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播应用
——以“太平泥叫叫”交互展示为例
2017-12-04文/崔晋
文/崔 晋
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播应用
——以“太平泥叫叫”交互展示为例
文/崔 晋
目前,增强现实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应用较多,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较少,本文试图就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加以探讨,通过一项实际应用项目来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用研究,及由此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
增强现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 太平泥叫叫 交互展示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 R)技术最早开始于哈佛大学电气工程副教授伊万·萨瑟兰(Ivan Suther land)1968年发明的名为“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头戴式显示设备(H MD),该设备能够将简单线框图转换为3 D效果的图像。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如今已经发展为分别基于魔镜技术(See through)和空间增强技术(Spatial Augmented)的两大设备阵营。该技术在发展进程中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军事、电视直播、游戏、娱乐、教育、医疗、文化遗产等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点集中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用,这和增强现实技术表现对象的物质性有关,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则应用较少。
一、增强现实技术在非遗中应用概述
非遗是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中国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还反映出中国不同地域的人文情趣和精神面貌。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采用数字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利用日益成熟的增强现实技术已成为国际上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新趋势。
1.韩国传统宫廷文化数字交互展示。为了保护和展示韩国传统的宫廷文化,韩国的开发团队以韩国首尔著名的景福宫为展示传统宫廷文化的场所,利用景福宫的微缩景观,体验者只需将手中的摄像头对准模型,在模型的广场中央就会出现大臣朝拜皇帝的场景,体验者手持摄像头通过交互式叙事的方式来体验创作团队要展示的宫廷传统文化。将宫廷的实体模型与宫廷中的数字虚拟人物、道具结合起来讲述韩国古代宫廷文化故事。将视觉叙事和其发生地实体模型结合起来,以增强现实特有的交互式方式讲故事,无疑要比单一的影视剧或图片更让人印象深刻。
图1 体验者手持摄像头通过交互式叙事的方式来体验宫廷传统文化
2.阿皮亚古道数字交互展示(时间机器)。阿皮亚古道是古罗马皇帝凯撒于公元前312年建造的一条道路,被罗马诗人称为“所有路的皇后”,历史上也有“一旦进入古道,你便踏进了无数个鬼魂的脚印之中”的记载。在欧洲,没有哪条路被如此众多,怀有不同目的,跨越多代的人们踩踏。这也是一条记忆之路,在这条路上曾发生很多著名历史事件。如何表现这条路上发生过的许多事件,让每个走在这条路上的游客感受到这条路的沧桑历史,是制作团队首要考虑的问题。制作团队最后决定将现实中的古道和数字化虚拟的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采用增强现实技术,让每个游人只要用智能手机就能感受不同路段中发生过的不同历史事件,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
图2 古道中不同路段发生过的不同历史事件
该作品一共制作了一公里长的路段,分为去和回两个部分,去的部分为了解历史事件阶段,游人只需拿着手机走在古道上,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公元前320年、公元前71年和公元前49年三个历史时期在这条一公里长的古道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前后跨越了近四五百年的历史。回来的部分为回答问题阶段,检验游人对古道上所发生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
图3 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古道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二、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太平泥叫叫交互展览为例
1.太平泥叫叫历史。“太平泥叫叫”是发源于镇江市姚桥镇华山村的一种传统民间泥塑儿童玩具。采用当地的山泥,通过练泥、塑泥、压纹、上色、刺吹孔、烧制等流程制作而成。其制作工艺原始,造型质朴,生活气息浓厚,能吹出多种哨音。这种传统而古朴的民间儿童玩具,通过民间艺人之间的薪火相传,已经流传了近千年,被列入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许许多多的民间手工艺一样,太平泥叫叫的制作工艺也濒临失传。为了保护并传承该民间手工艺的制作技艺,美学特征,人们采用增强现实交互技术来展示泥叫叫的造型特征、制作流程和吹奏原理。通过一本展示手册和一部手机,使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数字交互媒体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吸引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及审美特征。
2.太平泥叫叫展示中交互式叙事设计。太平泥叫叫增强现实交互设计的基本设计理念是通过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交互手段来展示太平泥叫叫的三维模型、手绘传统图案、吹响哨音、吹响原理、制作过程及历史背景视频。
为了展示以上所设计的内容,首先在增强现实识别图的设计上采用中国传统纹样,展现太平泥叫叫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特征,其次本次数字交互展示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宝康老师的太平泥叫叫作品——福满礼猴为例,展示太平泥叫叫的历史背景、吹响效果、制作方法、吉祥寓意。采用虚拟按钮触发的方式,体验者将手指按在识别图的按钮上即可触发交互事件。
图4 太平泥叫叫的交互操作
初步设定:①历史背景;②吉祥寓意;③制作方法;④试玩吹响四个按钮,利用这四个交互按钮来展示交互内容。其中历史背景和制作方法主要播放视频内容,吉祥寓意按钮的交互设计为:当体验者手指遮挡到该按钮,纸面上会出现展示对象的三维模型缓慢旋转,旁白声音介绍该件作品的美学特征及吉祥寓意。试玩吹响按钮主要是为了增加展示的趣味性而设计的,当触发该按钮时,纸面上会出现展示对象的三维模型并自动将吹响部分(尾部)旋转至前方,蓝色区域为吹响部分,体验者将手指按在该区域,即可听到该件作品的吹响效果音,最终的识别图将制作成精美图册作为该作品的一个附件。
图5 太平泥叫叫图片欣赏
3.作品制作过程简述。太平泥叫叫增强现实交互展示作品制作一共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模型获取阶段,太平泥叫叫的模型获取采用的是美国Bentley system公司的context capture专业模型获取软件,该软件采用摄影测绘(photogrammetry)的方法生成模型。
第二步模型的后期处理,这一步的关键是整理原始模型的拓扑结构和贴图,大规模减少原始模型的面数,采用烘焙的方法生成颜色贴图和法线贴图,使得模型适应交互展示的基本要求。
第三步unity中相关插件准备并将模型和识别图导入到unity中准备制作展示作品。
第四步应用play maker可视化编程插件创建交互节点。
第五步调试并发布A P P应用。
4.展示过程中的人机交互体验。作品制作完成后首次参加了镇江市民间艺术馆的首届非遗展,在众多的非遗展示项目中,太平泥叫叫的展位吸引了很多观众体验交互展示内容。太平泥叫叫展位上一共布置了三组交互作品,通过交互手册的开始页来指导观众如何与用设备与展示手册进行交互,大部分观众在手册的指导了能够完整地完成交互流程,通过后期的采访调研得知,观众比较认可这种交互展览形式,尤其是年轻观众。同时在泥叫叫的相关知识及审美特征的认知度上也明显高于其他非遗的展示内容。
图6 模型获取所
图7 contextcapture生成的模型
图8 初步调试并发布
三、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积极作用及不足之处
1.积极作用。增强现实数字交互展示技术在太平泥叫叫的传播推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传统的民间非遗推广模式一般为出版画册,音视频播放等单一形式,这些形式最大的不足就是将各种不同的传播载体割裂开来,受众只是被动接受这些内容,这一点在许多展览展示中就可以发现,一般单一展示形式的内容很难让受众驻足,但具有交互特点的增强现实的展示内容却将实物的虚拟三维模型,推广手册、具有游戏性的虚拟吹响交互,作品的介绍音频,背景及制作视频等传播载体及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容易在受众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展示场景,使不同的传播载体及内容在增强形式技术的支持下相互支撑,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
2.不足之处。首先作品娱乐性不足,对相关知识的推广仍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其次观众用自己的手机体验时需安装特定的A P P,未来需开发针对云端的识别及浏览A P P,使得观众只需要拿出手机即可与识别手册进行交互,打破设备之间的隔阂,实现多屏互动融合。
图9 展览中交互体验过程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1]杨皓樱.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J ].科技与创新,2016(12).
[2]Kiyoung Kim,Noh-young,ParkWoontack Woo.Visionbased all-in-one solution for augmented reality and its storytelling
applications[J].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4(30).[3] Gunnar Liestøl.Along the Appian Way.Storytelling and Memory across Time and Space in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M].New York: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4.
[4]张健,蔡新元,徐松.增强现实技术在主题动漫游戏中的应用——以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主题动漫游戏设计为例[J ].传媒,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