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新闻漫画的功能与定位
2017-01-28朱建霞
文/朱建霞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漫画的功能与定位
文/朱建霞
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对新闻漫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新闻漫画强化了受众的读图习惯,并具有了在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多重功能情感表达载体的重要社会地位。
新闻漫画 新闻报道 新媒体
新闻漫画曾在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成为提升报刊办刊质量、丰富版面内容的重要手段。进入到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的迅速崛起,新闻漫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传统优势。为有效发挥新闻漫画在新闻报道中的积极作用,应根据当下传媒语境的实际情况及新闻漫画的功能、定位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新闻漫画面临的挑战
新闻传媒产业是在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的,相关的传播理念和价值诉求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被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接受之后,逐渐向全社会传播、扩散的。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漫画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话语体系中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有学者认为,汉人描绘的“夏桀”、明代李士达的“孔雀图”、“扬州八怪”罗聘创作的“鬼趣图”都是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漫画艺术气质的佳作,“这些作品中都体现了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点——讽刺与幽默,对古代暴君、世人关系和官场腐败等社会现象,以艺术形式进行了鞭挞和针砭”。但讽刺与幽默只是新闻漫画社会功能的一方面,在新媒体语境中,它还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学术界的传统观念认为:“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新闻漫画是新闻报刊媒体上常见的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幽默绘画形式。画家从新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新闻漫画具有强烈的针砭时弊的目的,其讽刺幽默的特性就更为明显。”随着互联网、手机等平面媒体的迅速崛起,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信息权利的分散。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中,报纸、期刊、电视等新闻机构享有不容置疑的话语霸权。普通受众只能是在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模式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成为传统信息模式中“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一模式下,人们并不会对新闻报纸等信息发布者传播的信息产生质疑,还会主动地执行。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平面媒体曾经享有的话语权逐渐被消解,直接表现为普通人享有参与新闻报道、全程监督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利。
受其影响,新闻漫画的讽刺、幽默功能受到了冲击。具体表现为:其一,差异性的主体参与到新闻漫画的创造中,迫使掌握话语权的新闻漫画创作者更多地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其二,互联网提供的即时性互动平台,为信息接收者提供了表达了个人意见的平台;其三,新闻漫画不再是新闻报道附属品,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艺术品格和话语表现力的载体。当新闻漫画逐渐从一种附属性质的新闻报道演变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产品时,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革命性变化。这正是新时代传媒语境下新闻漫画所面临的挑战。
有鉴于此,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保证新闻漫画良性化发展的同时,促使其融入到当下的传媒语境中。这一项工作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新闻漫画功能的重新界定;其二,从理论层面提炼新闻漫画的社会定位,特别是要努力挖掘新闻漫画的当下意义。二者将直接决定新闻漫画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
二、新闻漫画功能的重新界定
根据笔者对国内主流媒体新闻漫画的系统考察,社会新闻、民生热点话题已经成为新闻漫画的首要选题来源。因此,新闻漫画的功能就不能是以表达作者个人建议为主的情感诉求,而是要以能够贴近民众情感认同的价值表达为基本出发点。这一基本事实直接决定了新闻漫画的功能从个人空间向公共空间过渡的客观事实,以社会新闻为主体的新闻漫画不仅是公众意见表达情绪宣泄的窗口,并最终塑造了新闻漫画在当下社会的基本面貌。根据相关研究者的统计,新闻漫画在当下的主流媒体中仍然占据了较高的发表比例。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新快报》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主流媒体中,新闻漫画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报道手段。这充分说明新闻漫画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够适应当下市场经济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新闻漫画之所以能成为当下新闻报道较为常见的手段,直接原因并非是新闻漫画质量的提升,而是由于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而带来的阅读革命。
读图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人们认识世界、接受知识的方式,人们逐渐放弃了以文字阅读为主的信息获取方式,转变为更简便、直接的图片阅读方式,但新兴的阅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文字阅读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受众在享受图像阅读带来的帮助之际,也必须接受图像阅读的浅显化、通俗化对文化信息的抽离作用,读者很难再从阅读中培养自身的文化品格和进行自我沉淀,并最终习惯于读图阅读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而言,这是一场灾难,但对新闻漫画来说,则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以网易新闻的标志性新闻漫画“老衲”系列为例,它首先是作为新闻评论的附属品诞生的,天生带有幽默、讽刺的基本属性。但“老衲”系列新闻漫画在发展中又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即以当下新闻热点、政治事件为主要报道对象,相对固定的漫画人物形象则又分别象征着当下社会的特定对象。“局长”“老衲”“钱总”“小李”等形象可以分别对应为当下社会中的官员群体、公务员群体、普通民众和女性社会成员,他们之间构成了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结构,在继承和发挥新闻漫画诙谐手法的同时,鞭挞和讽刺着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各类丑恶现象。
具体来说,新闻漫画功能的重新界定主要是从以下两个层面得到体现的。首先,新闻漫画的创作主体不再仅仅是个人意见的表达者,它同时被赋予了意见领袖的特殊使命。以“老衲”系列漫画为例,漫画的创作者在向受众提供一种理解新闻视角的同时,也塑造并影响了受众了解相关新闻的基本态度。但这一过程并不能保证绝对客观的新闻报道立场,信息在两级传播的阶段式传递中必然发生改变。从新闻事件到新闻框架、再到漫画框架,新闻漫画抽离了细节信息,受众只能以较为抽象的方式去感知相关新闻事件。其次,网易新闻所提供的线上交流平台,也为受众提供了表达个人意见的沟通平台。新闻漫画的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享有信息沟通的自由,在为受众提供个人意见表达空间的同时,也迫使创作者在创造时适度考量受众的观感体验。
三、新闻漫画的社会定位
追溯中国现代新闻漫画诞生之初的情形,其社会定位可以概括为“传递新闻信息,监测社会环境”“以画笔为刀枪,鼓舞斗志”“寓教于乐,启迪民智”。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新闻漫画的理解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新闻漫画的社会定位。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和受众的信息表达习惯在根本层面上重塑了新闻漫画的基本功能,它不再是某几位漫画作家表达个人情感的渠道,而是兼具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多重功能的情感表达载体。受其影响,新闻漫画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改变。
首先,新闻漫画的生发机制发生了变化。早期的新闻漫画往往是针对特定社会事件展开直接抨击,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会直接出现在新闻漫画中,其目的在于突出新闻漫画的现实针对性。但随着受众期待视野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就某一特定事件展开具体分析的新闻漫画作品,而是更热衷于从自身的审美视野出发,对某一类社会现象展开全方位的考察。以网易新闻“老衲”系列漫画为代表的新闻漫画作品正是在此种背景下诞生的,在继承早期新闻漫画隐喻表征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根据隐喻相似性的基本逻辑,新闻漫画也可以作为一种符合隐喻结构的基本语言表达模型。而认知语言学则强调要从隐喻映射的角度来全面认识新闻漫画,它不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渠道,也具有融合时代审美诉求的艺术模式。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需要表达更详细的信息时,创作者往往借助于动态型隐喻来呈现更多的动态细节,此时在原有静态名词性映射基础上,会设计额外的文字提示来引导读者构建动态型映射,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个隐喻事件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帮助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此新闻漫画”。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当下的新闻漫画已经逾越了作为新闻报道载体的基本属性,已经成为一种彰显着个人意志和意见领袖双重身份的复杂集合体。
其次,新闻漫画的社会定位也与二次传播模式的变化保持着紧密联系。在新闻事件到新闻框架、再到漫画框架的叙事结构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模式实则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而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限制了信息接收者的个人意见表达,而后者则是在顺应读图时代阅读习惯的同时,试图寻找到意见领袖的思维和普通受众思维之间的平衡点。以2009年9月8日网易新闻中的新闻漫画《装》为例,此漫画是根据新闻《“哑巴”摊主遭罚,情急开口路人无不称奇》为原型创作的。在新闻叙事架构中,事件主人公的伪饰和相关人员的受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根据这一事件创作的新闻漫画则明显逾越了单纯的图样式信息表达模式,在贯彻受众情感诉求的同时,将新闻事件上升为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现象讽刺。
新闻漫画在当下社会的传播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来自
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接受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新闻漫画个人色彩的退化和公共空间功能意义的增强,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新闻漫画在现代社会的基本定位。
作者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1]张蓓.辛亥革命前后新闻漫画传播的社会功能[J].当代传播,2009(05).
[2]余渭深,杨国萍.概念整合网络与新闻漫画的语义建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俞燕明.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表征研究[J].外语研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