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居易针灸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的思考※

2017-01-28周炜郑燕鸿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王老经络针灸

周炜 郑燕鸿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

王居易针灸临床教学模式的应用的思考※

周炜 郑燕鸿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

目的分析目前针灸的教学模式,探讨王居易老师独特教学模式的特点。方法从目前针灸临床教学形式现状比较了并介绍应用王居易临床教学模式给科室及学生带来的变化。结果王居易教学模式从症舌脉入手将经络诊察做为针灸医师诊病的必要条件,临床疗效肯定。结论经络诊察的诊疗模式在针灸临床教学上有一定优势。

针灸学;经络诊察;王居易;临床教学;教学模式

笔者有幸在2008年随北京市王居易名中医“3+3”工作站指导老师王居易老师学习至今,随老师的学习过程中对针灸临床教学模式有了较深的认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目前针灸的临床教学形式

我院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本科生临床教学工作,学生经过大学的教育后来到临床进行实习学习,这是学生迈入临床的第一步。临床带教医师一边进行自己的日常诊疗,一边带教学生,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望闻问切方法,首先询问病史之后望舌脉及望形体等之后根据舌脉证进行相应的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最后辨证辨经立法选穴。经过一系列临床思辨后临床疗效或有效或无效或者是有效而稳定性差。经常也会遇见不同的医师针对同一个患者辨证可以有大相径庭的差别,一度曾经对中医针灸的辨证思路的掌握困惑至极。

2 王居易老师的教学模式

王居易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即上午随师接诊患者,下午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讲解,学中教,教中学,始终理会参悟中医针灸理论,并将理论应用到临床。王老临床过程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及经络诊察[1]等手段让学生切实感到患者的症候与经络状态,之后进行临床思辨,找到要进行调整的经络与穴位,进行针刺等治疗,治疗后当下验证患者的症状及经络变化。让学生亲身体会疗效,燃起学习热情,之后模仿老师的思路可以准确复制疗效。学生入门后王老依托《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等经典,讲解中医针灸理论,逐渐深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经络理论,依据经络理论思辨患者的病情,找到诊治方法。王老的诊疗模式独特[2],诊疗过程严谨,疗效指标客观确切,学生可以参照指标,找到路径进入王老师的诊疗模式。笔者随师学习体会如果没有经络理论的始终理会的能力王老的诊疗模式很难掌握。如王老的大部分国外学生随老师从零入手,步步深入,慢慢登堂入室。王老的国外学生约有5千人次,国外学生均是自费随师学习,随其学习3~5年,之后自己开业并教学。毕业出徒自行开业及从事教学后,经常还会回到老师处,短则几周,长则一年,重新随诊老师,并重新聆听老师的理论课讲解。王老还采取定期举办国际培训,国外的学生会自愿组织自费到老师处学习短则一周长则2周的培训,培训模式也是半天临诊,半天理论授课。从中可以观察到中医针灸的理论离不开临床,而真正参悟明白还需要老师的经常点拨。我随师学习这些年来,经常会看到老师知识的不断更新,王老的经络理论思想已经很成熟,但他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这也是他吸引学生的主要原因。

3 王居易老师教学模式的形成

王老的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其浓厚的兴趣、勤奋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严谨的工作教学实践密切相关。

王老自幼性情安静,酷爱历史及国学,喜欢思考。在其儿童时期两次患重病受益于中医的救治,埋下了对中医的神往种子。当新中国建立后在北京成立了中医药大学,王老毅然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北中医首届大学生。王老大学期间有机会聆听单玉堂、杨甲三、程莘农等针灸大家的有关针灸理论及临床课程,并侍诊杨甲三、程莘农,名家的针灸理论及实践的造诣使其建立了对针灸的浓厚兴趣。在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工作,得以与王乐亭、贺普仁、于书庄、夏寿人等名医一起工作学习,经过科班训练的王老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有许多理论与现实针灸实践的困惑,王老经常向各位大家求教针灸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疑难问题,聆听名家教诲。开始工作后面临带教中医药大学实习及培训郊区县基层医师针灸工作。此期间的临床、教学实践及与名家耳濡目染的学习讨论,奠定了对针灸经络理论研究的基础。

王老对针灸的热爱还体现在他的工作角色的转变,王老曾有多次机会任职行政管理工作,但都因为影响他研究针灸理论的思想而放弃,这对我国民众以官本位衡量人生价值的年代是需要巨大勇气去支撑。

王老认为针灸医师的诊疗模式应该是建立在经络诊察的基础上认识患者的症候结构[3]特点,之后通过辨经、选经、选穴、手法等进行诊治。

王老认为针灸有雄厚的理论,针灸不是单纯术的层面,在《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针灸聚英》等古医籍中都有很好的论述,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的理解。如王老的经络缝隙理论思想[4],即源于《灵枢·经脉第十》“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王老的经络诊察的形成在古医籍中也可以找到如在《灵枢·刺节真邪》有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如何观察经络的虚实?即《内经》所述的“审切循扪按”。由此王老确立了其独特的经络诊察方法,藉由经络诊察慢慢读懂了古医籍。如王老的特殊取穴方法,他认为经络存在于皮脉肉筋骨的缝隙里,所以针刺的部位一定在各组织的空窍中,若刺在肉上可能就谬之千里。

王老的学术不离传统的古医籍理论,他的日常临诊思路按照传统中医的思维模式,所选的经络与穴位都有缜密的经络理论思维,临床疗效如《内经》所述的“效如桴鼓”,如此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不断探索自身及患者的经络状态及病症特点,引导学生读学经典,如笔者对于经典的认识就是藉由经络诊察的视角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王老认为所谓的师承老师起到的传承作用,即将古医籍理论用现代人听的懂的语言传承给学生。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绝招与特效穴,没有任何教授给学生会饿死老师的思想。笔者认为正是王老具备了强有力的理论知识支撑,使他获得了学术自信。王老的授课与临床是每问必应,有的问题窍点会反复强调。王老的教学方式正是“授人以渔”的模式。

3 应用王居易老师教学模式的体会

3.1 针灸临床带教老师的变化王老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诊疗思路的建立,更多的是启发给予了学生不断学习与思考的路径。如我院针灸科在王老带教我们后,病房患者疗效得到突破性改变,患者从根本上建立了如何调养自己经络与脏腑的思想,病房患者的疗效增长,收住病源增加,病房使用率在95%以上。针灸学科在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3年获批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才,正式获得北京市125人才培训对象3名,国家临床优秀人才1名。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课题立项5项。再如笔者本身随王老学习之后,做为针灸科的学科带头人首先获得了学术自信,多年对针灸的困惑得到冰释。笔者应用王老的经络理论思想在中风病、更年期综合征、脾胃病、耳鸣耳聋、各种痛症的治疗都有较大的突破,门诊疗效大为增长。如接诊左耳鸣三天的50余岁的女患者,既往可能根据教科书的观点会从肾虚、肝亢,选取少阴经、少阳经等思路入手治疗,通过诊疗特别是经络诊察后发现患者属于左侧手少阴与手太阴的异常,结合症舌脉判定为该两条经虚损不足,阴精不能上养耳窍所致。仅用温针灸治左侧该两条经的合穴与原穴后,三次患者症状消失。类似的临床案例很多,通过随师学习,真正的改变了以往的诊疗模式与思维习惯,所学知识都是在患者的经脉上可以得到验证,因此给予患者的针刺治疗与中药治疗也都是有的放矢,而不仅是从理论上可以解释,到了患者的身上没有疗效。

3.2 学生的变化通过经络诊察的模式临床带教老师对经络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学生对于经络的理解也不仅限于理论上的臆想。笔者所带学生,经过3个月后的临床实习,基本上可以学到扎实的诊疗思路,学生沿用老师的诊疗方法自己诊治患者,可以收到看得见的疗效,如此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生刘某在寝室里诊治自己痛经同学,经过经络诊察发现是太阳经问题,灸治京骨穴后症状立刻消失。学生学习后能够马上利用所学方法取得较好疗效,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方法与思路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的头脑里思辨的结论,如此的客观依据极大的提高学生读经典的热情,反复从临床到书本,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4 结论

正像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医人才的教育模式上要设定目标,讲究方式,有完善的制度保障[5]。临床师承模式如何能够做到最大效益化,需要不断的探索思考。国医大师邓铁涛老指出“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近年来很多学者也发现中医人缺乏学习信心、缺乏学习兴趣[6]。如何建立信心,提高兴趣?笔者认为好的传承老师是让中医人建立信心,提高兴趣的重要原因。王永炎院士反复强调“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如何有兴趣做好临床,回归经典?也是要有良好的诊疗模式才能将自己导引到经典与名师处。

笔者认为王老的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适合针灸医师学习应用;王老所传承的诊疗模式会将中医人引向名师之路。

[1]周炜.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的临床应用体会[J].北京中医,2010:29(1):19-21.

[2]周炜.王居易症候结构理论解析[J].北京中医,2013,32(6):439-440.

[3]王居易.试论症候、症候结构与中医理论的关系[J].北京中医,1983,3(2):19-21.

[4]周炜.王居易对腧穴结构的论述及临床意义[J].北京中医药,2010,29(7):510-511.

[5]姜真,蒋丽娜.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性分析[J].中医教育,2010,29(5):5-9.

[6]王小云,许英.师承教育——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J].中医药导报,2010,16(4):126-128.

Refle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Clinical Teaching Model of Wang Juyi

ZHOU Wei,ZHENG Yanhong
(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HuguosiHospitalofTCMaffiliatedto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35,China)

ObjectiveTo analyzing current acupuncture teaching model,an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ecial teaching model of Wang Juyi.Methods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he paper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the changes of Wang Juyi's clinical teaching mode to the Department and students.ResultsDr.Wang's teaching method using symptom,tongue image and pulse feeling as basic,introducing channel diagnostics as necessary method,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certificated.Conclus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of channel diagnostics has advantage in acupuncture teaching model definitely.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hannel diagnostics;Wang Juyi;clinical teaching;teaching model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2.001

1672-2779(2017)-02-0001-03

:李海燕本文校对:吕晖

2016-09-0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No:XJZX1521】

猜你喜欢

王老经络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