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型与探索
——以《重庆晚报》“慢新闻”客户端为例
2017-01-28文/郭缨
文/郭 缨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型与探索
——以《重庆晚报》“慢新闻”客户端为例
文/郭 缨
2016年12月20日,倡导“让阅读与生活慢下来”的新闻媒体——《重庆晚报》“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并在上线5个月后跃居市场化媒体企鹅号排行榜总榜第7位。在上线半年多的时间里,客户端下载总量达到50万人次,远远超过了创立时制定的在2017年达到30万装机量的目标。客户端发布的《四年,北川无腿青年写超千首诗谈恋爱 想请重庆的陈洪波当证婚人》一文,位列热门文章全国排行榜第一,“慢新闻”也成为重庆地区唯一跻身该排行榜的市场化媒体。
在各类移动新闻客户端百花齐放的新媒体时代,“慢新闻”客户端以其“慢者匠心”的发展理念,打破了传媒市场碎片化传播与新闻报道高速低质的束缚,提倡以“慢新闻”取代“快新闻”,做深度内容的生产者,巧妙地将报道风格与媒体理念相结合,收获了一定成效。
“慢新闻”的理念
根据美国学者Michael Blanding的说法,“慢新闻”这一术语于2007年2月最早出现在英国的政治文化刊物《前景》中,作者Susan Greenberg参照“慢食运动”这一概念而提出“慢新闻”。国内关于“慢新闻”的探讨不多,但基本上都认为“慢新闻”是清楚、准确、深入、全面地报道。这种新闻形式也被认为与通讯、深度报道等方式类似,通常选择贴近群众视角的社会热点事件,着力于深入观察事件始末,追踪事件相关细节,最大程度地还原事件真相,并注重稿件与受众的情感互动。因此,学者林玮将“慢新闻”界定为:“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方调查,完整、深刻地揭示出其原因、结果、趋势与影响,以故事讲述的手法,唤起受众的反思与同情。”
对此,重庆晚报社总编辑陈兵表示,以“慢新闻”命名新推出的客户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慢工出细活,以匠人之心做新闻;二是要做“让人用心从头到尾读完的新闻”。这既表明其推崇慢新闻的写作形式,又阐明了“慢而精”的发展理念。
《重庆晚报》“慢新闻”客户端设计
当前,报业的萎缩导致深度报道、通讯等稿件面临着危机,而新闻人才短缺、发布渠道单一等也成为威胁报纸发展的重要原因。由《重庆重报》渝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移动新闻客户端“慢新闻”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在受众中塑造起社会民生报道的品牌形象和良好口碑。客户端与《重庆晚报》其他内容生产部门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尝试用“慢”文字,抵御高速的信息流冲击。
一方面,“慢新闻”客户端依托《重庆晚报》专业的采编团队和人员配置,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提升报道水平,为喜爱传统媒体的受众生产优质的内容;另一方面,客户端在定位上更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能更好地把握“慢新闻”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民生焦点,写出带有情感和温度的新闻报道。
“慢新闻”客户端将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慢新闻、快天下、快重庆。客户端主要以报纸生产的原创内容为主,以聚合式新闻搜索和推送为辅,进行信息呈现,通过深度剖析社会热点事件和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受众还原最真实、最客观、最动人的社会原貌与群众生活。自上线以来,客户端专注于长篇幅、多层次的深度报道,用心斟酌每一条稿件,用心讲述每一个受众身边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温情而又暖人心的都市人物形象。从汇集老重庆舌尖记忆的“渝中眼镜面”到被老公逼迫从事互联网诈骗的妇女,报道的事件都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也承担起了媒体作为公众舆论引导者、社会责任担当者和事件真相传播者的职责。
“慢新闻”客户端的报道策略分析
作为地方的市场化媒体,“慢新闻”客户端对自身的定位十分清晰准确,在报道风格上平实而不失温情,在受众中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媒体品牌。在报道策略上,“慢新闻”重组新闻素材与资料,更新内容呈现方式,采取图文并排、短句式表达和视频辅助等适宜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编排方式,不断改善用户的阅读体验,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选题着眼群众生活。“慢新闻”客户端发布的文章选题大多与本地平凡人的生活有关,如《老公把老婆拷在电脑桌上,逼她与网友聊天,半年骗了60多万》《30年,800幅画,老重庆在他的钢笔下复活,一起来穿越吧!》等。记者以其专业视角深挖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和事,将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细节放大,让受众体会当事人的心情与处境,给新闻报道增加了情感因子。同时,作为地方媒体,“慢新闻”还秉持“深耕重庆本土故事,发掘重庆身边事”的理念,满足地方媒体的受众需求,从追逐事件本身始末的原则出发,在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还原真相。
“慢新闻”客户端自上线以后不断完善内容体系与栏目设置。2017年7月18日,新栏目“山城老店”问世。该栏目专注于挖掘被时代发展所湮没的老牌店铺,正如栏目开栏语中提到的那样:“城市从无记忆,有记忆的是城里的人”,主要以关注那些在城市中生活打拼的每一个人的故事,以人的记忆编织城市记忆。首篇文章《一个诊所的34年,我喊得出那一千多人的名字》就讲述了重庆一个即将拆迁的老厂区诊所龚医生34年的问诊生涯,唤起了一代代重庆人对尘封往事的回忆,凸显了媒体的人文关怀与对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的关注。栏目内容的不断完善与充实,也为读者构筑起了平凡人的生活图谱与城市生长历程。
语言风格生动、接地气儿。让故事中的人物活灵活现,需要作者不断锤炼文字表达,在语言风格上接地气,注重地方特色。“慢新闻”的价值就在于作者寻找新闻视角、深入一线采访、慢炖出一篇篇有温度的新闻报道这个生产过程。在《这位重庆匠人带着他的眼镜面,走了》一文中,在描述一碗“眼镜牛肉面”的价格时,作者用了“除脱50元完全不在话下”这样的方言化表达,瞬间将读者拉回到十八梯下的那家老店里;当谈到这位“眼镜怪人”的时候,文章以“总问老街坊‘面条起硬点还是煮久点?’”来进行描述。这种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化表达,使读者读起来生动形象,也使热腾腾的煮面场景跃然眼前。
作为一个地方媒体,“慢新闻”的读者群集中分布于巴渝一带,用地道的方言来讲述一段平凡人的生活故事,市井气息浓郁,表达风格轻松、随性。这使新闻兼具可信度与趣味性,对于地方文化的延续与推广也大有裨益。同时,语言生动、行文流畅也成为“慢新闻”客户端树立品牌形象,备受受众喜爱的原因。
善用新媒体技术融合报道。视觉化新闻报道已经从过去的图像时代向视频、直播、虚拟现实技术等新的技术转型,V R新闻的报道形式依赖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然而,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内容仍然是吸引受众的秘诀。“慢新闻”客户端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能够打动受众的深度报道。将读者留在新闻稿件的阅读上,并在深入挖掘事件本质的基础上,融合视频、图像、技术手段等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丰富用户的新闻感官体验,是“慢新闻”客户端的重要策略。
例如,2017年7月,“慢新闻”客户端采用了V R新闻的报道模式,推出由《重庆晚报》摄影工作室制作的专题报道《慢新闻带你看江北机场T 3 A航站楼》,以全景地图式的V R视觉呈现方式再现了即将投入使用的重庆江北机场T 3 A航站楼。用户进入新闻报道的H 5界面,就能够通过移动智能设备观看航站楼全景;还可以通过更改瞳距、V R头显等参数,进行自定义,使V R新闻能够适应自身的需求;在V R新闻的显示界面中,用户还可以使用评论留言和点赞等功能,增强新闻的互动性。
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同时也为其向新媒体转型提供了契机。以移动客户端为内容载体,让新闻报道在无版面限制、无排版压力的平台上呈现出来,在保留传统深度报道可信性、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回归新闻本质,提升稿件内容水准,采用更灵活、更多样的编排形式,摆脱快餐式报道的索然无味,让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温度和热度,是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重庆晚报》“慢新闻”客户端以“慢新闻”内容为主导,为媒体融合发展探索了新的道路。它通过剖析事实真相,传递城市温情,用深刻的见解与独到的新闻视角赢得读者青睐,留住了读者的目光,提升了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