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的载体: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浅析

2017-01-28邱薪颖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意图个体

刘 皓 邱薪颖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 九江 332000)

道德的载体: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浅析

刘 皓 邱薪颖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 九江 332000)

道德是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是体现道德水平的两种方式。认知能力是道德判断的关键机制,但情绪的作用也不能小觑,在认知推理与情绪直觉加工的相互作用下,完成道德判断。影响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内源的自身能力特质和外源的环境因素,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也存在相关。通过厘清道德判断的作用机制、归纳影响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因素,有助于寻找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方法,以及创造合适的环境、有意识地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道德判断;认知与情绪;结果与意图;道德行为;道德推脱

1 引言

道德是个体用以分辨好坏是非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Long&Sedley,1987),它不具有法律性,但它和法律法规起着相似的作用——规范和指导个体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道德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公认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基本的原则。道德水平可以通过精神层面的道德判断、或者具象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

道德判断是指对某种行为是否道德、是非善恶的判断。究其本质,道德判断是以高度自觉、自主、自为为基础的心理加工过程,用以展现个体的自我意识(Greene,2003)。自皮亚杰(Piaget,1965)在其认知理论中触及到了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以来,道德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学者前来探索。

2 道德判断的机制——认知与情绪

在道德的早期研究阶段,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的研究,偏重于认知能力对道德的影响,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就是基于道德推理的水平来划分道德发展的阶段。道德推理是指个人运用自身关于道德的概念和认知,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推断和选择的心理过程 (余宏波,刘桂珍,2006)。道德推理侧重逻辑和分析,是对道德现象的解释,而道德判断侧重评价和结论,可能不涉及判断的理由。道德推理就被放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首要位置,当时这种人类有意识的、有认知参与的道德推理被认为是一种关键因素,决定着个体后续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皮亚杰(Piaget,1965)认为道德的发展是由认知发展决定的,这意味着个体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思考方式依赖于他们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在道德发展过程中,个体道德判断的依据从对权威的服从、结果的好与坏等这种一成不变的规则发展成依据主观道德标准、动机或意图等更具主观性的准则。科尔伯格(Kohlberg,1958)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儿童扩展到青少年,采用道德两难问题,研究人们在道德困境下的选择以及对选择的解释。其中一个经典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就“海因兹是否应该为了拯救病危的妻子,在自己凑不足钱、药商抬高价卖的情况下偷药”这一问题做判断和提理由。科尔伯格以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幼儿的道德判断一般依据外部权威(前习俗水平),错误是因为会被惩罚,正确是因为可得到积极的结果;稍大的儿童发展到习俗水平,他们重视那些维持社会秩序的准则,这些准则是绝对的标准、必须严格执行;青少年逐渐发展到后习俗水平,个体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并允许违背社会准则以避免和自身道德准则的冲突。该理论强调个体道德观念的发展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关,道德观念的发展是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同时抽象推理能力是道德发展的核心。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都认同康德的理性主义道德观,认为理性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动能,这种强调认知过程的道德理论长期主导着心理学界对道德的研究和认识。

尽管理性主义的道德观被更广大的学者接受,但仍有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情绪是驱动人类道德判断的直接因素,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Haidt(2001)将个体能够快速做出道德判断但是不能清楚地解释为什么这么判断、或理由难以令人信服的现象定义为道德失声,并提出了由情绪驱动的道德社会直觉模型。Haidt认为个体的情绪加工直接决定了其道德判断的结果,情绪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直觉并通过无意识的传输方式完成道德判断,认知仅在判断之后对结果进行合理性解释的工作。Kliemann,Young,Scholz和Saxe(2008)的研究证明对某人已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对这个人的行为的道德判断,如果产生的是消极的印象,则更倾向于认为其行为造成的负性结果是出于故意的,受到更多的苛责。此外,与评判对象无关的外源性情绪也会影响道德判断的结果。如Valdesolo和DeSteno(2006)的研究中,相比观看中性短片的人,那些观看喜剧短片的人在道德判断任务上的反应时更长、且更功利(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这可能与外源性的正性情绪能抑制选择功利选项时产生的负性情有关。被诱发厌恶情绪的个体在随后的道德判断任务中,表现得更加严苛,但他们否认自己受到外源性厌恶情绪的影响(Schnall,Haidt,Clore,&Jordan,2008)。

利用脑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当个体在观看能激起道德感的图片(Harenski&Hamann,2006)、判断陈述是否道德(Heekeren,Wartenburger,Schmidt,Schwintowski,&Villringer,2003)以及在模拟情境中判断是否应该做出捐助等道德行为 (Moll,et al.,2006)等有关道德的事情时,其腹内侧前额叶(VMPFC)表现显著活跃。VMPFC在调节和抑制情绪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VMPFC从输入的感觉刺激中采择其中的情绪成分,然后向外输出以控制不同的生理反应和行为。VMPFC的激活说明成功抑制了对负面情绪信号的情绪反应(H nsel&von K nel,2008)。

同时,有的研究人员从VMPFC受损的患者在道德任务上的表现这一角度来证明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VMPFC受损的人在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上都表现出缺陷,情绪反应削弱,尤其是在社会情绪方面,如同情、内疚和羞愧明显减少,而这些社会情绪与道德评价密切相关 (Koenigs et al.,2007)。Damasio等人(1990)发现,VMPFC受损没有影响个体的推理能力,他们能与常人一样解决逻辑问题和经济问题。但是在道德两难任务中,童年时期VMPFC受损的患者比同龄正常人的道德水平低(Anderson, Bechara, Damasio, Tranel, & Damasio,1999),而成年后VMPFC才受损的患者的道德水平与正常人无差异 (Taber-Thomas et.al.,2014),这暗示VMPFC可能在道德规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尤其是一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且两难程度较高的情境,VMPFC受损的患者更倾向做出功利的道德选择,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数人的生命(Koenigs et al.,2007)。功利判断与理性有关,由认知推理得出最佳收益的方式。但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功利选项伴随着强烈负性情绪体验(牺牲少数人生命),正常组会排斥负性情绪体验而拒绝功利选项,但VMPFC受损的患者失去了对世界普遍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他人行为的特定反应,难以产生相应的负性情绪,因此可以理解VMPFC受损的患者依据最佳收益的认知推理而做出功利选择。

脑活动研究不但发现了道德判断过程与情绪有关脑区的联系,还发现了道德判断之后与认知有关的脑区活动的激活。在Kliemann等人(2008)的研究中,结果发现在完成道德判断任务的12s至18s内,被试的右侧颞顶联合区(RTPJ)才被显著激活。RTPJ是认知中枢,在加工心理状态信息的时候高度活跃,主要负责对他人的意图和动机做推测(Perner, Aichhorn, Kronbichler, Staffen, & Ladurner,2006),它的延迟激活说明:情绪加工促发道德判断,随后认知加工才加入进来对判断结果进行合理性解释。RTPJ相对于VMPFC的延迟激活说明情绪驱动个体以直觉做出道德判断,有了判断之后,认知才出来为这一判断结果做出合理化的解释,这与Haidt的理论观点一致。

为进一步揭示道德判断背后的运作机制,Greene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道德双过程加工理论,肯定认知和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Greene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过程涉及了两个信息加工体系——认知推理和情绪动机,前者促进个体习得和遵守道德规范,后者关乎社会适应。Greene与同事(2001)设计了两种类型的道德两难问题,依据个人是否卷入做划分。在个人卷入的道德两难问题中,涉及到直接伤害(如亲手推他人跳桥),能引发更强烈的情绪体验。这两种道德问题激活不同的脑区,非个人卷入的道德两难问题主要激活的脑区是工作记忆、抽象推理、问题解决等认知加工有关的区域,而个人卷入的道德两难问题激活的脑区是参与社会情绪加工的区域。当不涉及个人的时候,人们能够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但一旦涉及个人,强烈的情绪体验会影响和主导道德判断。还有研究让被试在做道德判断的同时进行额外的认知任务,做功利选择的被试反应时增加,而情绪主导的选择花费的反应时没有变化 (Greene,Morelli,Lowenberg,Nystrom,&Cohen,2008)。激活脑区的差异和反应时的差异皆说明认知和情绪都参与了道德判断,但两者主导的加工系统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道德判断的。

直至今日,对于道德判断的机制尚无定论,关于情绪与认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作用仍在争论中。

3 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

在道德判断中,男女也有“性别”之分,两性在道德发展中心、思维方式、道德取向方面都存在差异(肖巍,1995)。女性心理学家Gilligan(1982)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判断的依据在于“正义”,这是男性倾向的道德价值取向,而对于女性来说,“关爱”是相对更重要的道德原则。在道德思维上,男性倾向于根据普遍的原则做出判断,而女性则倾向于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当事人的心境以做出判断。Batson用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当个体对某个人产生关爱、对其经历产生共情时,即使有违公正,个体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关爱对象的判断和决策(Batson,et al.,1995a;Batson,Klein,Highberger &Shaw,1995b)。Batson等人(1995b)让被试完成一个积极任务和一个消极任务,需要分别与另两个参与人A和B(实际上是虚拟的)一起搭档完成。在积极任务中,反应正确有奖励,反应错误无惩罚;而在消极任务中,反应正确无奖励,反应错误有惩罚。被试有权分配A与B参与任务的类型。被试被分成三组,第一组被试是在完全没有A与B的信息下完成A与B参与任务的分配;第二组被试被要求以客观态度阅读有关B的材料:B刚失恋、心情低落、需要一些正性体验恢复心态,然后分配A与B的任务;第三组被试则被要求身临其境地阅读B的材料、体验B的感受,然后给A、B分配任务。结果显示,体验过B的感受的被试,更倾向于将B分配到积极任务中来。

行为的结果会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道德判断。由于结果的直观性,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不容小觑。当个人的行为造成了消极的后果,多数人认为此人的行为是恶意为之的,行为的结果影响了人们对行为意图的判断。例如,在Knobe和Fraser(2008)的研究中,被试阅读这样一段材料:接待处的桌子里放着一些笔,按照规定,行政人员可以使用,但教员不能用,这两者都会拿走这些笔。一天,一位行政人员在接待处遇见一位教员,他们两人都拿走了笔。接着,有两种结果,结果一是:第二天,当一位行政人员需要接待员记录一条重要信息时,他发现没有笔了;结果二是:第二天,接待员打算用笔刺瞎主任,但没有笔了,所以计划失败。对于结果一,大多数人认为是教员的原因导致的,而对于结果二,很少人认为是教员的功劳。Knobe等(2008)认为当人们在进行道德推理时,会将已发生的结果与其他可能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既定结果是消极的,与非消极的假设结果比较,人们会认为当事人本可以不作恶,但却作了,因此是有意的;如果结果是积极的,人们认为本该如此,因此没什么可值得表扬。在最后通牒游戏中,搭档可以分配固定数额的钱币,或5/5分,或8/2分。被试若接受,则按搭档做出的分配分钱;若不接受,则大家都得不到钱。无论成人(Camerer,2003;Güth&Tietz,1990)、青少年(Sutter,2007)、还是儿童(Sally&Hill,2006),在分配不公的条件下,会更多的拒绝接受。被试身为不公平的直接受害者,可以做出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以惩罚违反公平道德的人。但是,即使只身为旁观者,人们也会牺牲自身利益以惩罚违反道德的人。同样在最后通牒游戏中,成人被试作为旁观者,无论分配者是否公平地分钱,接受者都必须接受,但是被试可以决定是否惩罚分配者。被试可以牺牲自己一定数量的钱币,使分配者扣除2倍的钱币。面对越不公平的分配情况,成人和儿童越多地惩罚分配者 (Fehr&Fischbacher,2004;Gummerum,Takezawa,&Keller,2009)。行为结果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在幼儿身上尤为明显,因为幼儿理解和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有限,所以能够客观看到的行为结果是他们进行道德判断的主要依据,而非意图(Young,Camprodon,Hauser,Pascual-Leone,& Saxe,2010b)。

意图是道德判断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正如“犯罪意图”是“犯罪行为”成立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图也影响道德判断。在最后通牒游戏中,分配者只能在两种分配方案中二选一,被试作为接受者,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拒绝则双方都得不到钱币。两种分配方案之一一定是8/2分,另一中是5/5分或者10/0分。当8/2和5/5两者中,分配者选择8/2分,则他是有意促成不公平的情况;当8/2和10/0两者中,分配者选择8/2分,则他是无意造成不公平的情况,因为两个选项都是不公平的,但他选择了相对没那么不公平的选项。成人对前者做出更多的惩罚(Falk,Fehr,&Fischbacher,2003)。研究关于未成年人在这样的通牒游戏中的结果不一致,Sutter(2007)发现7至10岁的儿童能够区别对待不同意图的分配者,但是Gürog lu等人(2009)的结果说明9岁儿童不会根据分配者的意图而调整惩罚,惩罚的依据来自分配的结果。比较确定的是,10岁以前的儿童在做道德判断的时候,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不会比行为结果的影响大 (Helwig,Zelazo,& Wilson,2001;Karniol,1978;Zelazo,Helwig,& Lau,1996)。

Young等人(2007)综合考虑意图和行为结果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设计出意图-结果道德判断任务,任务包含四种实验条件:无伤人,意外伤人,有意伤人未遂,有意伤人成功。实验结果发现显著的意图和结果的交互作用,在无意的情况下,没有伤人和意外伤人条件的道德判断有差异;在有意的条件下,无论伤人未遂还是伤人成功,道德判断无差异,施害者受到强烈谴责和否定。这个结果说明在道德判断中,意图是比结果更重要的判定依据。孤独症的症状之一是在理解他人心理状态方面有缺陷,孤独症患者在这种交叉设计的试验中,对意外伤人的评判比正常人更严厉(Moran,et al.,2011)。同时,VMPFC受损的患者对伤人未遂的条件相对更容忍(Young,et.al.,2010a)。这些研究表明,意图在道德判断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会影响道德判断。成人无论身为不道德的受害者或者仅是旁观者,他们能充分考虑施害者的意图和行为的结果,最终做出不道德的判断并对施害者做出有代价的惩罚;青少年仅在身处受害者位置的时候,能够同时考虑意图和行为结果,但当他们只是旁观者的时候,他们更多依靠行为结果做判断;对于儿童来说,对施害者的惩罚只依赖于分配的结果(Gummerum&Chu,2014)。这样的差异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趋势一致,对意图的解读需要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这复杂的加工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完善,而行为结果相对直观易懂,对于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来说,是最佳的道德判断依据。

4 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不仅道德判断能够反映个体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能更直观地被观察到,也可以体现个体的道德。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都作为道德水平的体现,研究也发现两者存在相关。

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阶段越高,则更多的道德行为(Kohlberg&Candee,1984;郭本禹,1999)。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道德判断水平高的个体,其亲社会行为更多 (丁芳,2000)。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那些道德判断水平相对较高的个体比那些水平相对较低的个体做出更多的捐赠分享行为(Blasi,1980;Eisenberg,1986)。同时,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 (Guerra& Slaby,1990;Murray-Close&Crick,2006)。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道德判断与个体的攻击行为没有直接关系,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而道德判断可以调节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杨继平,王兴超,2013)。道德推脱是指个体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显得更小、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害者痛苦的认同等的认知倾向,可看做认知失调理论在道德心理中的一个运用(Bandura,1999,2002)。通过道德推脱,个体减轻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内疚和自责,因而道德推脱水平高的人,其攻击行为更多(杨继平,王兴超,2013)。道德判断的调节作用还因性别而有所差异,对于男生,高道德判断能力不会降低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对于女生,高道德判断能力可以削弱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的关系(杨继平,王兴超,2013)。这可以由两者的道德取向不同来解释。男性一般是正义取向,女性一般是关爱取向,而攻击行为涉及到人际关系,这是关爱取向的侧重点,因此在女生中,高道德判断能力发挥了削弱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作用。

道德推脱不只是个体的一个特质,它也会受到环境和行为的影响 (Shu,Gino,&Bazerman,2011)。Shu等人(2011)让被试想象在某一具体情境中表现得很诚实或者进行了欺骗,在想象过程的前后分别测量被试的道德推脱水平,结果发现想象中的自我表现会影响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想象情境中表现诚实的被试道德推脱水平下降,而想象自己说谎的被试道德推脱水平提高。在实际发生欺骗的情境下,也有同样的发现:在一个任务中,当被试有机会通过说谎来获得利益时,说谎了的比没说谎的道德推脱水平高,且前者对任务前所阅读的《诚信保证书》内容重述更不准确,但是当要求被试不仅阅读还要签署《诚信保证书》时,他们在任务中的说谎比率下降了。这说明,在做了欺骗这不道德的行为之后,个体为了使行为与自己的道德观念一致,调整了自身认知,是自己对《诚信保证书》内容记忆模糊以推卸说谎的责任;而签署过的人,由于难以通过认知调整进行道德推脱,因此较少说谎。

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道德推理水平较高的人,其道德行为较多,他们比道德道德推理水平低的人更诚实、尽责、无私(Malti,Gasser,& Gutzwiller-Helfenfinger,2010)。同时,道德推理水平与青少年犯罪、逃课、攻击等行为呈负相关(Gasser&Malti,2012;Guzman,2006;Wyatt& Carlo,2002)。

环境影响道德行为。道德水平可以预测道德行为,在测量道德水平问卷上得分高的人更少说谎,道德水平低的人更多说谎,但在金钱的诱惑下,无论道德水平高低的人,他们的说谎比例都上升了(Aquino,Freeman,Reed,Lim,&Felps,2009)。Wang等人(2015)的研究发现,当面对漂亮的人时,个体的行为会更就爱符合道德规范。在实验里,被试需要预测抛硬币的结果并报告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报告时,他们面前呈现三张不同吸引力的面孔之一。结果发现看中、低吸引力面孔的被试比看高吸引力面孔的被试更不诚实。

自控力影响道德行为。Kouchaki和 Smith(2014)用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相比早上参加实验的被试,下午参加实验的被试为了获得更多奖励而做出不道德行为,同时自我控制是重要的中介变量。

5 结论与展望

道德是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群体应该遵守的、公认的、非法律性质的准则。道德的存在,维护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德于个人而言,能够展现个人素养,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

道德判断能够体现个体的道德水平。道德判断的加工机制尚不明确,认知与情绪之争仍在继续。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首的早期主流思想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密切相关(Kohlberg,1958;Piaget,1965)。以认知为基础的理性道德推理是道德判断的依据与来源,个体对道德现象的解释和理由直接导致道德判断。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情绪直觉加工直接导致道德判断的结果(Haidt,2001)。并从脑研究方面证实中情绪对道德判断的作用。当个体在做道德判断的时候,反应和调节情绪的脑区 (VMPFC)激活 (Moll,et al.,2006)。VMPFC脑区受损的人,其道德判断水平较低(Anderson,et al.,1999)。Greene(2003)提出了道德的双过程加工理论,他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加工和认知加工协同作用的结果,情绪与认知并存。两者处于不同的加工系统,共同作用于最后的道德判断结果。未来的研究仍需明确道德判断的发生机制,这将有助于寻找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途径。

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有许多,性别差异是其中之一。男女在道德取向上的差异,使他们在道德判断上有所差别。前者是正义取向,依据普通原则做道德判断,后者是关爱取向,通过换位思考做道德判断(Batson,et al.,1995a,1995b)。行为结果和意图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 (Young,et al.,2007)。行为意图是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但结果更直观,在意图分析能力不足时,行为结果严重影响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是道德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为直观地反映个体的道德水平。道德判断影响道德行为(Kohlberg&Candee,1984;郭本禹,1999)。思想上的认识引导个体的行动。道德判断水平较高的个体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少攻击行为。道德推脱水平高的人,攻击行为更多(杨继平,王兴超,2013)。个人的自控力(Kouchaki&Smith,2014)、周围的环境(Aquino,et al.,2009)都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

通过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探究道德,可以帮助个体了解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生。排除影响因素,更全面地评价道德现象,做出更理性的行为。

[1]Anderson,S.,Bechara,A.,Damasio,H.,Tranel,D.,&Damasio,A.R. ().Impairment of social and moral behavior related to early damage in human prefrontal cortex[J].Nature neuroscience,1999,(2):1032–1037.

[3]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一柯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3-84.

[4]肖巍.关怀伦理学一席谈——访萨拉·拉迪克教授[J].哲学动态,1995,(8).

[5]杨继平,王兴超.青少年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道德判断调节作用的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4):361-367.

[6]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3-116.

【责任编辑:黄素华】

Morality’s Embodiment:A Review of Moral Judgment and Moral Behavior

LIU Hao QIU Xin-ying
(Jiu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0,China)

Morality is a popular value that used to guide people’s behavior.Morality is expressed in two ways,moral judgment and moral behavior.Cognition is seen as a key in moral judgment.However,nowadays affective intuit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ral judgment.Researches implicated that moral judgment resulted from the synergy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Moral judgment and moral behavior a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including internal trait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The level of moral judgmen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moral behavior.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ed and integrated empirical results and recent theories in moral researches,by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 of moral judgment and summari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ral judgment and moral behavior,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and create environment to avoid unmoral behavior with consciously.

moral judgment;cognition and emotion;outcomes and intention;moral behavior,moral disengagement

B82

A

1671-9565(2017)01-008-07

2017-02-05

刘皓(1974-),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邱薪颖(1982-),女,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意图个体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