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风之棘”考
——先秦祭风民俗探微
2017-01-28胡宁
胡 宁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芜湖 241002)
“宁风之棘”考
——先秦祭风民俗探微
胡 宁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芜湖 241002)
“宁风之棘”见于《左传》昭公五年,杜预以“齐地”注“宁风”,后世注家都因袭了这种说法。从原文语境出发,依据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并结合古文字资料,对中国上古止风祭祀和“棘”作为巫术灵物的使用进行梳理,可知旧注皆误,“宁风”实即止风之祭,“宁风之棘”即用于止风之祭的棘木柴堆。这则文献材料为我们理解先秦祭风民俗提供了重要的细节信息。
宁风;磔犬;棘
《左传》昭公五年记载叔孙昭子声讨祸乱叔孙氏的竖牛,“竖牛惧,奔齐。孟、仲之子杀诸塞关之外,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1](P2040)杜预注“塞关”为“齐鲁界上关”,注“宁风”为“齐地”,历来无异议。但是,齐国有“宁风”一地,文献中并无佐证。而且,言孟、仲之子杀人于境外并投其首,恐亦有违情理。搞清楚“宁风之棘”的含义,不仅是我们理解这段历史记载的关键,而且提供了研究先秦时期民俗的重要资料,本文力图揭示之,以就正于方家。
一、“宁风”是祭名
“宁风”指称一种祭祀形式,屡见于殷墟卜辞,如:
其宁风,三羊三犬三豕。(《合集》34137)
其宁风于方,有雨。(《合集》30260)
宁风巫九犬。(《合集》34138)
宁风北巫犬。(《合集》34140)
于土(社)宁风。(《合集》32301)
于南宁风,犬一。(《合集》34139)
其宁风雨。(《屯南》2772)
“宁”在这里是止息之义,“宁风”即止息风。传世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周礼·春官·小祝》:“掌小祭祀将事候禳祷祀之祝号……宁风旱。”[1](P811)其具体祭法,据卜辞,当用犬为祭品,这也与传世文献中以狗止风的记载一致。《尔雅·释天》:“祭风曰磔。”郭璞注:“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1](P2609)“磔”即分裂牲体,是祭风时对犬牲的处理方法。又《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郑注:“槱,积也。《诗》曰:‘芃芃棫朴,薪之槱之。’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1](P760)“飌师”即风师,风神也。郝懿行《尔雅义疏》引《大宗伯》此句并曰:“盖磔牲体而燔燎之。”[2]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淮南万毕术》亦曰:“黑犬皮毛烧灰扬之,止天风。”[3](P315)可知磔狗止风的祭祀方式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祭风不仅要磔裂牲体,还要燔燎。
二、棘是宁风祭祀所用的柴薪
宁风之祭,燔燎所用柴薪究为何木,典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棘在上古巫术中往往被作为灵物,具有较广泛的用途。《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右尹子革之言有“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杜注:“桃弧棘矢以御不祥,言楚在山林,少所出有。”[1](P2063)杨伯峻用俞樾《群经平议》说,认为“共”同供,“供御犹言进奉、贡献”,当从。[4]“棘矢”是贡品,可知周王朝常须用之。胡新生先生论“棘矢”之用说:“古代施术者使用的射鬼之箭有棘矢、苇矢、蓬矢数种,以棘矢最为常用。‘棘’字在指称一种植物时专指‘小枣丛生者’,即今人说的酸枣树。酸枣树上的刺有直刺和稍呈弯形的‘倒钩刺’两种,用来制造棘矢的当是前者。”[5]
棘用于巫术,不仅有制成棘矢这一种用法,睡虎地秦简《日书·诘篇》中有6条涉及棘的使用:
一,人毋(无)故鬼攻之不已,是是刺鬼。以桃为弓(二七背壹),牡棘为矢,羽之鸡羽,见而射之,则已矣(二八背壹)。
二,人毋(无)故而鬼取为膠,是是哀鬼,毋(无)家(三四背壹),与人为徒,令人色柏(白)然毋(无)气,喜契(洁)清(三五背壹),不饮食。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三六背壹)。
四,人妻妾若朋友死,其鬼归之者。以莎芾(六五背壹)、牡棘枋(柄),热(爇)以寺(持)之,则不来矣(六六背壹)。
五,鬼恒责人,不可辞,是暴鬼。以牡棘之剑(原注:“剑”字下脱“刺”字)(四二背贰)之,则不来矣(四三背贰)。
六,一室中卧者眯也,不可以居,是□鬼居之。取桃枱(棓)(二四背叁)椯(段)四隅中央,以牡棘刀刊其宫墙,謼(呼)之曰:“复疾(二五背叁),趣(趋)出。今日不出,以牡刀皮而衣。”则毋(无)央(殃)矣(二六背叁)。[6]
从这几条简文来看,在秦代驱邪巫术*简文中既用以驱除各种鬼,也用以驱除“幼”,这应该是某种邪物或毒虫。中,棘(牡棘是棘的一种)可以制成矢、椎、剑、刀使用,也可以用作柴薪点燃使用。先秦时期应该主要也是这几种使用方法。
秦简中所言“牡棘”,传世文献中也称为“牡荆”,《本草纲目·木三·牡荆》:“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荆楚 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3](P1421)若依此说,则楚国所供之“棘矢”应即“牡荆”(牡棘)制成。《史记·孝武本纪》:“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7](P471)亦可见此物巫术用途之广。
棘既然是巫术灵物,用途广泛,使用方式又确实包括燃烧,那么宁风之祭所用以燔燎犬牲之柴,应该就是棘薪。《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毛传:“棘薪,其成就者。”孔疏:“上章言棘心夭夭,是棘之初生,风长之也。此不言长之状,而言棘是薪者,则棘长已成薪矣。”[1](P301)以风吹棘为兴辞,或二者之间有巫术意义上的联系。尝试言之,棘木多刺,人行于其侧,衣饰易被勾牵,因而止步,故在巫术中有“止”的象征意义,而宁风即止风。因为“棘”有“止”的象征意义,所以执囚之处称为“丛棘”,《周易·坎卦》上六爻辞:“系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高亨注:
丛棘,听狱之处也。《周礼·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罢民焉;右肺石,达穷民焉。”《大司寇》:“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知二石为狱讼之标,九棘为听狱之处,其证一也。《礼记·王制》:“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其证二也。故说皆如此,《集解》虞翻曰:“狱外种九棘,故称丛棘。”意谓囹圄之外种九棘,故称囹圄曰丛棘,其说独异,亦可取。狱外种棘,所以防罪人越狱逃逸,但其数不必九,《左传》哀公八年《传》:“邾子又无道,吴子使大宰子余讨之,囚诸楼台,栫之以棘。”盖即狱外种棘之意也。[8]
无论“丛棘”指的是听狱之处还是囚禁之处。之所以种棘而不是别的树木,就是取其“禁止”的象征意义。止风用棘,取意亦当在此。
三、“宁风之棘”即宁风所用的柴堆
回头看“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所谓“宁风之棘”,应即用于宁风之祭的柴堆,孟、仲之子杀了竖牛,并磔裂尸体,投其首于宁风之棘,实际上是把竖牛当犬处置。据《左传》昭公四年、五年的记载,竖牛是叔孙穆子与“庚宗”这个地方的一个妇人私通所生,长大后,叔孙穆子“使为竖,有宠”,竖牛譖杀了穆子的儿子孟,又譖逐了穆子的另一个儿子仲。穆子死后,他“立昭子而相之”,涉足鲁国政坛并造成了很大的祸乱。孟、仲之子以“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的方式处置他的尸体,既表明对他的仇恨和痛恶又表示对他的轻蔑。
杜预释“宁风”为齐地,与他对“塞关”的理解有关,《周礼·地官司徒》:“司关,上士二人,中士四人……”郑玄注:“关,界上之门。”[1](P708)因为竖牛“奔齐”,杜预就将此“塞关”理解为齐鲁界上之关,既然竖牛被杀的地点在“塞关之外”,那么“宁风”自然是“齐地”了。其实“奔齐”只是竖牛的打算,而不是真的逃到了齐境。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卫国大夫子鲜对卫献公不满,“遂出奔晋。公使止之,不可。及河,又使止之。”[1](P1995)此处的“出奔晋”就并非真的到了晋国,所以卫献公能两次派人在途中挽留他。又襄公三十年,郑国大夫丰卷因为请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欲攻击当时的执政子产,“子产奔晋,子皮止之而逐丰卷。”[1](P2013)此处的“奔晋”因为子皮的即时阻止,也并非真到了晋国。“塞关”也并非关名,《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9]关的本义是门闩,引申之,可以代指门。哀公十四年“杀诸郭关”,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云:“齐郭门也。”[10]是郭门可以称为郭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杜注:“桔柣,郑远郊之门也。”[1](P1780)“远郊之门”即郊关(设于国都之郊,非边境之关),是郊关可以称为门。此处的“塞关”其实就是塞门,《论语·八佾》:“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何晏注:“人君别内外于门,树屏以蔽之。”[1](P2468)“塞门”就是筑于大门口的一道短墙,类似于屏风、照壁,是诸侯才能有的,孔子之言是说身为大夫的管仲树塞门是僭越了礼制。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早期,就有了大夫僭礼树塞门的现象。到了春秋晚期的鲁昭公年间,公室卑弱,鲁国之政已经把持在三桓手中,若言三桓之一的叔孙氏家有塞门,应非武断。竖牛是叔孙氏家臣,他被杀死的地方,应即叔孙氏之塞门外,也就是门屏之外。而磔狗之处,《史记·封禅书》云:“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7](P1360)《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国人儺,九门磔禳,以毕春气。”高诱注:“九门,三方九门也。嫌非王气所在,故磔犬羊以禳木气尽之,故曰以毕春气也。”[11]都说是在城门附近,祭风磔狗之所也应在城门附近。叔孙氏之家在鲁国国都之内,距城门当不远,孟、仲之子在塞门外杀死竖牛后,将他的头扔在城门附近的祭风柴堆上,是很容易的事,且此举当有示众之意。
四、史料的民俗研究价值
这则史料,在民俗研究方面的价值主要在于先秦祭风民俗的具体细节上,提示我们祭风是将犬牲放置于棘木柴堆上燔燎。棘木有“止”的象征意义,用在以止息风为目的的祭祀活动中,是顺势巫术观念的表现。
附记: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2009年3月18日文章《周公庙2008年度的发掘工作新收获》(署名:周公庙考古队,网址:http://archaeology.pku.edu.cn/Third.asp?id=201),陕西西安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卜辞中也有一条为:“曰:唯宁风于四方三犬三彘。既吉。兹卜用。”可证周人早有“宁风”之祭,且祭品包括犬。相关材料尚未正式在刊物上发表,但对于本文来说,是重要例证,故附记于此。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清]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82.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339.
[5]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21.
[6]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0:128-129.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245-246.
[9][汉]许慎.说文解字(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397.
[10][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11][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1986:25.
[责任编辑:郭昱]
2016-11-15
胡宁(1978—),男,安徽省舒城县人,历史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史。
K221
A
1001-0238(2017)01-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