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组歌》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

2017-01-28班丽梅

黄河之声 2017年4期
关键词:组歌组诗长征

班丽梅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长征组歌》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

班丽梅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长征组歌》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民族性的声乐套曲,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源远流长,对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长征组歌》词曲的艺术创作过程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介绍。

长征组歌;长征;艺术性;思想性;长征精神;弘扬传承

在众多红色经典歌曲中,以长征为主题的力作当属《长征组歌》。它以精致凝练的语言,情真意切的曲调,恢弘的气势,富含浓郁民族气息的风格,生动刻画了长征途中战士英勇抗争的战斗场面,高歌了党和红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彰显了革命家的浪漫主义情怀与革命主义乐观精神。可以说,《长征组歌》是中国音乐史上一座红色革命的里程碑,是长征精神永垂不朽的奠基石。

一、《长征组歌》词曲的艺术创作过程

1965年,根据肖华为长征所作的组诗,作曲家生茂、晨耕、遇秋与唐诃为其进行谱曲,进而创作出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该作品用简洁、富有韵律的歌词与富有民间音乐语言的曲调,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的历史事件,塑造了红军长征时的英雄形象,彰显了我党在面对艰难挫折时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组歌》歌词的艺术创作过程

在肖华十八岁时,就跟随部队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切身的长征经历,让他对长征精神的体验更加深刻。新中国成立后,为再现长征艰难困苦中的点点滴滴,讴歌长征精神的伟大,对长征精神进行传承,已成为肖华积淀已久的愿望。

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即1964年,全军各部队准备进行一系列相应的纪念活动。相关文艺单位邀请肖华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以纪念长征精神,虽然当时肖华正处休养期间,但仍答应了此事,开始创作《长征组歌》。经过思考,他很快确定了用组诗的形式表现作品的内容。

为了充分地彰显长征精神,肖华大量阅读了唐诗、宋词中的一些名家之作,在古诗词文化基韵上,采用了“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即每段诗词开始用四个三字句,随后跟八个七字句,一组诗共由68个字组成。而且,为了全面准确地展示长征壮阔的景象,他阅读了大量有关长征的资料和相关的回忆录。有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做铺垫,肖华开始根据长征的时间发展顺序,从艰苦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精选出12个最具典型的事件作为组诗的框架,即:《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和《誓师抗日》。随后,便开始对每一组诗进行精心的创作,肖华广泛征求并吸取各方意见,在经过了近10次的修改后,在1964年11月完成最终稿,全称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二)《长征组歌》乐曲的艺术创作过程

1965年2月,战友文工团相关领导指示要为肖华同志创作的《长征组诗》谱曲,当时作曲家生茂、晨耕、遇秋与唐诃接受了此项任务,按其指示以谱写称群众性的队列歌曲、方便群众传唱为目标,开始进行谱曲。

曲作者挑选其中前10段,进行作曲。由于《长征组诗》在情景转换、节奏变化、感情跌宕上的幅度很大,因此四人决定按照每组诗的历史事件、情感风格分别进行谱曲。由于时间有限,四人决定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按各自所长及艺术创作特点,由耕晨、生茂、唐诃谱写旋律,遇秋编写多声部合唱、器乐谱。经过四人不断的商定、修改,历经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长征组歌》的声乐初稿(包括主旋律稿和部分多声部稿)。

1965年4月中旬,作曲者们参考肖华对《长征组歌》的创作意图、历史情况及音乐要求等,对《长征组歌的》作曲的后期创作进行了修改。在旋律上,他们进行进一步地加工润色,在合唱处进行编写出来,并对乐队部分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尤其是在独唱、合唱与器乐三者之间的既要互相协调配合又要突出各自特点上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采用“写重奏的手法写合奏”的思路,经过多次讨论与修改,最终将总谱创作完成。

自1965年《长征组歌》上演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含量与全面表现长征精神,历代艺术家对其进行过几次大的修改。在保持原有主要旋律与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使用了转调、复调等专业技术,又扩大了合唱编制,使其气势更加恢弘壮阔。

二、《长征组歌》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长征组歌》用富有韵律的诗化语言,用富有浓厚民族化与艺术性的音乐曲调,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表达了红军不畏险阻的意志品格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的理想。

(一)语言言简意赅,精致凝练

在二万五千里里长征路上,红军历经艰难险阻,与敌人、与环境做着艰苦的抗争,也发生了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肖华凭借着亲身经历所具有的对长征的至深情感,凭借着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在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将长征如此雄浑壮大的历史事迹浓缩精炼成了十首极具代表性的诗歌。该部组诗全文仅仅680个字,每一首诗又对应着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虽高度浓缩,但感人至深。以第六首《过雪山草地》为例,开头用四个三字句歌词描绘出了雪山艰难的生存环境,随后凝练的描述了红军所处的艰难环境,寒冷、饥饿,但官兵同甘共苦,意志坚定。用字凝练而不晦涩,语言朴实却不乏生动。

(二)叙述清晰,有条不紊

《长征组歌》以长征历程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据,用有条不紊的叙事手法,重点对长征中主要的历史事件加以铺陈叙述,再现了红军革命时的背景环境和战斗局势。

第一章《告别》。用近乎悲壮性的笔触揭开了长征的序幕。第二章《突破封锁线》。介绍了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突破重重包围。歌词末尾发出了“全军想念毛主席”的热切呼唤,为下文毛主席政权的确立做好了铺垫。第三章《遵义会议放光辉》。介绍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从这两句诗词中就可体会到人民对毛泽东领导政权的热烈期盼。

遵义会议后,便开始了对艰苦长征路的描述。依据长征发展路线,分别创作出了第四章《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五章《飞越大渡河》、第六章《过雪山草地》。通过对艰难环境的描述,表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革命斗志和革命主义乐观精神。

第七章《到吴起镇》,介绍了与红十五军的成功汇合。第八章《祝捷》,讲的是直罗镇战役。第九章《报喜》,渲染了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战友情。第十章《大会师》,介绍的是红军在甘肃的胜利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宣告结束。

(三)音乐形象生动鲜明

在《长征组歌》中,存在很多十分具体的音乐形象。这些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以歌词为承载体,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将情感进行了升华。

长征是与敌人、与环境进行战斗的壮烈史诗,因此这其中所具有战斗性的音乐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突破封锁线》中,通过交响性的前奏写作,快速的跑动旋律、促的节奏,动力性较强的低音音型勾画出战斗性音乐形象的轮廓,造成一个紧张战斗的背景。此外,还通过两只小号奏出的急促、强烈的号角式音调,营造出一个紧张的背景,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场面。整个旋律始终在以五声性为主的大调式音阶上变化发展,既在旋律上突出表现了民族元素,又给听者在情感上塑造了红军那种充满阳刚之气与战斗豪情的英雄形象。

悲壮性的音乐形象在《长征组歌》中也比较常见。例如,在第一章《告别》中,“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仅仅用“热泪”二字就表达出了人民对红军的依依不舍的情怀。采用传统五声调式音阶支声式复调,运用渐强渐弱的力度与轮唱的表现形式,把离别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深刻地描绘出根据地军民恋恋不舍,挥泪相别的感人场景。

(三)民族民间音乐特色浓厚

在二万五千里的斗争征途上,红军途径11个省,各地域所具有的音乐元素多种多样,这就为组歌音乐元素的选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四位曲作者以各地民歌为素材,以表现歌曲内容为主要目的,选取最最适合、最具代表性的音调,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其表现与长征精神更为契合,经过对民族化音乐元素的不断吸收与提炼,最终创作出了具有浓厚民族民间音乐特色的《长征组歌》。

例如,第一章《告别》,将红军传统歌曲《红军万岁》和江西赣南采茶戏音乐进行了融合;第三章《遵义会议放光辉》,运用了苗族、侗族山歌的独特音乐元素,特别是极富色彩性的大二度音程的叠置,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第四章《四渡赤水出奇兵》,在运用云南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又加进了民间说唱“快板书”的节奏及其表现形式。

三、《长征组歌》对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性事件。它用它的成功向世人宣告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坚定的革命精神与强大的意志品质。它代表着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寻求中华复兴的一段伟大征程。在这一征程中,它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宣告着在党的领导下红军的英勇斗争的精神,宣告着中国工农红军不畏险阻、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长征组诗》则仿佛革命回忆录一般,以简洁、凝练而又质朴的词汇,严谨而又极其热情传神地描写,清新、独到、精练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历经千难万险,突破重重苦难的历史,讴歌了红军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不移的意志、不怕牺牲勇往无前的胆识和不屈不挠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

《长征组歌》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深入人心的音乐经典。它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完美呈现了革命家浪漫主义情怀,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为了理想甘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形象。可以说,它对当时全国的文艺创作演出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并在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长征精神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于此同时,它那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与灵活性地采用民族化元素为今后的文艺创作与音乐演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长征组歌》自产生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对其进行的演出与借鉴从未停止过。它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团体、专业场合的演出,还扩大到了民间与校园。《长征组歌》以其多种多样的演绎形式和深刻的长征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宣传红色革命精神、弘扬长征精神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长征组歌》,能够让长征精神永远地传唱下去。■

[1] 宋哲.《长征组歌》的创作历程[J].党建文汇,2016,09:50.

[2] 刘茹.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音乐文学特征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4.

[3] 左莉.对《长征组歌》艺术风格与演唱处理的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 何丙瑞.不朽的历史诗篇——论《长征组歌》的艺术创造[D].河南大学,2007.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支持项目研究成果(JD2013188)

班丽梅(1972-),女,布依族,贵州人,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红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组歌组诗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孙子兵法》组歌
《这就是我们》组歌十九首
《喊一声幸福跟我走》组歌十二首
原创大型交响组歌“我的中国梦”歌曲选登(一)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