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笛演奏过程中情感表达浅析

2017-01-28李贵中

黄河之声 2017年4期
关键词:竹笛演奏者乐曲

李贵中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竹笛演奏过程中情感表达浅析

李贵中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竹笛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类,其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情感,传递思想。并能够通过音色为前提,展现世界多元化与变化性。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思想情感呈现非常重要,因此在此类艺术作品中应当加强情感饱满。本研究从乐曲本身角度出发,分析竹笛演奏情感内涵,音色所包含的情感元素以及竹笛演奏形式上的情感塑造等内容。通过对竹笛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探究对演奏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呈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帮助演奏者能够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表演素养与艺术水平。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音乐技术发展提供帮助。

竹笛;演奏;情感表达

中国民族乐器的舞台中,竹笛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进行竹笛演奏的过程中,音乐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单音环境之中可能产生的变化通过音乐展现出来。在此类演奏中更多的融合情感元素,除了需要演奏者能够倾注自身情感之外,还应当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演奏者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培养起来两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应当具有较高的演奏技术,其次是应当拥有借助演奏形式展现情感内容的能力。从而可以达到情感与演奏形式之间的融合与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也应当对乐曲形成深刻的理解,只有能够对作品形成全面细致的了解才能够恰当地展现艺术作品,这个过程中演奏者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本文通过结合竹笛演奏过程中有关情感体现的知识,分析情感体现的基本途径,探究竹笛艺术水平提升的主要方法。

一、艺术作品的思想情感分析

在针对竹笛演奏进行准备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竹笛艺术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创作背景,对作品主题性的掌控能力直接影响演奏,属于竹笛演奏艺术中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乐谱分析阶段,应当明晰艺术作品的基本呈现方式。如果作品本身属于委婉细腻类型,则应当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弱或者是中强的力度呈现。在对主题的乐谱采取具体分析时,需要注重呈现手法以及音乐结构。艺术表现技巧属于竹笛艺术作品的运动形态,需要对竹笛音乐作品中的装饰音、力度、节奏以及演奏速度等进行综合研究。演奏者必须深刻了解和掌控乐曲的内容,把握住主题情感思想性。作者一般都会通过融合十分丰富的情感内容,其所体现出来的是感悟到情感之间的渐进性特性。

二、深度挖掘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

(一)思想内涵的深度剖析

在开始研究乐曲之前需要掌握乐曲的来源、目的以及创作背景,基于此可以形成对乐曲的一定的认知,随后才能够深度剖析作品,把握好乐曲的基本体现形式以及组成结构特点。例如在《向往》的作品之中,在演奏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弱力度以及中强力度之间相互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温和、细腻等情感状态。

具体来说,针对乐谱方面的分析可以通过两个侧面展现出来:

1.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所谓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指音乐运动状况,简言之就是指音乐演奏过程中所形成的节奏、力度、速度以及音调等。表演者如果希望能够在音乐之中更好地融合情感,并展现情感,则应当对音乐的表现手法进行充分把握。

2.音乐结构分析

音乐在规模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其乐句所具有的长度以及组成方式等方面的衔接性都应当彼此连接起来,由此,可以创造出音乐情感上的差异性,换言之,也就是音乐结构。

作为一种音乐形态,音乐结构更加具有重要意义,属于一种有条理性的内容。基于情感为前提,同时依据音乐语言,可以对所有元素彼此之间进行融合,促使乐曲内容意义性可以更加鲜明。演奏者则应当能够充分掌握音乐作品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把握不同段落之间的思想情感上的联系。

(二)情感的外部联想

在分析作品与融合情感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外部联想。主题作品类型之中其本身属于十分抽想性的状态,因此,会因为演奏者的差异性产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上的差异,因而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状态也会明显不同。

竹笛演奏者一般只有在当前作品演奏基础上对外部联想不断丰富,以此更好地感受主体创作者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竹笛作品《秦川抒怀》的演奏过程中就应当充分感受到该作品所蕴含的对西北人民那种质朴情怀的理解,在对作品进行表现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把握好西北人民刚性情感特质。作品演奏中可以通过使用较强音突出主题作品所具有的穿透力,由此展现西北汉子的那种劲道与豪情。此类型的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把握外部联想环境,从而将听众带入到作者希望带入的场景之中。

三、恰如其分的艺术表现手法

总体上看,此方面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能够从几个方面展开:

(一)演奏速度分析

竹笛表演中十分注重节奏感,这也是竹笛演奏中的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竹笛演奏采取的缓慢上升式的演奏节奏,以此可以一步步实现对情感的渐进式体现。基于此,演奏者就应当控制好吹奏速度,演奏的过程中应当能够在缓慢时确保稳定,不应当操之过急,同时也应当循序渐进加快速度。在表现快节奏的过程中,则应当有条不紊,不应当追求速度而出现节奏散乱的情况。最终将能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竹笛作品的思想性,将作品带入到高潮中。总而言之,针对速度方面的有效处理,则需要充分结合乐曲中内容因素的需要,融合情感要素,做到或快或慢的呈现。

(二)音色表达分析

竹笛演奏所具有的优越性之中,音色是极为特殊的一项。通过音色多变性的表现方式,则能对抽象性的情感特征进行充分体现。演奏者更加能够根据乐曲等的差异性在手法方面进行表现。可以体现出紧张和放松、安静和躁动的情感。在乐谱当中并不会对音色的表现形式进行标识,演奏者遇到的乐曲具有较为强烈的情感性,则必须尽全力去体会变化。针对《姑苏行》一类具有相对更加温和情感的乐曲,如果希望能够在演奏的过程中形成安静以及唯美的情调,则应当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采取更加柔美音色。总之,通过长期演奏的锻炼,演奏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乐曲中情感的转变特征,也就是说,在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乐曲的理性认知,由此就能够形成对音乐曲目方面的规律性的掌控。从而加深其对乐曲的了解程度并能更好地将情感表现出来。笛子曲《秦川抒怀》引子的第一句,运用刚性的音色,表现了西北人民豪迈、倔犟的性格特征,使得乐曲风格独特,倍添情趣。相反,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和优美形象时,则要采用柔的音色。音头较软而润,具有流动性和抒情性。呼吸速度平和,气流较缓。笛子曲《姑苏行》(江先渭曲)的引子,采用柔和的音色,描绘了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若隐若现的诱人画面。总之,音色的变化运用,在乐曲中是很多的,每个演奏者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总体上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三)气息控制

针对竹笛演奏过程中应当更好地把握气息,通过良好的气息控制方式,才能够实现竹笛演奏效果提升。但是,竹笛演奏中的气息掌控却需要更多的技术与多样性的表现方式。如逐步加强的气息体现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将气氛引向高潮。以乐曲《妆台秋思》为例,在使用气息时必须重视暂停和衔接这两个要点,如此让人产生欲断不断的感受,体现的是一种悲伤哭诉的情感。又如在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中演奏者需要用长气息表达出忙碌的情景,而引子部分则要采用一气呵成的手法且达到后发制人之效。

通常情况下,在表演南方竹笛或者是表现现代乐曲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气息变化的控制,运用气息方面应当更加细致与平缓。同时,应当在表演的过程中配合以表情与肢体动作,以增强演奏的表现力。而演奏北方笛曲则讲究气息的停顿、迸发的力度,尤其是运用吐音、花舌等技巧,要有气息的支撑。不仅在其过程中要屏气,在各种强烈的收音时,更要运用气息使收音干脆利落。总之,演奏中气息运用对演奏者来说非常重要,该舒则舒、该屏则屏;该提则提、该弛则弛,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四)力度处理

力度方面的处理技术属于竹笛演奏艺术中的关键,因为力度处理技巧多样,掌握难度也存在差别,因此,演奏者应当配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分析来安排力度。吹奏力度应视乐曲的情感性而定,投入力度则随情感强度而变化。力度变化能够带给听众在乐曲理解上的推动感,在力度不大的情况下,采用柔和、缓慢的曲调可使人感受到安静的气氛;反之则使人感受到极强的震撼性。

力度控制的一般规律性主要如下:旋律趋高则应当促使力度增强,旋律趋低则力度减弱。力度强弱变化需要根据旋律变化情况而定,每一句都应当能够为人们创造推动感,促使整段旋律富有乐感。出色的竹笛表演者可以更加有效控制气息变化情况与幅度情况,能够更好地把控旋律的走势,可以充分激发力度变化所产生的情感传递,更加能够将旋律中的内涵性通过力度的呈现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五)风格分析

在探讨竹笛演奏过程中,情感呈现方式的过程还应当重视对竹笛乐曲风格上的准确把握。这也是竹笛演奏过程中的重要前提。在表演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习惯等影响,竹笛传统乐曲呈现不同的流派特点。总体上看,北方地区的竹笛演奏趋向粗犷、热情奔放的特征,曲风情趣更加气势宏大,雄浑高亢,在气氛上也表现的更加活泼。充分体现出了北方地区地理环境的广袤无垠与北方地区人民的豪爽直率的独特精神气质。北方竹笛演奏传统乐曲的过程中,演奏技巧也有别于南方,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了滑音、剁音、历音、花舌音、吐音以及飞指等内容。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特殊表演技术,则可以让乐曲呈现更加具有活泼与跳跃性感觉,旋律上的跌宕起伏在体现北方乐曲形式的豪迈情怀方面更加鲜明。

在风格呈现过程中通过可以使用急促有力的顿音,也可以奏强劲力道的剁音,更加可以使用韵味十足的滑音等,这些都是北方乐曲艺术表现出众的风格特征,能够更好地渲染北方地区竹笛演奏色彩。

区别于北方。南方地区的竹笛表演风格则更加的细腻与柔和,十分看重表演韵味,曲调上更多地使用叠指技巧进行修饰,情趣上也呈现出明快、精致的特点,给人以清澈秀丽、自然恬淡之感。充分体现出了南方地区山灵水秀的清新气质。南方传统竹笛音乐的技术方法总体上包括了叠音、打音、颤音、赠音以及泛音等几种形式。

通过在竹笛演奏过程中充分使用上述演奏技巧,则能够在呈现乐曲方面促使节奏更加的合理与平衡,让旋律能够形成此起彼伏的效果,乐曲的感官效果也更加连贯通畅,这与南方笛曲音乐所具有的整体风格相一致。吹奏南方地区的音乐曲调,通常情况下并不是用舌,而是通过呼吸的方式进行演奏。多年以来,南方地区的民间乐手对呼、吐等形式进行了糅合,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并定名为轻吐。在使用这种方法之下,则可以让竹笛发声效果更好,同时还不会出现顿音的情况。基于技巧运用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在使用舌头以及手指的配合情况看,其能够更好地渲染南方竹笛音乐的艺术风格。

总而言之,音乐曲风问题尽管要具体分析作者创作思想以及艺术流派等问题,但是就演奏方面出发,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演奏者。

四、竹笛演奏素质培养

竹笛演奏过程中除了需要呈现出作品的艺术情感,同时也能够体现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而为了提升对艺术作品的呈现效果,演奏者除了要提升技术水平,还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与思想水平。演奏者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作品的艺术背景的剖析深度,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不断丰富自身,从事对多学科的学习与掌握,不断提升自身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以此形成深度理解。通过不断提升文化素质方面的水平则能够有助于改善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来作品与演奏者的真实情感。思想素养则强调的是演奏者在意识水平上的境界。

因为艺术作品通常都会被观众想象成为波澜壮阔的感觉。竹笛演奏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与作者之间构建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听众获得审美体验。演奏技术修养强调的是演奏者所具有的演奏能力。通过借助优美的音色则能够充分为观众带来视听感受,这也是竹笛演奏所具有的非常独特的呈现形式。演奏者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自身演奏技术,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演奏技术以及情感上的融合,辅助演奏效果。

情感呈现则属于乐曲演奏阶段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样也非常考验演奏者的基础能力。纵观竹笛演奏曲目所具有的创作背景,充分体会乐曲中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特点,对自身情感的有效融入是所有演奏者都应当达到的重要的演奏标准。

演奏者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除了应当进一步提升自身表演技术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应当不断开发自身音乐潜能,不断提升对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这也就需要演奏者对自身形成充分的认知,并培养自己形成良好素养。

(一)思想境界与修养培养

演奏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会左右他的行为,音乐属于意识形态的重要活动形式,更加能够充分反映个人思想情况。竹笛《塞上铁骑》中展现的是一群守卫祖国边疆广袤地域的战士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其中体现了深刻内涵以及博大思想,演奏者应当在这个过程中与作曲家之间形成精神联系,同样体会得到如同作曲家一样的爱国情感,甚至可能更深层次的形成理解,这样才能够表演出作品的崇高意味。

(二)文化修养方面

作为一项十分独特艺术形式,其十分考验演奏者的综合性能力。演奏者需要在平时涉猎更多的知识门类,尤其是应当在文学以及美学等领域加强自身素质。同时,也要对社会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促使演奏者在观察事物以及把握本质方面提供帮助。这样也能够有效缩短自身与作曲家之间的差距与空间距离。提高演奏过程中作品的水准。

(三)艺术修养方面

对艺术修养方面的训练同样属于演奏者锻炼自身音乐敏感性以及情感体验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借助视听训练等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演奏者的音乐悟性能力,更进一步开阔演奏者形成创造性思维。竹笛演奏也应当不断学习各地区与艺术派别的艺术表演方式,从中获取营养。除了要能够继承传统艺术形式,更应当汲取众家之长,弥补自身的短板与缺陷。此外,也应当涉猎姊妹艺术形式,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中获取灵感,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素养。

(四)乐感培养方面

演奏者需要拥有很好的乐感,这也是人类开展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的心理现象,是针对特定音乐现象方面的感觉与知觉能力。同样也属于针对竹笛音乐内容中特殊属性方面的准确感受与体验,更是对整体性的充分了解。

乐感的形成需要建立在敏锐的感觉基础上,通过知觉作为反应条件,两者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关联,形成完整的心理过程。

音乐感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人声以及乐器音色等方面都能够融合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旋律、调式以及调性等方面感知到情绪,并形成个性化的判断与反应。通过对节奏节拍以及类型等把握好音乐整体情况以及局部所具有的张力。

对和声以及和弦等技术方法进行准确感知。演奏者拥有十分出色的音乐感知力则将会对获取准确的音乐体验起到重要帮助,是实现音乐表现的重要前提,对培养塑造出优秀的竹笛演奏者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生活积累方面

音乐作品属于精神文化的体现,其不仅不能够脱离现实,还应当充分与现实社会之间融合,音乐艺术应当源于生活,体现现实生活之中人类的思想情感。为此,演奏者则应当在实施情感体验以及呈现的环节中,积累大量的且十分丰富又具有独特性的生活经历。通过在自身生活积累中存储情感记忆的方式,形成对艺术的深度思考。演奏者需要能够观察显示社会与生活,通过切身感受与体验等方式,通过生活汲取艺术创作方面的养分,不断丰富自身,创造更加强大的形象思维以及艺术思维能力,提升艺术表现力。更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演奏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思考,把握好优秀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六)娴熟技能的锤炼

演奏者想要在作品演奏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深刻的情感,首先就要具备很好的竹笛演奏技巧,这是重要前提。演奏者拥有十分扎实的功底才能够体现出音乐作品的精神面貌。演奏者更应当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挖掘与体会艺术作品,达到人笛合一的境界。

因此,就更应当不断锤炼竹笛演奏技术。音乐属于情感展现的艺术形式,演奏者要能够以情动人,就应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演奏出优美音色的同时,也能够展现思想内涵,促使听众通过乐曲可以进入到优美意境之中。把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收到竹笛演奏的预期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竹笛演奏过程中形成的情感展现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表演,在呈现技巧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合度方面要求更高。情感本文宗旨需要其演奏者能够用更加大胆、开放的形式进行表演。通过综合多种表演技巧,促使竹笛演奏能够更加光芒四射,这样也才能够促使竹笛表演震感人心。情感表现属于竹笛演奏环节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最能体现演奏者的功力。在正式演奏之前,演奏者应当更多了解作品的艺术创作背景,感受乐器所希望呈现出来的情感内容,并将自身情感融合到演奏环节,才能够实现情感与技术之间的完美融合,真正打动听众。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竹笛演奏技术以及情感表达提供必要帮助,并对音乐艺术理论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1] 柳依依.竹笛演奏中的气韵生动——以《鹧鸪飞》(赵松庭版本)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03:86-89.

[2] 赵大禹.试述竹笛演奏在当今舞台上的表演形式及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5,22:163.

[3] 何家伟.结合竹笛艺术审美探究竹笛演奏中情趣与韵律的融合实践[J].音乐时空,2015,22:68.

[4] 宫振宇.浅谈竹笛的呼吸[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八卷)[C],2014,2.

[5] 宋延雷.浅谈竹笛演奏中半孔音技法在现代作品中的应用——以竹笛协奏曲《苍》为例[J].戏剧丛刊,2014,05:78-79.

[6] 殷麟扬.由张维良“大雅国风·民乐新纪元”音乐会谈竹笛的学习与演奏[J].音乐时空,2014,04:152-153.

[7] 赵玉平.笛曲《山村迎亲人》中关于竹笛北派演奏技巧的运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3,24:161.

[8] 朱清泉.气息与口风的联合训练对竹笛演奏时音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3,10:164.

[9] 李传兴.气冲云霄吹破天——竹笛大师冯子存的演奏艺术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231-233.

[10] 唐俊喬.试论郭文景的竹笛与乐队协奏曲《愁空山》对竹笛演奏技术的拓展[J].音乐创作,2012,07:118-121.

[11] 杨晔.论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的半孔演奏技术及移植改编作品[J].乐器,2012,07:34-37.

[12] 唐俊乔.试论郭文景的竹笛与乐队协奏曲《愁空山》对竹笛演奏技术的拓展[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4:108-113+5.

[13] 徐升.竹笛演奏的根——吐纳——谈竹笛演奏呼吸方法及对演奏技巧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04:5-6.

[14] 曲迎仁.谈俞逊发演奏的《牡丹亭组曲》中竹笛技术的表现[J].艺术研究,2010,01:48-49.

[15] 付传利,秦琴.论竹笛的演奏技巧与乐曲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S1:140-141.

[16] 周小义.竹笛演奏的表现力——从音乐意象与“情”、“神”整合谈起[J].艺海,2005,02:76-77.

[17] 张永发.谈竹笛演奏色彩变化的三个技术环节——呼吸(气)、口腔与唇[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4:59-63.

李贵中(1961-),男,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竹笛。

猜你喜欢

竹笛演奏者乐曲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My Mother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我的坚守
父与子
关于双排键电子琴即兴演奏学习方法之分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悲伤的乐曲
竹笛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