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新闻采编工作亟待加强的几个环节

2017-01-28文/张

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新闻报道选题

文/张 磊

当前新闻采编工作亟待加强的几个环节

文/张 磊

当前,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传统媒体,还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受众对新闻的阅读量和点击量始终居于首位。新闻报道吸引受众的能力和影响力如何,是媒体品牌和实力的重要体现。新闻采编是新闻报道的核心环节,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质量。但是,当前的新闻采编工作在新闻敏感性、采访前的准备、报道的表现形式和新媒体展现等方面还需加强完善。

新闻敏感性亟待加强

寻找新闻线索、确定报道选题是新闻采编人员每天必做的工作。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海量的新闻信息。对新闻记者而言,就要不断加强在这些信息中捕捉好选题的能力,增强新闻敏感性。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对那些进入脑海的信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它的新闻点是什么,以及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最终挖掘信息背后的本质和内涵,找出最有价值的报道点。这是一个选题搜索、分析、定位和判断的过程,更是当前选题策划中亟待加强的环节。

以笔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做记者期间的一篇报道为例。一天,笔者无意中看到这样一条配图微博:“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的某居民小区内有200多座小洋房。但在洋房之间的草地上没有花草,而是种满了玉米、韭菜、萝卜、豆角之类的粮食和蔬菜。”

为什么住进洋房的居民铲除花草,而种上粮食、蔬菜呢?经与陕西记者站同事沟通后得知,住洋房的是当地的失地农民。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又没有得到稳妥安置,为了生活,才出现了在洋房小区种菜这一尴尬现象。

郭杜镇的农民失去土地后得到的仅仅是漂亮的小洋房吗?没有了土地,他们以后的生活靠什么?这一问题的背后隐含着多少需要回答的问题?村民在等待一个答案,在更多耕地被用作商业开发的中国更需这样的思考和答案。这些问题促使笔者调查追问下去。最终广播新闻系列报道《站在耕地边缘》在《新闻纵横》播出,并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亟待加强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影响新闻作品水平和传播效果的关键。当前,很多新闻记者都有采访前准备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刚发现好的选题,就不加思考地冲上去;采访中不分主次轻重;采访机、摄像机总是处于录制状态,摄录了大量与主题无关的文字、视频、音频、图片。如果面对众多纷乱的采访素材,再去围绕主题和问题来做梳理工作,在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下,报道的焦点、亮点、深度就很难呈现,最终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就要求记者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观点,包括作品大致的布局、层次结构、采访对象。同时,还要分析调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该怎样克服和避免这些困难等,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以笔者2006年采制的系列报道《种粮农民的增收困境》为例,自古至今,粮食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粮食连年增产,但是农民种粮积极性却逐年下降。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种粮农民收入增长得不到根本保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危险。

这个选题虽好,采制起来却不容易。如果只是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失去新闻调查的深度了。而很多人对种粮农民这个群体并不关心,对粮食问题也没有那么重视。平铺直叙外加专家点评、记者评论的传统报道方式,显然会让观众感到枯燥,也难以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准备阶段,笔者将这个报道定位于讲好农民“故事”,用他们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来搭建结构,推进新闻调查的层层深入。这就需要在环境描述、人物描述、表现形式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前期准备中,笔者在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采访对象、规划采制方案的同时,还确定了借鉴文学白描、新闻纪录片等手法,来讲述种粮农民的真实生活和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由于采访前准备比较充分,采访时顺利了很多,后期制作也更加游刃有余,报道效果也非常好。该报道还荣获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报道表现形式亟待加强

当前,一些媒体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特别在重大新闻事件和深度报道上,写作手法呆板,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应该探索适当的、符合报道需求的表现形式,体现新闻价值、突出主题亮点。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可以借鉴散文、纪实文学、广播剧等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以此来丰富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塑造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讲好新闻故事,揭示报道本身蕴含的深刻内涵,提升报道主题思想。

以《农民康老汉的幸福生活》这一报道为例,该报道是笔者曾经采访的一篇人物专题类广播新闻作品。在这篇报道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借鉴和创新,将广播剧、新闻纪录片等表现手法融入作品之中。在音响运用、配乐和采访细节的描绘上,既注重新闻事实本身的表现,又通过对人物、环境的刻画来烘托人物、彰显主题。整个报道生动、真实、现场感强,达到了较好的收听传播效果。以下截取片段:

(录音)鸡叫伴着黄河流水、戏剧晨曲(压衬)

这是河南北部一个普通的村庄,位于黄河中下游的过渡地带。几千年来,黄河在这里时而静静流淌,时而狂暴泛滥,逐渐孕育出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沃野良田……

(录音)现场打门球声(扬起)

老康所在的红队尽管开局打得不错,却最终还是输掉了比赛。

比赛输掉了,老康显然有一点不高兴,但打球的人都是多年的老伙计了,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不一会儿,那点不愉快便被老康忘得干干净净。

(录音)雄纠纠、气昂昂,垮过鸭绿江…… (渐弱)

伴随着嘹亮的军歌,快乐的老康迎着西天的晚霞雄纠纠、气昂昂地回家了。

受篇幅所限,这里只选取这篇报道的片段。但这种吸纳广播剧特色的纪实性报道手法,更能令听众感受到时代赋予这片土地的无限生机,以及带给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幸福和希望。这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都是通过真实生活场景来展现的。虽然全篇没有一句总结和评论,但报道的主题思想却已深入人心。

新媒体思维亟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想提升传播力、紧抓话语权,必须调整传播思路,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传播渠道,顺势而为。

但当前一些传统媒体由于运行机制僵化、对新媒体发展的迫切性认识不足,导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始终不能很好地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媒体人忽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的一体化趋势,缺乏融合眼光,甚至将新媒体视为传统媒体的附庸、附属品。二是欠缺融合意识。在一些新闻媒体机构内,新媒体部门与传统媒体部门“各自经营、各自为战”,缺少交流沟通,对外难以形成传播的合力,这削弱了传播效果。三是考核与评奖机制不完善。在日常采编人员评奖、绩效考核中,一些传媒机构针对新媒体原创作品、创新作品、评奖类别,以及工作量的绩效考核等方面不够重视,内部相关奖评机制尚需完善。

为此,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着力改进。一是强化新媒体意识,促进运行模式的一体化。这就意味着要真正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传播等方面“一盘棋”,开创“双剑合璧”、融会贯通的新格局。二是打造新型新闻采编传播队伍,加强传播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统媒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新时期的传媒工作,需要融合意识、需要广域的传播渠道、需要能熟练掌握现代传媒手段的多面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需求,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三是改进新媒体工作的考核评奖机制。日常工作中,鼓励新媒体类的原创作品、创新作品,并在绩效考核、新媒体新闻作品评奖上有更显著的体现。

总之,增强新闻敏锐度、新闻采访准备、新闻报道表现形式、新闻报道的新媒体展现,是当前新闻报道、新闻采编工作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新闻采编工作常抓不懈的关键内容。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融媒体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新闻报道选题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