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I P+童星加盟”形式如何打造影视传播新风尚
——以《小戏骨:红楼梦》为例

2017-01-28文/尹

传媒 2017年22期
关键词:小戏刘姥姥红楼梦

文/尹 璐

“经典I P+童星加盟”形式如何打造影视传播新风尚
——以《小戏骨:红楼梦》为例

文/尹 璐

好评如潮的《小戏骨:红楼梦》自国庆十一黄金周开播以来,一群小演员全新演绎87版《红楼梦》,重现黛玉进贾府、元春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红楼梦》经典片段,真实还原《红楼梦》原著形象,收视率与口碑俱佳,并获得《人民日报》等媒体点名赞扬。本文通过分析《小戏骨:红楼梦》的作品特色,研究“经典I P+童星加盟”形式如何打造影视传播新风尚。这部剧收视率也在一路狂飙,豆瓣评分也上升到9.3分。引发了网友热议,被盛赞其堪比经典。

“演经典、学经典”的模式传播力强

“小孩演大剧”带来极强的反差具有话题性。电视剧《小戏骨:红楼梦》找到了一个有意义的角度,这也是以“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为主线,串起剧情。翻拍《红楼梦》,意味着演经典、学经典、传承经典,让《小戏骨:红楼梦》成为一部小孩读《红楼梦》的启蒙作品。把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变成少儿喜欢看的,所以用了儿童自身出演来做一个桥梁。通过演绎的方式,让儿童用影视作品的艺术手段传承文化经典。

《小戏骨:红楼梦》通过“经典I P+童星加盟”的生动形式呈现给观众诸多看点,激活了属于“80后”“90后”童年的记忆,用红楼情怀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同时,因作品具有极强的“反差萌”,话题具有娱乐性,网络传播程度高。

该剧继承文化经典的同时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将贴近年轻人生活的现实内容融入其中,让经典之作更有时代创新精神,这也大大契合了人们的观剧口味。许多红楼梦原著里的桥段被精心制作翻拍,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在观剧之后都有所感悟,让作品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输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近年轻人,走向世界。传承文化是中国艺术工作者的文化使命,也是不断打造精品,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影响世界的重要一步。

真实还原经典红楼特色,实现艺术价值再造。《小戏骨:红楼梦》真实还原经典红楼特色,对艺术价值进行再造,作品诚意满满,成为翻拍经典,剧里布景和服装、音乐和画面都保留了原著和87版《红楼梦》的原汁原味,真实还原红楼特色,从原著的故事角度出发去还原,而不是各种戏说、各种想当然,不刻意戏谑、过度包装或追逐商业利益,而是重视对经典作品的传承,勾起了老一辈的怀旧情绪,又能激活中青年观众的童年记忆,还能牢牢吸引同龄的少年儿童,作品传播对象广泛,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这部剧最大的成功之处,并不是突破,而是还原。因为87版《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在各个方面都是堪称完美。《小戏骨:红楼梦》选择致敬87版《红楼梦》,通过借力,吸取经典中精华的部分。一部经典之作,剧本的创作由众多用毕生精力搞红学研究的红学家组成,整个剧组在方方面面都是呕心沥血,汇成一部经典。

健康的影视文化产品构成中,需要有更多的经典改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受众,激发经典改编和当下观众的价值共振情感共鸣。从口碑看来,《小戏骨:红楼梦》并没有辜负期许,作品的剧情没有冗余,保留了原著和经典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原汁原味,作品中耐人咀嚼的人物关系没有变味,从“刘姥姥进大观园”娓娓道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

传播内容感染力深

受众对剧情熟知度高,代入感强。经典在每个时代拥有稳定的受众群,每一代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也都会接过经典这根价值和审美的接力棒。要让经典的价值最大化,需要用心做好经典翻拍。通过引人入胜的影视手段打造经典文本中的“时代感”,是让经典跨时代的第一步。如今是一个多元的影视市场,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很热,需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业态环境,不能让所有资源都向所谓的“热点”拥挤,而是呈现多样化的形态。

《小戏骨:红楼梦》是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经典影视作品进行浓缩、改缩成独立的系列剧集,选取的是时代经典之作,运用现代拍摄手法,画面美丽动人,是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致敬与提升,视觉冲击力强,受众对作品剧情熟知度高,代入感强。

小戏骨已经成为一个I P,潜在价值很大。作品引发观者共鸣,得到认可和称赞。其背后制作团队、湖南卫视旗下小戏骨文化传媒公司并没有因此赚翻。一方面版权费用不高,另一方面节目没有开启系统招商,再加上小戏骨系列除了《红楼梦》《放开那三国》《白蛇传》等古典名著改编火爆外,像《焦裕禄》《刘三姐》等红色经典年代戏似乎关注度较低,I P化、品牌化的道路仍然漫长。小戏骨一集片酬不到一线明星1/5000,小演员颜值逆天,剧情高度还原,是观众看完小戏骨系列作品的第一印象。《红楼梦》一经播出,大家纷纷被其中宝钗、黛玉的惊艳扮相,以及王熙凤、探春、刘姥姥等小戏骨的娴熟演技惊艳到,“看哭了”“再也不担心中国电视剧的未来”“看完立马回去补87版”等评论不绝于耳。

《小戏骨:红楼梦》的主创团队强调其拍摄初衷不是为了市场效益,而是为了传承经典。目前,节目的运营资金一部分来自于湖南台内部的支持,另一部分来自市场化运作,湖南卫视给了部分资源支持。

演员的气质和演技俱佳 获得观众认可。小戏骨们凭借着聪明过人的精灵劲儿,人小鬼大的实力演绎,以及对经典影视的神还原,虏获了一大批粉丝。众所周知,翻拍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面对原版就有众多粉丝的影视作品。

几位主演,能做到这样,不是偶然,小演员们都接受过训练。孩子们的演绎有三个老师:第一个是原版里面的人物,导演组会截取一些适宜的相关片段给孩子们观看,让其进行模仿;第二个是导演,给孩子们讲解剧情、人物、台词;第三个是聘请表演、声乐等专业老师协助。《小戏骨:红楼梦》人物造型参照了87版《红楼梦》,小戏骨的气质和演技都让人们眼前一亮,对其播出充满期待。虽然这些小戏骨年纪都不大,但他们的表情、神态、服装,浑身都是戏。

剧组请了专门的礼仪老师,来指导孩子们在剧中的一举一动,甚至是站位和走路姿态。另外,87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饰演者欧阳奋强,也给孩子们进行过指导。小戏骨版《红楼梦》的音乐和服装,也是接受了87版《红楼梦》音乐作曲王立平、服装设计史延芹的建议。原著《红楼梦》里,黛玉进贾府时也不过六七岁的样子,宝玉七八岁的样子,宝钗八九岁的样子,这些人物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大多在十岁左右,而这次的《小戏骨:红楼梦》,这些小演员的年龄也多在十岁左右,单从年龄上来看,《小戏骨:红楼梦》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

《红楼梦》是个大戏,因此,平均每天在拍摄现场需要的小演员有二三十人,多的一天能有上百人。对于几位主演,导演组是经过了几轮严格挑选,除了年龄身高形象要符合,还要看其有没有表演天赋,标准是自然、走心和投入。总导演潘礼平一直给团队人员灌输的理念就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要选形象气质跟剧中角色比较吻合的小朋友。演技是可以培养的,但气质是天生的”。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

以影视作品形式潜移默化传达思想。影视作品需要注入文化情感血脉和深厚滋养的民族特征,建立有血有肉的骨架,将文化融入在电影中,丰满人物形象,丰富作品情感,引起观者共鸣。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是影视剧创作者宝贵的财富和观众渴望探求的知识领域。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影视是现今最广的、最快的、影响力最大的传播方式,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认识、生活方式,甚至对一个民族在全世界的思想文化影响力和国际形象也有着重要作用。电影与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红楼梦》中对诗词文化、礼仪文化等的展现不仅让国人大开眼界,也引发受众争相传播的热潮,实现了电影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共赢。

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的力度不断增大,不仅影响了电影的深度,升华了电影创作的意义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电影创作者应该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根植于电影创作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播目的,因为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吸纳进电影中,社会的迅速发展致使观众的观影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传统文化必须要有所变通地融入到电影创作中,去糟粕取精华,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观众的视线,让传统文化根植于电影创作,让电影传播传统文化,两者互通共融,大放异彩。

突出作品的现实教育意义。小戏骨系列影视作品主创团队对这个经典I P的制作要求很高,题材选择要求很严格,作品要起到教育作用,寓教于乐。整个团队也在慢慢摸索,未来会有更多兼顾市场和青少年的口味的作品出来。

《小戏骨:红楼梦》以笔墨丹青、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始终,寓教于乐,力求让中国文化走近年轻人,走向世界。坚持精致做戏,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世界,掀起一股传播热潮。新一轮“红流”来袭,不仅捧红了剧中的小演员,相关微博话题和网络流行语异常活跃,各种热门话题同步上线。《小戏骨:红楼梦》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意识,迈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坚定一步。

很多孩子在拍戏过程中成长了许多,也学到了很多,比如礼仪、演技、规矩,还有传统文化和经典知识。比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中,刘姥姥与大观园里的人,有一种穷人与富人的对比和循环。刘姥姥是一个很穷的人,《红楼梦》里面的人都是所谓上流社会的人,刘姥姥进来就和他们的生活有了对比。有人对刘姥姥好,有人不好,而到后面时局变迁,富人落魄一下子就变穷人。所以说,在你能帮助别人的时候要伸出手,将来在你有困难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些对青年儿童来说具有一种很好的现实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 中原工学院

猜你喜欢

小戏刘姥姥红楼梦
刘姥姥吃鸽子蛋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刘姥姥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小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