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费时代讲好校企合作故事
2017-01-28臧志军
臧志军
在免费时代讲好校企合作故事
臧志军
有一家公司,从1978年建立起就发现,只有与另一领域的另一家公司密切合作,才能有真正的发展,但直到2017年的今天,他们仍然貌合神离,所以这家公司总是抱怨对方不真诚、没有责任感。您认为这种抱怨有道理吗?
我相信很多人会说,这家公司肯定有问题,它一定没有找到真正能打动对方的东西,而只是把合作放在口头而已。令人难堪的是,这家公司就是我们的职业教育。直到今天,许多职业教育界人士在提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难时总会说“剃头挑子一头热”,总会指责企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没有长远眼光、只顾眼前利益。这种抱怨持续了三十多年,大概就不能说全是企业的问题了,职业教育界人士也应该负有责任——我们没有向他们讲好校企合作的故事。
儿子小的时候曾经问我一个问题:电视台又不向我们家里收钱,电视台的人不亏本吗?当时我的回答是:电视台不是有广告吗?电视台是要向做广告的人收费的,而且很贵。对小孩这样回答也许没有问题,但认真思考一下,这个答案其实并不确切。电视台出售的资源并不是用于播放广告的时间,而是它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只有占有了大量的粘着的观众,电视台的时间对想做广告的企业才有意义。可以说,电视台是一种典型的关系型企业,它需要通过各种——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增加观众的粘着性。向观众提供免费的服务就是主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它才会去制作那些不赚钱的新闻、公益片、纪录片。像电视台这样愿意提供免费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了,百度提供免费的搜索服务、腾讯提供免费的通讯平台、阿里巴巴提供免费的购物平台……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企业既然可以为了利润提供大量的免费服务,为什么不愿意开展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呢?要知道,免费服务的直接收益为零,而校企合作毕竟还有老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劳动呢!
其实,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在享受免费服务的同时,也在为免费服务的提供商创造价值。我们在百度输入的搜索词、在淘宝的浏览记录、在高德的运动轨迹,无不为这些公司创立更精准的模型、锁定更有价值的收费客户提供了信息,即使是传统的电视,也能通过电视节目的类型帮助商家锁定潜在的客户群。正因为如此,企业才愿意提供免费服务,其方式主要就是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商业的未来》一书中提到的“交叉补贴”,即向高价值客户提供收费服务以赚取利润,以此来支付免费服务的成本。所以,周鸿袆才能宣布杀毒软件永远免费,张朝阳才能去做毫不赚钱的输入法。
“交叉补贴”的模型颇能解释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联想等大企业在全国的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了校企合作,其中肯定有提前锁定潜在消费者的考量在内,而不仅仅是为自己提前培养几个门店的服务人员,这样,它们就宁愿用其他业务赚取的利润来与职业院校开展免费的合作。德国的双元制能够顺利开展大概也是缘于此,参与双元制的学生即使今后不在本企业工作,但他们一般会在本行业工作,对企业来说,就是潜在的客户,在未来,他们可能会来采购公司的产品或配件,因此,企业愿意通过“交叉补贴”实施双元制。
这样说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不仅可以获得一定量的教师和学生劳动,更重要的是,可以收获相对稳定的潜在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学校如果能把“关系”的故事讲好并落到实处,相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会有所提升。
但中国的学校似乎还没有能力把这个故事讲好。一则是企业对“潜在”客户的热情不高,一家朝不保夕的企业所重视的往往是现实客户,而许多学校的目标合作对象都是这类处于生存沼泽的中小企业;二则是与德国不同,中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成为潜在客户的比例过低。所以,许多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宁愿去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廉价劳动,而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关系”。
很显然,要想把故事讲好,首先要找对听故事的人,中小企业的发展稳定性差、所能提供的合作资源有限,不应成为教学型校企合作的主体(另一方面他们却可以成为研发型校企合作的主体),而那些大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大企业,有条件、有资源也有外在压力,学校应把从校企合作中受益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其次,要更为全面地从“关系”角度阐述企业从校企合作中所获得的收益,比如,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改善企业与公众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并由此提升获得社会资源和政府资助的可能性,可以形成稳定的潜在客户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新时代青年人的行为习惯、消费方式,从而改善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最后,学校还应帮助学生爱上本专业,提高学生留在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可能性,让学校所讲的故事不致沦为谎言。
当然,在传统产业中免费的服务并不多见,不过,职业教育是要为国家培养未来的产业工人或技术人员的,所以,我们要放眼未来,寻找那些处于朝阳期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地域属性往往不强,跨地域合作相对容易),给他们讲好校企合作故事,形成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合作是有可能的。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