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7-01-28文/邢

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教材

文/邢 瑶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文/邢 瑶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已开始得到重视,但在教材、课程和知识体系上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薄弱现状也亟待改善。

大学生 网络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网络媒体发展20年来,其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已日益凸显。网络媒介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网络信息繁杂,泥沙俱下,很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信息选择和价值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因此,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已逐渐得到重视,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改善。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介扮演的功能早已超越了新闻传播,涉及方方面面,其影响也是广泛存在。正因如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也开始得到重视。

1.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近年来,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影响了社会健康发展,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都有影响。鉴于此,在强化网络治理的同时,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也一并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2013年广州少年宫成立全国首家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心,其主要致力于引导孩子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全面认识媒介、合理使用媒介,趋利弊害,利用新媒介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又如,2015年3月,中央网信办将“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纳入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等十部委联合指导的“赢在未来”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联合行动计划。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袁敬华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提到将网络安全、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上增加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文明素养、网络守法习惯以及防护技能方面的内容;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的指导能力等,这表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受到重视。

2016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并要求,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这表明网络安全与健康的网络文化已经受到中央重视。随着网络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影响的剧增,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然会越发重要。

2.相关研究已先行一步。尽管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研究已有20年历史。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追溯“媒介素养”在西方发展演变的历史。此后,陆续有一批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新闻学教育中也出现了关于媒介素养的教材。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全国五大城市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作的调查研究中专门阐明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时间与网络媒介发展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但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受到关注。2004年,蒋晓丽对中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专门作出论述。她认为,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显得迫切而意义重大,有利于网民保持批判自主力、有助于综合考察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有助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立与繁荣。

网络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格局,逐渐成为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成员。在此情况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必然把网络媒介素养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薄弱。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较为薄弱。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教育的不足与大学生认知局限。由于我国中小学缺乏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不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认知更多的是通过自身参与网络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在网络世界里,个体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有所偏差,从而导致学生个体的网络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二是网络媒介自身特点决定。由于网络媒介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无国界性等特点,大学生在网络世界接触信息较为混杂。作为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个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接触如果没有相关教育,就会十分盲目。

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任重道远。就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自身而言,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教材匮乏。目前,国内开设媒介素养课停留在部分中小学和新闻院校中,仅有少部分高校有一些试点性的课程,相关课程力度有待加强。不仅如此,面世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也很少,更不用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公开出版发行的媒介素养教材中,多数是新闻院校学生使用,部分是学术性著作,面向公众的媒介素养教材并不多。几大购书网站显示,《媒介素养十四讲》《媒介素养手册》《媒介素养:小学生用书》《媒介素养:家庭用书》《公务员媒介素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等教材已陆续出现。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这些媒介素养教材内容、体例及其适用性仍有待完善。

2.网络媒介素养知识体系不健全。关于媒介素养的内容,曾有学者对此展开过论述,就“网络媒介素养”而言,有针对性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中国知网搜索显示,截至2017年2月10日,关于“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文献总数只有137篇,而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文献有4600多篇。尽管在媒介素养的研究中,都提及网络媒介素养,但针对性研究的匮乏不利于网络媒介素养知识体系的形成。

网络媒介素养知识体系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在学习上十分片面。对于那些不是学习计算机或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媒介的认识多数源于其经验积累,并不利于其正确认知和使用网络媒介。

3.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较弱。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新闻学传播学教学中,其自身师资队伍就比较薄弱,相当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新闻学传播学,其自身媒介素养就不高。其次,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自身就没有被高度重视,这从各地高校开设的课程特别是公共课中就可知一二。更重要的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最近几年新兴媒体兴起后,才备受关注的,本身也是新事物新现象,相关师资队伍建设仍有待时日。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1.完善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教材体系。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首要是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高等院校一方面可以借助新闻传播学院和计算机院系开设面向全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公共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或校内相关教师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开展一些初步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起到引导、带动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人都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包括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由于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和文献检索课,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渠道。

除此之外,媒介素养课程还可渗透到形势政策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各类课程中去,通过各种具体案例,阐释媒介的使用与认知。

开设课程的前提之一是有相应的教材。目前,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的教材本来就不多,仅有的一些教材几乎都是专门针对新闻传播类院校学生的。一些通识类的媒介素养教材或读本开始出现,但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仍不匹配,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教材建设。

2.完善网络媒介素养知识体系。随着新兴媒体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网络媒介素养知识体系的建构已十分紧迫。彭兰教授认为,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六个方面。作为公众的一部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大体也是如此。

一是网络媒介的使用能力。掌握网络媒介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文字处理、图形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才可能为正确使用网络媒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网络媒介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能力。网络媒介信息不仅有新闻报道,还有纪录写实、戏剧曲艺、综艺娱乐等多种节目形式,且信息海量。这就要对网络的介质特征及其运行机制,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等有较为科学的认知,了解网络信息产生的一般机制。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媒介信息的甄别与鉴赏能力。

三是网络媒介信息的使用与传播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正确认知媒介与媒介信息,并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丰富媒介资源来发展自我。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使用与传播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网民,进而通过网络参与来发展自我。

四是强化媒介使用的道德规范意识。当前,网络上各种违法行为层出不穷,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侵犯隐私等行为更是令人深恶痛绝。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上述基本内容之外,要特别强调媒介使用中产生的相关法律与社会问题,使大学生能在此过程中遵守道德和法律。特别是在网络参与中,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

3.建立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短缺是当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不仅要重视相关人才的引进,也应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媒介素养教育涉及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法学、文学等诸多学科。媒介素养教师不仅要有相关的媒介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切实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充足的专业师资力量,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作者单位 河南中医药大学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大学生网络社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72400410413)的研究成果。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7-03-15].http://www. 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2][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第三版)[M].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4]蒋晓丽.中国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生成意义及特定原则[J].新闻界,2004(05).

[5]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