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化发展视角下的谱牒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2017-01-28牛尧尧天津职业大学

浙江档案 2017年3期
关键词:寻根姓氏文化产业

牛尧尧/天津职业大学

1 引言

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众多素材。自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到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首次界定文化产业的内涵,再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谱牒档案凭借其特有的姓氏文化要素开始产业化步伐,形成了包括姓氏文化产品、寻根旅游、文化开发平台等在内的姓氏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追寻自身根源的需求,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谱牒档案的开发利用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对谱牒档案开发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 当前谱牒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开发利用方式庸俗化

为了追求高关注率和高经济回报,部分开发主体在开发时不考虑社会责任,存在“胡编乱造”的现象,乱改家谱、名人之争等问题层出不穷。

庸俗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谱牒档案开发中衍生出许多迷信活动。修订家族谱时常出现如焚香、节食、叩拜等敬畏祖先的行为,形式上虽与封建迷信活动相似,内涵却完全不同。敬畏祖先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之义、伦理道德,行为背后有严谨的文化理论作为支撑;而迷信活动则体现了粗陋低俗的思想意识,是腐朽没落的东西。衍生的迷信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姓氏家谱为幌子从事封建迷信敛财活动,如一些谱牒文化网站设置“起名算命”专栏,宣传迷信思想,并收取高额费用;二是修订谱牒时举行低俗活动,如请歌舞团进行艳俗表演。

2.2 信息伦理问题突出

信息伦理问题处理不善,会导致人们在寻根认祖过程中出现错认或乱认的道德伦理问题和社会伦理问题。首先,对谱牒档案相关历史背景缺乏准确认识,会造成利用者对谱牒信息误读或误用。以牛氏谱牒为例,由于牛姓中存在“十八打锅牛”的历史渊源,牛氏分为了“打锅牛”和普通牛姓,而一些牛氏后人不了解该历史背景,在续谱时就多次出现错续或断续的情况。其次,隐私泄露问题涉及面广泛。谱牒档案涉及人员范围较广,在开发利用家族谱时没有进行登记管理,后期的翻版、保管和利用更是处于不可控状态,信息存在较高的泄漏风险。

2.3 产品设计严重同质化

产业化视角下,谱牒档案的开发利用大多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经济开发模式,即“企业—用户”模式,中间鲜有档案机构的参与,该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企业过于追求现实经济效益,在开发和设计姓氏文化产品时易忽视产品的文化属性,导致姓氏文化产品的实际利用效果不佳。以寻根旅游为例,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被忽视,寻根旅游线路的设计出现严重同质化。笔者以寻根为主题,分别以“牛”“刘”“訾”三姓向三家旅行社做了一项寻根线路调查,从结果来看,无论是线路规划、景点选择,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2.4 开发成果未得到有效转化

对谱牒档案进行开发利用后形成的新修族谱、编辑制作的姓氏文化电视节目和生产的姓氏文化产品等,很少能够被有效地保存或者形成系统的文化汇集,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过程中存在很大阻力。以电视节目《非常靠谱》为例,该节目以姓氏和谱牒寻根为主线,通过对不同姓氏族谱的开发来宣传我国谱牒文化。节目初期还能积极传播姓氏文化,并取得不错的反响,但到后期,由于对谱牒姓氏资源的发掘深度不够,加之调侃和娱乐的成分增多,节目的性质从文化性转变为娱乐性,节目最终在播出87期后于2012年底停播。

3 谱牒档案开发利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开发主体构成不完善

从目前谱牒档案开发情况看,档案馆等档案专业机构由于其公益性、非营利性,与产业化开发对“效益”“盈利”的追求相悖,因此未能有效地参与到谱牒档案开发过程中;开发活动大多跳过档案馆,由谱牒档案所有人和民间组织合作开展,或直接由企业进行生产,导致开发活动成为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盲目行为,产品存在肤浅化、同质化的问题。深圳市博物馆馆长王璧曾说:博物馆馆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他的身份不仅是学者,而且是一个文化商品的经销者[1]。同样,档案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应在谱牒档案的开发上承担开发主体的责任、对开发工作进行整体把控,充分发掘谱牒档案的文化内涵,提升开发工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2 开发机制不健全

谱牒档案开发机制一般包括协同开发机制、文化生态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当前,谱牒档案开发主体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严重,协同开发机制没有形成,谱牒档案开发成果的社会效应较差;谱牒档案文化生态质量不容乐观,年轻人族群意识日益淡化,对家族历史不能很好地鉴别和继承,这间接导致谱牒文化生态圈鱼龙混杂,经常出现企业借机开发虚假的姓氏文化产品误导文化消费者的情况,使得整个谱牒档案文化产业失去了在错位竞争中的优势和持续开发的推动力;谱牒档案的开发过程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从开发主体的选择到谱牒档案素材的鉴定,再到文化和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后续的保管、使用和维护,都没有梳理相应的风险点,更谈不上开展风险管理。

3.3 开发利用理念不科学

我国谱牒档案的开发活动有很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往往是简单地以姓氏为纽带修订和更新家谱,存在选材标准不统一、对素材不能系统分类、编修后的新家谱的保管、阅览和利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等问题,从档案管理的角度来看,开发活动中所采取的举措并不符合档案开发的要求。此外,人员构成复杂、分工不明确、工作继承性不连续,导致素材和信息的安全性与准确度难以保障;囿于缺乏系统的档案学和经济学理论指导,开发者缺乏精品意识、营销意识、产业意识,谱牒档案产业化开发产品大多缺乏文化深度、质量低劣,且存在雷同现象。

3.4 资金投入制约因素多

我国谱牒档案开发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方面:财政拨款、民间自筹和企业赞助。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财政扶持”的优势在于资金量充足稳定,弊端是审批手续复杂、较难获得批准;“民间自筹”的筹款方式灵活便捷,但资金体量小、持续供应能力不足,且资金使用不透明;“企业赞助”的资金链较为稳定,运作模式多样,但也存在诸如道德绑架、开发工作受企业牵制、资源开发决策不自主等负面因素。

在审批主体与资源主体间对话机制不健全的当下,谱牒档案开发的资金大多来自民间自筹,只有少数地方政府会拨款集中开发谱牒资源。而企业赞助的形式又往往存在严重的道德绑架行为,一些民间组织会借助姓氏强行对企业进行游说,恶意套用企业赞助款,导致企业投资畏手畏脚。

4 产业化背景下谱牒档案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4.1 营造积极向上的档案文化生态

档案文化生态一般包括档案文化主体、档案文化客体和档案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它直接影响着谱牒开发利用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档案文化生态,首先要对档案客体进行有效发掘、整理和保存;其次要充分发挥档案文化主体的能动性,提升档案文化主体的档案意识和对历史文化的鉴别力;最后要通过法律、政策和技术手段等净化档案文化环境,严厉打击虚假谱牒文化产品,肃清文化产业中的害群之马,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谱牒开发行为进行引导,杜绝封建迷信行为,并利用科技手段对档案文化环境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和监控。

4.2 构建以档案机构为中心的过程管理机制

档案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在谱牒档案开发中的主体协作、信息伦理风险规避和成果保存等方面的作用,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文化引导。协同开发模式下,档案机构和谱牒所有人、民间组织、企业共同构成开发主体,谱牒所有人负责开发授权,档案机构负责挖掘谱牒档案文化价值,民间组织从家俗角度配合档案馆开展分析和设计,企业具体负责产品开发和营销推广。为规避信息伦理风险,档案机构应积极借助网络、媒体等平台开展宣传和教育,提高谱牒开发参与者的信息素质和自律意识。档案机构还应对谱牒文化开发成果及时进行收集、登记、整理、保存并开展后续研究,形成信息发掘驱动的成果创新循环机制,使谱牒文化得到完整保存。

4.3 从谱牒档案自身特点重新定位

开发谱牒档案首先要对谱牒有理性的认识,并结合姓氏(家族)特征重新定位。一方面,要保持谱牒档案的原生态性。现实中大部分谱牒档案的传承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内容多关于家族繁衍变迁,这些原生态信息正是吸引散布于各地的后人寻根的魅力所在,因而在开发时,要充分保证谱牒档案的原生态性,只有保持谱牒档案的“原汁原味”,才能保证谱牒文化开发的准确度。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谱牒档案的新属性、新亮点。谱牒档案开发活动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结合谱牒档案产生的时代背景,将其置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汲取其合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打造谱牒文化品牌。

4.4 尊重文化开发规律和文化主体的选择

文化产业诞生于特定地区的文化资源,因此进行谱牒档案的开发一定要尊重当地百姓意愿[2]。文化开发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尊重文化主体的选择。谱牒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型,其本质上具有经济性特质,因此开发谱牒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市场主体的需求。要使谱牒文化产业实现良性发展,就要遵循谱牒文化的特殊性和文化开发的规律性,处理好市场需求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创新与传承的关系。谱牒档案的开发必须要尊重谱牒利用主体的意愿,如若缺乏利用主题的支持和参与,谱牒文化开发就失去了现实的群体依靠,开发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姚玉洁,王力.博物馆谋求新变局(文化关注)[EB/OL].(2003-12-11)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10849/985232.html.

[2]张玉玲.“莫言开发”要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N].光明日报,2012-10-24(002).

猜你喜欢

寻根姓氏文化产业
姓氏从何而来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有趣的姓氏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姓氏拆解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