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共享视域下的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

2017-01-28华林杨诗琦方美林

山西档案 2017年3期
关键词:古籍档案馆文化遗产

文 / 华林 杨诗琦 方美林

共建共享视域下的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

文 / 华林 杨诗琦 方美林

国家综合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可实现新疆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集中保护,更好地构建与传承民族记忆。文章阐述多元属性下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共建的必要性,分析现有优势与滞后因素,提出其数字化建设对策,结合新疆民族档案文献分散保存在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和寺院等现状,通过数字化资源共建方式,可实现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共享。

新疆;少数民族;档案文献

新疆民族档案文献归属于民族文化遗产,并具有民族古籍、文物、史料等多元性,除档案馆外,广泛为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纪念馆、民族研究所、文化馆、群艺馆、政协、史志办等收藏。[1]鉴于许多收藏单位保护意识薄弱,保管条件简陋,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损毁流失问题严重。学界对新疆民族档案数字化资源在建设方面展开过探讨,相关研究有曹航《论档案的信息集中与实体分布》、[2]张卫东《多维视角下图书馆、档案馆的合作——规律与前景》、[3]李娜的《用数字化梳理新疆文化资源——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回眸》、[4]王曙光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检索平台建设研究》、[5]冯万隆的《关于加强新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6]等,上述研究多从档案资源信息化、数字化等方面进行探讨,对论文研究有参考价值。探讨其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问题,不仅有利于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集中保护,对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发掘利用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亦有参考借鉴作用。

一、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共建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有利于民族档案资源的集中建设。据统计,新疆全区分布有民族档案文献等近4万册(件),各单位搜集到的有23338册(件),民间收藏有15000多册(件)。在古籍办系统,仅区民宗委古籍办就有6169册(件),伊犁州民宗委古籍办有700册,巴州民宗委古籍办有74册,博州民宗委古籍办有140册,昌吉州民宗委古籍办有400册,克州民宗委古籍办有380册,阿勒泰地区民宗委古籍办有451册,塔城地区民宗委古籍办有326册,哈密地区民宗委古籍办有398册,吐鲁番地区民宗委古籍办有200册,阿克苏地区民宗委古籍办有256册,喀什地区民宗委古籍办有800册,和田地区民宗委古籍办有474册,乌鲁木齐市民宗委有144册,克拉玛依市民宗委有9册。此外,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2710册,其中,新疆社科院图书馆收藏有2000余册。自治区博物馆珍藏有大量民族文字形成的文书、简牍,除维吾尔文外,还包括汉文、卢文、梵文、吐蕃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等多种档案文献。[7]鉴于现行文化体制的设置,档案馆、图书馆、民委古籍办等单位都有征集、保护、整理和发掘民族文献的职责,而最能彰显工作业绩的评介指标,一是征集保护民族文献的数量;二是民族文献整理发掘工作的开展。因此,国家综合档案馆对民族档案文献原件征集的难度较大。为此,从资源共建视角,将其他各单位保存的民族档案文献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共建保护,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受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新疆民族档案文献破损流失问题严重。如新疆维民宗委古籍办“少数民族古籍特藏书库”保存的民族古籍6169册中,有90%以上都已破损,前残、边残、后残、虫蛀、发黄以及古籍页面残损、边角曲卷等问题普遍存在,一些残损严重的已难修复。从保护条件看,较好的是档案馆,如伊犁州档案馆收藏有民族档案文献776部,设技术保护科,拥有专业档案库房、密集架、安全预警系统,加湿机等温湿度控制设备、电子文档柜、防磁柜和气体灭火器等,可实施温湿度控制、防火、防光和防虫等防护技术以及档案修复、缩微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技术等。而图书馆、民委古籍办等单位保护条件较差,如伊犁市图书馆藏有民族古籍1487册,存放在古籍办公室档案铁柜之中,虽安装了防光玻璃与窗帘,但缺乏文献保护设备。此外,它设有保护人员1名,但不能实施修复等保护技术。伊犁州民宗委古籍办共抢救民族古籍1667册(份),这些民族文献保存的办公室档案铁柜之中,无温湿度控制和防尘、防虫等设备。从传承保护视角看,除原件保护外,采用数字化建设方式对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进行集中保护,不仅有利于保护其档案文献资源的完整性,而且有利于新疆各民族社会记忆的构建与传承,以及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全面发掘利用。

二、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数字化共建优势与滞后因素分析

(一)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数字化共建优势

1.技术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提供了保障,如在民族文字标准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新疆大学、四川省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研制完成《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文字符集国际标准》、《维吾尔、哈萨克等文的键盘、字模国家标准》等。在多文种操作系统方面,新疆未来软件制作室开发出新一代多文种操作系统《未来多文种系统 UT-DOS6.1》,实现了民族文字、汉、俄、英一体化的多文种混合处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少数民族文字处理技术开发”的子课题项目完成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满、汉文操作系统 V4.0,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同时处理民族文字和汉、英等文种;青海师范大学研究开发的 TCDOS2.0 版藏文系统是第一个投入使用的藏文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英、汉、藏文的混合处理。[8]在翻译软件开发方面,辽宁省档案馆、东北大学计算机语言工程研究室等完成了满-汉文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少数民族文字管理软件研发方面,内蒙古档案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研制完成了蒙古文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并在2002年,该系统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9]这一管理软件的研发不仅实现了蒙古文档案文献的数字化管理,也为其它民族文字档案文献数字化管理软件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2.建设基础。在征集方面,自治区档案馆征集到使用汉文以及维吾尔文、满文、蒙文和藏文等形成的大量少数民族档案,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档案残片;元代八思巴印本;明代“四夷馆”编辑的反映新疆各地向明朝中央政府朝贡的公文集《高昌馆课》(共89件);清朝皇帝颁发给新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首领的敕谕等。自治区图书馆征集到少数民族古籍1000余种。在整理方面,自治区古籍办整理出版了130余本古籍,完成了900余册(件)存档古籍的编目工作。自治区博物馆2011年底对馆藏的500本察合台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文字羊皮经书进行翻译整理并形成目录。2013年,又完成480余册藏传佛教经书编目工作。[10]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设立数字文博,其中包括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粟特文买卖女婢文书、吐蕃文木简等珍贵民族档案文献。2009年,《维吾尔、哈萨克语言文字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并于2010 年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已开始实施。项目在遵循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总体标准体系及已颁布的维哈柯文信息技术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构建了标准体系;产生项目建设所需要补充制(修)订的维吾尔、哈萨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及信息技术标准共两类15项。不仅促进了已有标准的推广应用,并且将带动一批维哈柯信息技术应用类规范标准的研究制定,[11]为民族档案文献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二)新疆民族档案文献资源数字化共建滞后因素分析

1.领导组织与协调问题。在现行体制下,新疆许多保存民族档案文献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民宗委古籍办、纪念馆、民族研究所和文化馆等单位,在工作上受国家文化部、民委、档案局和文物局等部门指导,各系统都以政策法规的方式,从档案、文物、古籍等视角,对所收藏的民族档案文献进行管理,并作为开展民族文献整理、研究或出版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资源共建首先要解决领导组织与协调问题,也就是要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领导与组织机构,统一部署、组织与协调各单位散存民族档案文献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此外,还要解决建设主体确立问题。目前,保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量较多的机构是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民宗委古籍办等单位,因此,亟待确立一个单位作为建设主体,具体组织协调民族档案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建设主体的确立应符合几个因素:一是有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这样可以解决组织协调的权威性、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等问题;二是有一定存量的民族档案文献,可作为其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三是有信息技术优势,如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站平台信息共享技术等方面。

2.民族语言文字复杂问题。新疆分布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满族等47个少数民族,其中12个世居少数民族使用11种语言、8种文字,分别属于三大语系中的6个语族。就目前研发的少数民族文字输入系统来看,蒙、藏、维、哈、朝、满文等民族文字的数字化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部分民族文字的输入系统亟待研发使用。同时,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人才十分缺乏,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字档案尚未译著、编目。如新疆吉木乃县档案馆保存有以哈文老文字、哈文新文字、维文老文字、维文新文字、汉文和俄文等文字材料混装形成的案卷有1467卷。[12]由于译著人员的缺失,这些档案文献长期处于“隐性流失”状态,严重制约了其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与发掘利用。

三、新疆民族档案文献资源数字化共建的宏观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

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其后,新疆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此背景下,笔者建议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开展民族档案文献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其优势为:一是可整合政策法规资源,做好数字化建设工作。由于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具有民族档案、古籍和文物等多元属性,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可整合档案、古籍和文物等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引导与保障这一工作的开展。二是可解决领导与组织问题。基于多元性,民族档案文献主要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民委古籍办等众多单位收藏。将其数字化建设纳入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就可依托政策法规优势,由政府部门进行领导组织,整合相关保护单位的人才队伍、保护设备、信息技术等资源,全面开展民族档案文献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三是可解决经费投入问题。得益于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在这一保护框架下,就可将民族档案文献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纳入政府规划与经费预算,并投入相应的建设经费予以支持,从而保证这项数字共建共享工程的开展。

(二)新疆民族档案文献资源数字化共建实施方案

1.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协调。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4条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13]新疆民族档案文献数字化资源共建涉及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民宗委古籍办等各单位的数字化资源工作,鉴于自治区文化厅具有“指导图书馆和文化馆(站)事业;负责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古籍保护工作”[14]的社会职责,笔者建议区文化厅设立由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民宗委古籍办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开展民族文献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其主要职责为:一是形成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协调各单位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建设与汇总;二是制定或推荐国家和相关单位研发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建设标准;三是形成联动机制,规划协调共享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工作。

2.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平台的搭建。笔者建议以新疆自治区档案馆为建设平台,组织协调民族档案文献数字化资源共建工作。其优势主要有:首先,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家档案局先后印发《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明确了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具体内容;发布《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同时还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为数字档案馆(室)规范建设提供了保障。[15]2016年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再次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据数字档案馆(室)的建设标准推动本地区本系统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工作方针。[16]其次,在资源储备方面,自治区档案馆保存有200多个全宗的档案,其中,清代档案有21237卷,民国档案有89168卷,革命历史档案有437卷。[17]这些档案除蕴藏有大量民族汉文档案外,还散存有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满文、柯尔克孜文和锡伯文等丰富的民族文字档案,为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奠定了档案文献基础。再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信息网”纳入自治区党委电子政务建设系统。此外,新疆档案办公网、新疆档案信息网、新疆档案政务网和馆藏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共建单位进行数字化民族档案文献移交汇总,以及信息资源的公布共享提供了条件。自治区档案馆作为共建执行机构的主要职责有:一是组织制定或推荐民族档案文献数字化建设标准,包括软件标准、存储格式元数据标准等;二是汇总整理各单位形成的数字化民族档案文献,构建形成特色数据库;三是公布民族档案文献数字化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利用。

3.各散存单位档案文献的资源建设。2013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各级档案馆(室)的现存档案,目前大多还是传统载体而非数字形态的,因此,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等传统载体的档案数字化;并将乌鲁木齐市档案馆“建立珍贵档案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音(视)频档案数据库、光盘档案数据库”作为数字化建设的范例予以肯定。[18]鉴于此,笔者建议,首先,新疆各散存民族档案文献的单位,由政府统一规划与组织协调,依托本单位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依据统一的数字化建设标准,开展民族档案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其次,将各单位建成的专题数据库向自治区数字档案馆平台移交汇总,形成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特色数据库。再次,依据共建权力与义务,将这一特色数据库与共建单位共享,共同发掘利用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4.数字化民族档案文献资源的共享。2002年以来,国家档案局先后发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提出“建立一批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总体目标。[19]其共享方式建议为:一是依据联动机制,分工合作,依托特色数据库,共同开发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服务;二是依托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或民委古籍办等共建单位网站平台,以目录查询、珍品荟萃、专题数据库、主题展览为方式,公布数字化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三是依托全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共享工程,开发利用新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实现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国内外更大范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

[1]华林.文化遗产框架下的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3).

[2]曹航.论档案的信息集中与实体分布[J].中国档案研究(第二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6:110-116.

[3]张卫东.多维视角下图书馆、档案馆的合作——规律与前景[J].中国档案研究(第二辑),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6:148-156.

[4][11]李娜.用数字化梳理新疆文化资源——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回眸[J].新疆新闻出版,2013,(6).

[5]王曙光.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检索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9).

[6]冯万隆.关于加强新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5,(6).

[7]易雪梅,金颐.西北地区古籍文献资源存藏现状概述[J].社科纵横,2008,(9).

[8]吴倩.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数字资源建设研究[J].双语教育研究,2014,(3).

[9]华林.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技术保护[J].档案学研究,2006,(2).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摸清"六分之一"的"家底"--新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侧记[EB/OL].http://www.xjmuseum.com.cn/bencandy.php?fid=79&id=768.

[12]胡英鹏.吉木乃县少数民族档案简况及其特点[J].档案学通讯,1994,(6).

[13]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EB/OL].http://www.cchfound.cn/info/33.html.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EB/OL].http://govinfo.nlc.cn/xjfz/xxgk/xjwwezzq/201311/t20131118_4258215.shtml.

[15][18][19]杨冬权.在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3,(11).

[16]国家档案局.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EB/OL].http://www.saac.gov.cn/news/2017-01/03/content_170780.htm.

[17]郭红霞.西域风云边疆藏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一览[J].档案记忆,2008,(6).

G275.9;G273.5

A

1005-9652(2017)03-0028-04

本文为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民族记忆传承视域下的西部国家综合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共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6BTQ09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魏登云)

华林(1965-),男,云南景东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研究档案学、民族历史档案等领域。

杨诗琦(1992-),女,贵州龙里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档案学。

方美林(1992-),女,江西景德镇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档案学。

猜你喜欢

古籍档案馆文化遗产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与文化遗产相遇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关于县级档案馆馆藏档案开发利用的思考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