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者的角色变迁

2017-01-28张葵华

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

文/张葵华 叶 平

浅谈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者的角色变迁

文/张葵华 叶 平

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者为适应新的媒介、新的受众需求必须做出相应的角色调整。本文主要对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三个方面要求做了分析:传播技能上的高要求、在网络平台中的舆论引导以及对最终产品的营销推广。

全媒体 全能记者 意见领袖 营销意识

目前,新闻竞争正在多维度展开,体现在产品创新、形象塑造、渠道开拓等方面。无论是作为新闻生产的组织机构还是个人,如何实现新闻产品的多渠道、跨平台传播?如何让主流媒体与民间自媒体两个舆论场保持良好的互动或竞合关系?新环境下如何重新梳理传者与受者的关系?如何使产品成功进入受众视野,被受众阅读、接受?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现阶段对新闻生产者角色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者遵循单功能角色的线型传播模式,那么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者应该是发散型多功能角色的传播模式。本文主要从新闻生产者——记者这一角色来作说明。

一、全能记者——玩转多媒体叙事形式

全媒体(Omnimedia)指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传统的大众传媒(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之间的森严壁垒和专业媒体机构(例如报社、广播电视台、通讯社、网站)之间各司其职的社会化分工体系被彻底打破,形成了集文字、音频、视频、影像、APP等各种媒介形态于一体的“全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过程中的记者、编辑这些角色分工已经趋向一体化,不可割裂。新闻信息生产过程中一个优秀的职业记者应该努力成为一名全能记者:不仅履行记者日常的采、写、摄像录制等职能,更要主动了解、熟悉网络技能、熟悉新闻“编辑”的最新技术和理念;在新闻采写报道中就应该有“编辑意识”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叙事方式,使新闻作品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呈现不同形式上的亮点,增添作品内容的魅力。简言之,新媒体的形式已经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以“雪崩”专题为例。2012年2月,华盛顿州的喀斯喀特山滑雪者被困雪崩的事发生后,记者约翰·布兰奇根据在美国居高不下的滑雪死亡率,为此做了一个深度报道。2012年年底上线的《纽约时报》“雪崩”专题在其网站免费上线,记者约翰·布兰奇因为这个专题获得2013年3月的普利策“新闻特写奖”。颁奖词是“他利用了科学的角度,非常详尽地解释了原因。此外,这个专题还熟练使用了多媒体元素。”这是一个成功的多媒体专题范本,记者和编辑利用新媒体的内生性和嵌套性,运用精准、人性化的编辑手法包装内容,在行文报道语言、结构上也体现了多种编辑技巧。该专题页面最前端是一个宽银幕电影般的GIF格式动态图片,展示被狂风吹拂的大雪,精美图片令人震撼,最下端横贯网页的动态图片为读者还原事件发生时的地表与气象情况。在叙述中引用采访对象的话语并附上音频;16位登山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等信息,在每一位提到的故事主角旁边会出现介绍卡片,可以在页面鼠标的右边随时能够点到“The Group”来回看16人的照片。记者布兰奇在文本叙事上也做足了功夫,比如以倒叙手法、直接陈述雪崩那一刻;专题分六个部分叙述,详略适宜、跌宕起伏,既有心理学角度、也有医学鉴别、专家意见、人性关怀等。整篇报道在多媒体叙事形式的包装下显出专业、厚重、真实的品质,带给受众一种情感上的极强震撼。

传统媒体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讲求媒介齐全,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网络平台、手机应用平台等,这意味着新闻产品会打破单一的媒介传播渠道,将会在多渠道、跨平台传播。这对记者提出了相应的能力要求。例如,一名报社记者既要能负责一篇报纸稿件的撰写,做到文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深度;也要能快速及时地把这篇文章内容分发到本报纸网站,文图结合;还要及时更新微博、微信的相应内容,言简意赅,直击要点;甚至还要能找机会做一个适合音视频播出的同一题材的专题片或者纪录片,声画合一,现场还原。掌握多媒体整合技能,玩转多媒体叙事是打造全能记者的关键点。要注意的是全媒体并非是单个媒介之间简单的相加,其实质是各种媒介的有机融合,有学者称之为“融媒体”,认为融媒体这一概念除了包含媒体要“全”外,更要注重介质之间要“融”,各个介质平台之间“打通”,媒体记者各类技能要“融会贯通”。此外,全能记者的养成需要有强劲的编辑团队支撑,记者“编辑意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编辑对产品的深加工,二者密切合作才能达到媒介融合上的最佳传播效果。

二、微链意见领袖

网络时代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介渠道兴起,网络媒体平台的开放让更多人主动参与到话题的讨论、转发中,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交互性、自主性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公众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传统的组织化新闻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新闻视听需求,传媒生态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以手机新闻为例。智能手机时代,公民新闻成为受众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从传统的独家信息之争到新媒体时代的平台、技术手段、独家观点之争,媒体记者在微链上的功能将日益强大,从收集信息、传播信息到最终也将成为微链平台上信息关键节点的把关人,成为“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者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意见领袖,母媒的影响力转而会在这个“微链系统”中得以施展。智能手机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传媒格局,更多内嵌的人性化智能系统和功能多样的硬件,使智能手机成为新闻采编普及化的重要工具。由博客、微博、微信、各类网站提供更加便利的内容发布平台,公民记者日益活跃起来,他们主动发现线索、记录事件、传播信息、分享权威媒体组织的传播权,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起着重要的在场传播作用。在场、及时、便捷、本土化、与网民互动等优点几乎是公民记者信息传播与生俱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公民记者和他们提供的新闻存在明显的缺陷。绝大多数公民记者由于缺乏专业素质训练,新闻道德修养面临质疑、新闻可信度有待考证;专业水准不够导致内容零碎逻辑性待完善、拍摄视角单一难以呈现完整局面等,这些会导致事实的不客观、不准确甚至成为谣言的信源。

如何让公民新闻与媒体机构进行新闻生产的良性互动,共同开发、利用、再创造出令公众满意的新闻产品?首先,记者作为微链传播节点把关人,收集、筛选、加工信息成为其重要任务。当公民新闻进入视野的时候,第一时间利用自己的职业嗅觉收集信息并向母媒反馈;以自己的可靠信源资料来判断真假、衡量其准确性;根据此新闻信源来对事件进行不同视角的补充报道;还可以利用转发、评论等功能传递舆论导向,修补公民新闻中主观情绪上的漏洞。要坚守根本的一条把关原则:遵守新闻道德伦理、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

其次,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的意见领袖,监测拟态环境、及时处理一些放大、炒作灾难或危机事件,引发受众恐慌心理的不良信息传播和报道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通过网络平台获悉公众对事件的反应,及时了解舆论走向、对其中影响较大的负面信息给与回应并能拨乱反正,尽可能提供一些权威的建议和指导。2016年湖北天门7月中下旬遭受特大洪灾,广大群众受灾严重,在各部门已经积极开展救灾的情况下,网络社区上仍流传着“政府不作为”“分洪不通知百姓”“舍天门保武汉”“天门老百姓被遗弃”等谣言,尽管天门市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和澄清,但从关注家乡洪灾的网民们讨论、发言反应来看,并没有形成较明显的舆论矫正效果。如果本地媒体能在相关网络社区、贴吧、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开展媒体机构或记者个人与大众的平等对话、交流,谣言会不攻自破。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重新从整体上还原事件真相,利用传播的“视野制约效果”,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成功的疏通和引导,不仅树立了个人美誉度,受惠的更是其所在媒体组织机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提升。

三、营销意识

全媒体时代,特别是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对新闻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下,作为新闻生产者的机构和个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成功地让自己的产品被受众认可并能得到相应的情感黏连度或者经济效益?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除了产品内容本身的优质之外,新闻生产者也要具备一定的营销意识和才能。

每天打开手机,“今日头条”推送你想要了解的要闻、要点;“一点资讯”声称“为你私人订制的资讯客户端”,贴心地及时推送热点资讯,点开有图有视频有真相,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言简意赅、极像营养全面的精神食粮,饱满的一天由此开始。同样,打开微博、微信,像探访老朋友一样阅读链接上的媒体公众号或个人发布的新消息、新动态,随性轻松、亲切自在。浏览新闻网站、下载新闻APP、添加新闻机构或个人的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当前惯于使用新媒介和新新媒介的受众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上,任何有着特定信息需求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关注的媒体。如何利用这些新的讯息载体做内容推广?

1.要有观念上的变化。人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及媒体运营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模糊笼统、概念式的群体,而是活跃在各种媒介用户端的一个个具有个性、情感的人,可以称之为“用户”,他们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传播主体和受众的传统单向关系正在走向双方交流互动式,对于新闻生产者而言,应该重新调整以专业身份高高在上传达信息的姿态,切实去考虑电视机前或电脑前、手机端接受、阅读信息的那个具体人的需求是什么,根据实际需求去重新包装、推广产品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2.新闻产品内容和形式上的包装。产品内容要求丰富生动,能够以受众或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有效呈现新闻事实,满足受众知晓权。目前,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网站和移动终端的主要新闻内容来源,依然会是来自传统媒体的内容。全能记者对用户需求的了解,要针对不同的新闻产品、不同的用户层次使用全媒体语言,适当运用“互联网米姆”,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表述形式向用户输出内容、传递深度新闻评论。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究传播技巧,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结合,树立服务意识,具体到词句、语态、版式、时段等都应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贴近用户心理,与之建立情感联系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随着全媒体时代媒介新生态的出现、受众群体逐渐向用户个体过渡、如何叙事、报道理念如何更新等,都是新闻生产者目前要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必须努力探索和解决的,也就是说必须完成角色变化以适应新环境。

作者单位 张葵华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叶平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1]史安斌.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发布和媒体关系管理[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

[2]吴飞,黄超.全媒体新闻编辑案例教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3]栾轶玫.融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