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志有识有恒※
——国医大师孙光荣成才之路

2017-01-28薛武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李老中医药临床

薛武更

薪火传承∥Teaching Learning

有志有识有恒※
——国医大师孙光荣成才之路

薛武更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100078)

国医大师孙光荣德业双馨,在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化研究、中医教育、科研、养生等方面都有瞩目的成就。孙老的成才之路,除自身的天赋之外,主要与孙老幼承庭训,继拜名师,勤求博采、坚韧不拔是分不开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孙老习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名师的传授对孙老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实践均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求博采的精神是孙老走向成功的重要品质和主要途径。

孙光荣;成才之路;名老中医

孙光荣,男,1940年生,湖南浏阳人,字知真,号天剑。第二届“国医大师”,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中医药文献学家和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是业界公认的一代“明医”。1958年至今执业中医临床58年。他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等各类课题十余项,出版独著/合著学术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自学成才奖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学普及著作一等奖1项等等。

孙老幼承庭训,继拜名师,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德业双馨。(1)临床上,形成了“中和思想·中和辨证·中和组方”临床辨治学术系统[1]。孙老倡导“中和”学术思想,融合丹溪、东垣两家之长,形成了“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的诊疗思想,用药“清、平、轻、灵”,创造经方化裁应用模式,形成孙光荣系列经验方。其“安神定志汤”已提供给“神十”圆梦天宫。(2)文献研究方面,他总结出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六用”法,发掘了《中藏经》脏腑辨证八纲[2-3],执笔著有《中藏经校注》、《中藏经语译》,主编《中国历代名医名术》等重要著作。(3)在中医药文化研究方面,提炼了“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的核心理念及“德业双修、精诚专一、淡泊名利、大医精诚”的行为准则;秉承“大医精诚”的精神,为入门弟子制定了“诚、净、严、精”的《医师规》。(4)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提出了“合则安”的养生总则,“上善、中和、下畅”的养生关键及“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的养心要领。(5)在中医药教育方面,他是我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研究、创立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课件研制大纲;提出中医药继续教育是构建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是适合行业需求的主要教育方式,其重心是培养中医药合格人才,关键是要培养新一代名中医,而“读经典、多临床、跟名师”是重要的传承方法;提出培养新名医要达到明志、明德、明理、明术、明法、明业之“六明”[4]的要求。(6)在中医科研方面,他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点课题《中藏经》的整理研究,并担任执笔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的综合信息库、典型医案研究课题,执行主编了《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主导了“名老中医综合信息库”研究,担任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综合课题组副组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孙老之所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因为与孙老幼承庭训,继拜名师,勤求博采、坚韧不拔是分不开的。

1 幼承庭训名师真传

孙老出生于书香门第,“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这两句话是孙老的父亲在世时多年使用的大门联。孙老幼承庭训,一是儒学,二是医学。家教极其严格,传承极为正统。从小就接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志向教育,5岁启蒙时,就聆听父亲以曾国藩家书为蓝本进行的训导:“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做医生首先要有菩萨心肠,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分。先立德,而后才可出则为良相,入则为良医”。由孙老的父亲遗传的家训是“俭以养廉,勤以补拙,躬以持身,恕以待人。”孙老的父亲和母亲一生都谦和、善良、勤俭,父母的以身作则也使孙老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受到了良好教育。家庭的传统教育为孙老立下了为人的规矩、处世的准则。

孙老同时又是出生于中医世家,是孙氏家传中医第九代传人,启蒙老师是其父亲、名老中医孙佛生。孙老的父亲人称“佛老”,是浏阳的名老中医,通文、史、哲,精研天文地理,善长诗词歌赋、书法、音律。佛老行医,崇尚“丹溪学派”,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患者广泛好评和爱戴。孙老自五岁开始就在其父亲的指导下背诵中医四小经典《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濒湖脉诀》《汤头歌诀》等。10岁时,孙老正式拜其父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至1966年佛老去世前,孙老在父亲的指导下,已完成了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医方集解》的研读,并研习针灸学,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针灸与推拿技术。严格的家传教育,使孙老有了坚实的“童子功”,对之后的中医学习和执业临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家传,对孙老的一生修为至为关键。

孙老在拜父亲为师,举行拜师仪式时,屋里有一个观音菩萨的画像,孙老的父亲、母亲坐在观音菩萨像的两旁。孙老对他们磕了九个头,又对着观音菩萨像磕了九个头。父亲告诫,虽然医术的修养在今后,但医德的修养却必须在今天就迈开第一步。从此,要怀仁人之心行医,以慈悲之心行医,不能挟技图谋病人的钱财,假如收了不正当的钱,你开的处方就不灵了。那时候虽然孙老年幼不太理解,但孙老还是按照父亲的要求立誓了。从此,孙老不管这个誓言灵不灵,但一直坚守不收任何病人的“分外钱”这个原则,从那时直到现在,孙老从没有收过病人的红包和礼物,不收病人礼也成为“家规”和“铁律”。孙老不仅拒收病人财物,还对许多病人关怀倍加。如2012年的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年仅不到十岁、患有抑郁症的女儿从南京乘火车赶来找孙老诊治。她们到门诊时已经快十点了,因为要从车站往门诊赶,所以二人还没吃早饭。进诊室的时候,小女孩对后面的母亲喊道:“快点,快点,我还没吃饭呢,快饿死了”。我们这些侍诊抄方的弟子都没有重视这小女孩的呼唤,孙老听闻后,和蔼地问小女孩想吃什么。小女孩说她就想吃泡面。孙老马上给司机打电话,要他买两桶泡面和两个鸡蛋送到门诊,并亲自为小女孩泡好面后给她吃。等她吃完后再看病。小女孩吃得很香,吃完后主动陈述的病情,在一旁的母亲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声道谢,并且惊奇地说:“她到哪里看病,都从来自己不讲病情,医生问也不讲,每次都是我代替她讲。这是第一次啊,有的病情连我也是第一次听她讲出来呀!”。

然而,人生多艰,世事多变,命运并没有赐予孙老一帆风顺的人生历程,而是充满坎坷的征途。1958年高中毕业时,家境的贫寒无情地击碎了他的大学梦。为家庭生计行医农村,并考入教师培训班,任教兼行医几年后又被下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上“赤脚医生”。1974年,孙老被吸收为浏阳县柏嘉公社医院医师,柏嘉公社领导指定柏嘉公社医院易中林院长带教。在6个月的强化培训中,他跟随易中林院长走村串户,虚心求教,迅速掌握了常用的西医知识与技能。

1978年,为了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开展选拔中医师的统一考试。1979年秋,在浏阳县卫生局局长的动员下,孙老参加全国统一选拔中医师考试,这是国务院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批示而颁布的【78】56号文件举行的统考,所以后来业界把这次统考录取的中医师誉为“7856部队”。孙老以全县第二名成绩被录取(第一名因有严重残障而被淘汰,他就顺序成为第一名上报),成为了“7856部队”的一员。经过严格面试、李聪甫老教授亲自挑选和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政工科审核,上报省卫生厅批准,孙老被录取到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分配到理论研究室。1980年3月5日,孙老正式担任李聪甫李老的助手兼徒弟,并兼任理论研究室学术秘书。从此,由临床研究到文献理论研究,孙老师承李老七年半,真传授受,师徒情深。

李聪甫,1905年生,湖北省黄梅县人,著名湖湘流派中医学家,研究员。1925年始独立开业行医,长于内、妇、儿科。李老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工作,崇尚“东垣学派”,多年从事脾胃理论的研究与探索,潜心于《内经》和《脾胃论》的研究,提倡“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并结合临床,确立了“益脾胃、和脏腑、通经络、行气血、保津液,以至平衡阴阳”的治疗大法,独开当代脾胃学派之先声。李老临床,精于辨证,重视脾胃,药少量小。常对当时年轻的孙老讲,中药药量要尽可能小,不仅减轻病人负担,而且节省药材资源。孙老曾回忆说,在跟李老之前,他的药量都比较大。师从李老之后,曾因此挨过李老的训。在李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孙老处方的药量逐渐变小,如黄芪一般用10~12 g,用15 g已经算是重用了。虽然药量不大,但临床疗效依然卓著。通过跟随李聪甫老先生临证、并研习东垣之学,孙老深有所得,并加以发展。这体现在孙老在临证时十分重视对中焦脾胃的调治,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均注重胃气的情况,以胃气为本。体现在诊脉、望色时评估胃气的状态;用药力求平和,尝告诫我们要细细体会“王道无近功”的含义,临床用药忌用“霸道”,不可滥伐无过;要谨遵“宁可再剂,不可过剂”的原则,勿伤胃气。

孙老在协助李老整理医案、临床应诊、开展科研的工作中,他遵从师命,善悟师意,忠其师训,承师之所长,发师之所无。只要是李老有新思想、新见解,孙老师都能即时系统整理,集腋成裘,笔至文成,不分昼夜,其效甚速。期间,连续发表论文28篇,出版专著5部。在李老指导下,孙老具体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中藏经》整理研究”工作,总结了《中藏经》脏腑八纲辨证,探究了《中藏经》判顺逆、决生死的规律以及处方用药特点,有史以来首次揭开了《中藏经》千古之谜。

2 坚韧不拔勤求博采

孙老学贯古今、满腹经纶,他的真才实学除了家学渊源外,是他把所有能够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工作。在孙老长子孙文正的记忆里,“爸爸无论在车上、在饭桌上、在飞机上、在厕所里、在每一个空隙,总是手不释卷,利用一切时间学习。……每次从北京回家,放下行李就打开电脑,看邮件、写文章、改稿子,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事情没做完绝不睡觉”[5]。孙老曾获得了全国自学成才奖章,在中医教学和内科、妇科、脑病、疑难杂症的诊疗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深得全国中医界元老如吕炳奎、李聪甫、刘炳凡、欧阳锜等老前辈的衷心赞赏。刘炳凡老曾题诗“注经至深夜,屡见启明东;高堂每切呼,充耳如失聪”。正是这种勤奋善学、忘我工作的精神,“中医界的拼命三郎”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1958年前后到1980年之前,孙老遭受了辍学、下放、丧父、政治打压(因其父曾任清代官僚)等一系列不幸。但孙老没有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韧不拔、更加勤奋,边行医,边学习中医理论、边进行临床实践,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就是在那期间积累和萌芽的。如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致的血小板降低的治疗,“紫草、芡实”,或再与生薏米合用以升血小板,就是在那期间摸索的经验;“断生死”的技能就是在那期间,孙老潜心领悟《内经》《中藏经》中的相关论述并验之于临床而得。如1968年,某青年女性产后百天了,一直“病怏怏的”。孙老为其把脉,是“屋漏”脉,且其“人中”已经平满,脚踝肿的已经平了。他认为此为“骨痿”,“骨绝……足膝后平者,五日死”。后来,患者果真在孙老应诊后的第五天晚上去世了。孙老用医术服务广大群众,“有多少起死回生的事例,救活了多少濒临绝境的危重病人无法统计”。如1972年夏,长沙县某女产后第二天中午起发高烧,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发狂,掀开被子就往外跑,几个人才压得住,胡言乱语,水米不进。孙老在病人家属带领下连夜过河,走进“月婆房”时,闻到一股强烈的血腥气,病人面色紫红,嘴唇发干,烦躁不安,汗出如浆,双手压着小腹,痛得大喊大叫而又声嘶力竭。孙老立即施以家传的补、泻两种推拿手法,不到10分钟,病人安静了一些,诊其脉细数,察其舌绛而暗,苔少。孙老认为此乃恶露不净,子宫蓄血,败血瘀阻于下而上攻于心,发而为狂。法当调升降、逐瘀血、安心神。立即开方煎药,大约是晚上1时服第一次,病人到下半夜就睡着了。天亮前,烧退,起床解了一次大便,而且阴道流出许多瘀血,没有喊叫了,随即又服第二次,又睡着了。次日,再服了一剂就“平安无事了”。再如1973年,修建“三线建设”战备工程枝柳铁路,孙老奉命负责所在连队的卫生工作。他调查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环境之后,意识到有爆发流感的可能。于是,率4名战士进山7天,采集了大量蒲公英、板兰根、金银花、野菊花等,就用大锅将这些“本草”加上一些红枣、生姜等,煎成大桶大桶的“凉茶”。每天出发前和收队后,从连长、指导员开始,每个人都喝1碗,还利用晚上的时间集中讲授预防疾病知识,这样坚持了大约1个月。之后,果然流感爆发,许多连队几乎有一半人不能施工,孙老所在的连队却因预防及时,达到百分之百的出勤率,士气高昂。孙老并因此获得“人民的好医生”光荣称号[6]。

通过顽强的自学,孙老攻读一系列的中医经典名著,领悟了治学之道。他说,自学要依据“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自己的志趣”和“较早较好的起点”来确定方向,必须靠“强烈的事业心”、“顽强的务实劲”来长期坚持。治学的秘诀和自学的收获,为他以后的系统学习和从事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老成就的取得,与其勤研经典是分不开的。孙老经常教导学生要在背诵经典原文的基础上,选择跟自己专业相关、感兴趣的一部经典或一本医籍进行深研,如《中藏经》《医宗金鉴》《医方集解》《石室秘录》《针灸大成》《银海精微》等,选一本即可,不要多。通过自己的通读、摘要、批注、参校,把这本书读通了、读化了,这就叫做“精通一经,专攻一门”,其他的可触类旁通,并要涉及诸子百家。孙老强调把经典理论原则和各个学派的学术经验化为己有,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要从源头上继承创新,将中医的“基因”即中医的“魂”薪火传承下来。临床时,要将临床上的难点、疑点、亮点(思维的火花)随时记录,常读几本案头书,时间长了就会悟到许多道理。

在诸多经典中,孙老对“璀璨之明珠,医家之宝典”的《中藏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整理、挖掘,并对其中的学术经验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并应用于临床。他认为“《中藏经》以脏腑脉证为中心,广搜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籍之中论阴阳、析寒热、分虚实、辨脏腑、言脉证之理,揆诸大旨而融会贯通,条分缕析且发挥蕴奥,最早形成以脉证为中心之脏腑辨证学说,奠定脏腑辨证理论之基础,为中医明经正道,厥功甚伟。所蕴含之学术思想确实全面、完整、系统、精辟,可谓上继古典,下启新派,是为千古之密。”孙老根据《中藏经》“形证脉气”确立诊断思想,创立“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脏腑辨证八纲,并把脏腑辨证八纲充实到自己临证20元素之中;根据《中藏经》“从顺其宜”思想,确立了自己“从顺其宜”临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食疗和养生原则;根据《中藏经》关于疾病死证的描述,充实了自己“决生死”的临床经验。

孙老跟随李老之前,受父亲丹溪学派思想影响较深,跟师李老之后,李老又是东垣学派思想。孙老曾说,我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转到李老的思路上。我父亲和李老的临床思想对我的影响都很深,这两派学说经常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我于是就想怎样融合两家学派之长。孙老通过跟随其父亲和李老临证、深研丹溪、东垣的著作,并上溯经典,结合《内经》对气机失调的论述,终有所悟。《素问·六微旨大论》对气的升降出入作了精辟的论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孙老认为《素问·六微旨大论》通篇都对天地之气的升降出入加以论述,而单言气者,乃阴阳之气。并吸取《石室秘录·论阴阳》中“人身之阴阳,其最大者,无过气血”的观点,认为应之于人体,阴阳即气血也。因此孙老十分重视对气血的调治,重视平衡气血升降出入,逐渐形成了“调气血、平升降、恒出入”的学术观点。

孙老在当年参与编纂方剂大辞典时,深感方剂众多,于是就思考如何在前人方剂的基础上,更加灵活的组方用药。经过长期临床摸索,孙老提出了以治法来定“君臣佐使”,进一步依据治法来组成“三联药组”,数个三联药组灵活加减组成方剂。并且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灵活化裁经方,为我所用。这样用之于临床就比较灵活。怎么才能做到这一步呢?孙老认为,作为中医,背诵经典和汤头歌诀是基本功,没有这种“垫底”的功夫是不行的。但是,疾病和证候是千变万化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就是三因制宜,所以大部分的“汤头”必须悉罗于胸中,但又要化裁于笔下。遇疑难杂症,当先察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确立治疗法则,可以“正治”,也可以“反治”。比如,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癥瘕、痞块等多种疑难杂证,如果单纯活血化瘀,就是缘木求鱼,而要运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大法。所以,要做到“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

除了师承授受、勤研经典之外,孙老还注重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前辈、同辈的宝贵经验。如他从第一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用骨碎补、生车前子、炒车前子、生山楂、炒山楂组成复方治疗结肠炎有奇效的经验中,领悟到车前子、山楂的生炒并用的原理,并推而广之,创新性地继承应用名老中医的用药经验;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将具有舌质深红,舌体上有一个朝里的、U字形的、紫色的光带的舌象称为“红绛亮带舌”。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第一届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发现“红绛亮带舌”是重度萎缩性胃炎的典型舌象,而“猪腰舌”是癌变前兆的典型舌象。但孙老通过对此两种舌象进行仔细的比较后,领悟到“红绛亮带舌”和“猪腰舌”都具有舌质深红偏暗、舌面无苔光滑如镜、舌根无神这三个共同的特点,推而广之,就可以继承和运用名老中医的舌诊经验;第一届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把血府逐瘀汤广泛用于冠心病、心肺功能障碍、脑外综合征、消化道各部瘀血、妇科瘀血等,孙老通过自己的体悟,领会到其中的关键是都具有瘀血内阻、经脉不通的病机,透过领悟到运用血府逐瘀汤的原则和要点,就可以推而广之,创新性地继承老一辈中医化裁古方用于异病同治的经验。孙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学习精神,也给后学指明了一条通往医学顶峰的捷径。

[1]孙光荣.中和思想·中和辨治·中和组方——简述孙光荣中医临证之思路与方法[C]//第84届国医节庆祝大会暨第6届台北国际中医药学术论坛.2014.

[2]孙光荣.论脏腑辨证“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八纲[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3

(2):4-7.

[3]孙光荣.简论《中藏经》学术思想[N].中国中医药报,2008-7-10(第4版). [4]孙光荣.欲要培养名医必先追求“六明”[N].中国中医药报,2007-12-13(第4版).

[5]郭明明,吴浩恺,孙文政.明医:孙光荣教授走过来的七十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6]杨建宇,李彦知,孙文正.明医薪传·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术经验传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Aspiration,Knowledge and Perseverance --The Way to Success of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n Guangrong

XUE Wuge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angzhu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Beijing 100078,China)

Sun Guangrong is national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his medical ethics and medicine are very superb. His achievements are remarkabl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medicine,literature research,cultural studi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scientific research,health,and so on.Sun Guangrong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in addition to their own talent,mainly because of good family education from childhood,well-known teacher's guidance,diligent study,absorbing the strengths of others and perseverance.Good family education for the Sun Guangrong lear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It is well-known teacher's guidance that promoting great progress for Sun Guangrong's level bo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They are the important quality and the main way including diligent study,absorbing the strengths of others and perseverance.

Sun Guangrong;the way to success;famous veteran doctor of TCM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8.026

1672-2779(2017)-08-0064-05

张文娟 本文校对:刘秀梅

2016-12-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孙光荣传承工作室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No:2015-3-122】;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奥“名老中医专家经验挖掘学术研究重点项目”

猜你喜欢

李老中医药临床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做个“养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