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业融合发展且看“温报模式”
2017-01-28辰目
刊首语
地市报业融合发展且看“温报模式”
《传媒》本期“特别策划”栏目,是关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专题报道,这组稿子笔者浏览后觉得,温报集团的融合发展,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温报模式”,至少有三条可以为报界、传媒界所借鉴。我们不妨一起来做一番梳理和研讨。
其一,拥有一位出色的领军人是温报集团发展的关键。这组系列报道一开头就讲到,该集团的发展,面临着报业发展共有的种种困境,面对困境,温报集团的领军人方立明和他的领导班子,“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往前走,抓住发展不松手,化解危机成新路。他们抓住机遇,利中取大,弊中取小,化弊为利,转危为机。这是整个报道的点睛之笔,又是一段有着一定“缺陷”的文字报道。
说它是点睛之笔,是说这个报道道出了温报集团不断崛起的玄机。作为一家颇有影响力传媒集团的领导班子,不只是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从容不迫,镇静自若,关键是在深入研究媒体生存的技术条件、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及可耕作空间的基础上,较快地、较少失误地摸索出一套机制和套路来。这就是领军人方立明和他的领导班子化弊为利、化难为易,化压力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的定力和本事。这是他们全部成长的基因,是所有成就的源头。
说它是一段有“缺陷”的文字报道,是说《传媒》的记者没有揭示和展现温报集团领导班子在报业诸多困境面前的心理话动及理性认识,没有揭示和展现他们对诸多困境的深入分析以及他们存利取弊、化弊为利的内在逻辑。其实这才是我们所要求索的真谛,这才是更多媒体想要了解的玄机。
当然,《传媒》的记者虽然欠了些笔墨,但在综述文章和专访方立明的文章里,还是给了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干货”,比如他们“品质报业、效益报业、素质报业”的理念,比如他们的“移动优先、网络随行、纸媒精读、中控集成”的“中央厨房”建设方针,再比如他们的“三大再造”融合模式。温报集团凭借着坚定的信念、科学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卓具特色的融合发展道路,其发展经验弥足珍贵!
其二,国际视野和多元化发展是温报集团发展的“两翼”。先看国际视野:一个地市级报业集团,想取得大发展,必须突破地域局限。温报集团的做法是:第一步,走出温州,创办了《科技金融时报》,该报社址在杭州,业务范围是浙江全省乃至全国;第二步,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华文报纸《欧华联合时报》,触角伸进了“一带一路”,影响波及海内海外,效益实现了多种回报。再看其多元化发展:在报业寒冬里,温报集团经营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了新的增长引擎,2016年其净资产较2013年增值11.89%,这靠的就是多元化发展。温报集团的经营,从主业扩展到旅游、会展、创意、便民等多个领域,主业外收入达到集团总收入的64%。
其三,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才铁军,是温报集团发展的基础。温报集团有一些关于人才激励的办法,值得一提,出台“创业创新突出贡献奖”的奖励办法,便为一例。他们先后评选出温都猫电商平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商报发展服务平台、温都全媒体融合平台等23个创业创新突出贡献项目,给予5万元到20万元的奖励;评出9名创业创新突出贡献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干事业、创新业的活力。没有一支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队伍,再好的信心、魄力也会成为无本之木,再好的规划、措施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培养一批编采人才,一批经营骨干,一批管理专家绝对是必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过河”必须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建桥必须有娴熟的桥工,船上也必须有善于应对风浪的水手,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团队建设对媒体集团来说,就是要培养“娴熟的桥工”和“善于应对风浪的水手”,温报集团通过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出一支优秀团队,这是其成功的根本保证。
辰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