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类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2017-01-28邵鸣钢
邵鸣钢
帮忙类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邵鸣钢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竞争激烈,作为节目延伸和创新,许多省级卫视和地方台纷纷开办帮忙类节目,关注民生,服务百姓。而新闻题材同质化,让帮忙类节目制作陷入困局,作者通过帮忙类节目应坚持的原则、帮忙记者的角色定位,以及新媒体语境下构建互动模式等方面的阐述,探寻如何让帮忙类电视节目常播常新。
帮忙类节目 ;角色定位 ;互动模式
帮忙类节目彰显媒体社会责任,拉近电视节目和百姓的距离,体现媒体人文情怀,如何捕捉新鲜事物,并不断创新发展,将帮忙类节目打造成电视台的又一民生新闻名牌栏目,是电视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帮忙类节目存在制作短板
“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是电视媒体开办帮忙类节目的宗旨,帮忙类节目占据了城市台一定的市场份额,收视率趋于稳定。但和电视媒体其他民生栏目关注深度新闻和突发事件不同,帮忙类节目发展中的缺陷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一)新闻题材雷同,观众审美疲劳
帮忙寻亲、择偶、讨薪是一些电视台帮忙类节目经常出现的新闻选题。据笔者统计,2015 年11 月至 2016 年 1 月,外省的一家城市台帮忙类节目仅帮助农民工讨薪,就做了 13期节目(不包括新闻追踪在内)。相同的新闻题材,在同一民生节目中反复出现,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节目收视率也受到影响。
(二)节目过于低俗,报道越过“红线”
宣传红线和道德底线这两条“硬杠子”是新闻报道的敏感区域,为了追求收视率,帮忙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家庭纠纷的求助内容,为了满足求助者的诉求,有些帮忙记者忽视法律法规,缺乏立场观点,直接将矛盾指向政府职能部门,激化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矛盾。
(三)强调帮忙结果,主观臆断行事
“事事有结果”是帮忙类节目制作基本要求,但有些新闻帮到一半无法继续时,个别记者往往主观臆断,将所谓梳理出来的评论和结果强加在受助者或职能部门头上。
二、创新帮忙类节目发展空间
(一)坚持帮忙原则,报道不越线
1.提高新闻素养,报道张弛有度
帮忙类节目记者应在充分了解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进行采访报道,这就对帮忙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当前的宣传政策。帮忙类节目记者切忌先入为主,不是求助者的诉求都有道理。当然,遇到求助者的诉求蛮不讲理,却有新闻价值的题材,记者也可以通过采访报道,宣传相关法律常识和政策规定,通过报道向受众宣传政策法规。
2.发挥团队作用,打造团队形象
帮忙类节目涉及许多政策法规,不应是记者单兵作战。栏目组应该成立专门的策划团队,从节目包装、记者采访到后期制作都应是团队的协同作战。特别强调的是,帮忙类节目应当和当地律师事务所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成立帮忙律师咨询团队,避免在新闻报道时出现法律偏差,提升帮忙类节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找准角色定位,深谙帮忙原则
“帮理不帮人,帮急不帮穷,帮忙不添乱”,这是帮忙类节目帮忙原则。帮理不帮人,指的是记者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听偏信,要兼听兼顾;不滥用权力,要监督有理。帮急不帮穷,指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对贫困求助对象,不要简单地以物质帮助草草了之,要将这类求助报道做深,做得更具人文关怀。帮忙不添乱,指的是帮之有道,记者要把握好尺度,依法依理帮忙,不能越位帮忙。这三个帮忙原则也明确了帮忙记者的角色定位:事件的记录者、冲突的调解员、沟通的传声者。帮忙记者采访时不能成为事件的主角,这样只会激化矛盾;不能越位采访,代替政府职能部门表态发声,否则会造成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不信任。
(二)新闻报道故事化,突出人文情怀
帮忙类节目选取的社会冲突、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题材,迎合了观众爱看热闹的收视趣味,但热闹散去,并没有给观众留下太多回味的地方,久而久之,相似的题材反复出现,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1.坚持客观事实,新闻故事化阐述
帮忙类节目故事化阐述必须坚持客观事实为依据。任何夸大其词和瞎编杜撰都会造成新闻失实,失去公信力。不论是社会冲突、邻里纠纷还是家庭矛盾,作为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受助者个体,都在矛盾纠纷中展现着各自的个性,也凸显着家庭社会构成。帮忙记者不应就事论事地简单化报道,要善于横向拓展,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情绪和情感纠结,这才是表面矛盾的内心存在。表面矛盾只是让观众看个热闹,因人而异的内心存在才能打动和吸引观众。2016 年 6 月,南通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晓露帮你忙》节目接到线索,反映省里规定教龄满三十年的乡村教师可以获得省里颁发的荣誉证书,但南通市港闸区有八位乡村教师却没有拿到荣誉证书,原因是十年前的乡镇合并,原先的乡村小学被认定为城镇小学,这样造成八位教师的乡村小学执教不足三十年,这八位乡村教师提出质疑,既然以区划调整为名,不认可他们三十年乡村小学执教教龄,可为何他们退休后却又没有享受到城镇教师的待遇?记者在走访了当事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后,撰写了稿件《我们到底是不是乡村教师?》,讲述了事情来龙去脉以及解决方案。记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做了新闻延伸《八位乡村教师的内心独白:让乡村孩子成才是我们最大的荣誉》,这篇新闻延伸报道,讲述了乡村教师虽然待遇偏低,却依旧坚守三尺讲台,给乡村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这种新闻故事化的讲述深深打动了观众。这两篇报道播出后,反响强烈,也在社会上掀起关注乡村教师生存环境的热烈讨论。
2.开设情感专栏,提供情感帮助
家庭情感类报道,涉及父子、夫妻、婆媳等家庭成员关系,这类题材容易故事化讲述,也很吸引观众。可以在帮忙类节目中开辟情感热线小专栏,聘请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和亲和力的社区大妈作为特邀“记者”,让她穿针引线去调解家庭隔阂。
3.提升节目品质,杜绝花边新闻
婚外情、找小三等选题,满足了受众的偷窥心理,但这样的题材牵涉到个人隐私,又和主流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不宜故事化报道,即便涉及这样的选题,记者也要把握尺度,以正确的新闻观和价值观客观报道。
(三)打造名人形象,体现栏目品位
1.利用名人效应
名主持人和女记者是很多电视帮忙类节目的标配,养眼固然重要,但水平更显功底。安徽卫视《帮女郎 帮你忙》、扬州电视台《新闻女生帮你忙》、江阴电视台《江阴帮女郎》,利用女记者的亲和力和亲近感得到观众认可。
2. 提高记者素养
女主持人、女记者上岗前,需要进行专门的政策法规学习,增加知识面,这样在调解纠纷时,才有话语权和权威性,并被人信服。
(四)创新节目互动模式,线下活动提升实力
1. 投诉有求必应
受众希望帮忙类节目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受节目内容限制,栏目组无法满足全部诉求。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记者来不及和顾不上的民生诉求,栏目组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构建受众和政府职能部门相互沟通的平台,争取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2. 贯通政府热线
帮忙类节目构建了受众和政府职能部门沟通的渠道,而政府 12345 服务热线又是投诉者和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反馈的官方渠道,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帮忙类节目和 12345 政府服务热线建立联动机制,既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又可以使媒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更畅通,同时可以让政府部门的声音及时传递给受众。南通台《晓露帮你忙》节目就实现了和政府服务热线的无障碍沟通,许多百姓诉求通过 12345 政府服务热线的牵线迎刃而解。
3. 策划线下活动
新媒体环境下,开门办电视已经成为媒体人的共识,除了请进来,媒体人也要走出去,通过各 种 线 下 活 动, 提 升 节 目 的 影 响 力 和 美 誉 度。 南通台《晓露帮你忙》主播陈晓露原先是《城市日历》的主播,在当地观众中有较高的知名度,新节目《晓露帮你忙》推出后,陈晓露以及节目策划团队通过一系列进社区等线下活动,迅速让这档帮忙节目在南通家喻户晓。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