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芭蕾中国教育的借鉴与创新

2017-01-28

黄河之声 2017年13期
关键词:芭蕾舞剧芭蕾舞芭蕾

关 旭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芭蕾中国教育的借鉴与创新

关 旭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芭蕾教育在我国开始全面发展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其早先被国人接受并开始教授时间更久。虽中国芭蕾学派早已提出,但其理论基点与实践成果还有待完善。能否真正被其他学派所接受,笔者认为教育是关键。本文从芭蕾在中国的教育为切入点,分析芭蕾中国教育的形成,以及芭蕾中国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旨在为芭蕾教育进一步发展,被世界认同、具有自己的地位。培养更多优秀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石。

芭蕾;中国教育;借鉴;创新

芭蕾从西方的拿来,到我国的“生根发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是那些无数的教育者们,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经验,奋斗在一线的成果。从模式的照搬、剧目的移植到教育理论的新突破以及实践教学的再探索。我国芭蕾教育走了一条曲折之路,但那又是必不可少的道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

一、芭蕾教育的“拿进来”

(一)模式的照搬

中国芭蕾在世界舞台享有的盛名以及它为整个芭蕾教育所作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从20世纪以来,我国打开国门迎来新世界的开始,外来文化就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来。接受哪种文化、如何去接受,是新时期我国文艺工作者们最为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芭蕾舞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冲破陈旧而又封建的土地想要存活下去。它们敲开了沉睡百年的大门,输送进来了甘甜的露汁。尤其是以安娜·巴浦洛娃为首的一批优秀舞者的到访,那纤细的身体、细腻柔和的舞姿、优美动听的音乐、贴身并裸露肌肤的服装,无疑不让国人吃惊、赞叹。我们迫切的想要学习、想要接纳它。可系统的学习是关键,虽在此之前,外国侨民已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开办了私人芭蕾学校。但其规模都较小、也没有正规化的统一教授方式。

1953年2月,由政府的名义第一次举办了芭蕾舞培训班。邀请了前苏联奥尔加·压力山德、多夫娜·伊莉娜来华担任教师培养和艺术指导。按照系统、正规的俄罗斯学派教学大纲进行教授。几乎全盘采用了十分完整的苏联教学模式。为1954年9月,第一所规范化的舞蹈专科学校—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芭蕾基础。

(二)剧目的移植

“移植是一种借鉴”从芭蕾舞培训班的创办到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为推广芭蕾舞在中国的影响,培养中国自己的芭蕾舞老师,可谓是煞费苦心。这时候有中国人参演的芭蕾舞剧进入到了人们视野,以此方式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芭蕾舞是十分必要。所以随后《天鹅湖》《无益的谨慎》《吉赛尔》等芭蕾舞剧的上演,产生了巨大反响,掀起了一阵“芭蕾热”的盛景。这不仅培养了芭蕾舞演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芭蕾舞老师。

借鉴是为了更好的创造。通过学习、移植这些经典剧目,使我国拥有了一批自己的演员、编导。那么探索有我国本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才是其长久之计。在这些演员与编导的共同创造下,以中国故事题材为内容的芭蕾舞剧相继上演《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堪称中国芭蕾舞剧之代表。从此在世界芭蕾大环境中赢得了一面属于中国的旗帜。走在芭蕾民族化的大道上,不论是模式的照搬还是舞剧的借鉴都是中国芭蕾教育的必经之路。它为国人开始接受并受教于此打下基础。

二、芭蕾教育的“走出去”

(一)教学理论

在过去短短的几十年了,我国芭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专业舞蹈院校及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的开设,使得芭蕾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序幕。如何进行更加严谨、全面、系统的教授是关键,没有教材没有教学法的指导,再优秀的老师也仅凭自己的一时经验难以确保教学的系统化和科学性。如同民族化舞剧如何保存、继而如何自我突破一样。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芭蕾不再是仅仅依靠苏俄的门外汉,而是在建立健全自己芭蕾道路的主人。从1963年由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教研组研讨,曲皓、尹佩芳编写的《古典芭蕾基础训练》开始,我国才算是有了第一部与芭蕾教学法相关的书籍,再到2001年朱立人先生的《西方芭蕾史纲》的编著。这三十年的沉淀期间,也有陆陆续续的芭蕾教学法的书籍,但大都是以翻译外文资料为主。从我国综合类院校全面开设舞蹈专业开始,才凸显出了一批为舞蹈专业发展,为芭蕾基训的建立而不断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专家们。从孟广城教授的《古典芭蕾基本功训练教程》和李春华的《古典芭蕾教学法》,再到蒙小燕的《芭蕾舞教学法》和李永明的《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以及当代青年教师黄娟与杨晓云《芭蕾基础训练及教学法》等。一批批教授学者们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套属于本民族自己的芭蕾的教学理论。他们的编著为我国芭蕾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教学法支撑着高校芭蕾教学以及业余舞者的教育工作,同时也在不断完善我国芭蕾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实践研究

不仅体现在教育工作者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体现在以孟广城等一批我国优秀的芭蕾教育者受邀,走出国门开始教育工作。其专业、细致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芭蕾演员和优秀教师。他们用专业、系统化的教学方式给后继学习舞蹈的学生以帮助。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以芭蕾语汇为特点的中国芭蕾作品问世。如初期经典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现当代的《夜宴》等。可以看出,它们从形式以及审美特点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仅仅依靠翻排,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运用了自己的素材,而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才能创作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

三、驻足与发展

21世纪人才培养的发散性,芭蕾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为了迎合形式美,又要强调内容主题的政治色彩。芭蕾发展的当下目的依然是教育,只有教育才是芭蕾永不枯竭,永葆鲜活的基础。但21世纪,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中国芭蕾教育仅仅依靠不足十余本的理论专著,和依靠几部经典的舞剧作为其发展、创新的支撑点。应不断从实践中找到理论根基,打好理论基础。这有这样才能培养更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才能为芭蕾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石。实践与创新滋养芭蕾的生长,理论的探究书写舞蹈艺术的辉煌。■

[1]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邹之瑞.新中国芭蕾舞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3]郭宝凤.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与展望[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罗辛.芭蕾中国学派的创立及其近年来的创作实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2∶11-16.

猜你喜欢

芭蕾舞剧芭蕾舞芭蕾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我爱芭蕾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剧照
芭蕾舞女
跳芭蕾舞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团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