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8).

[7][美]克莱·舍基.认知盈余[M].胡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王迪,王汉生.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社会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2016(07).

猜你喜欢

时空线下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跨越时空的相遇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镜中的时空穿梭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社交距离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