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妇女“脱贫”教育培训策略

2017-01-28马欣悦

职教通讯 2017年22期
关键词:脱贫妇女职业

马欣悦

农村留守妇女“脱贫”教育培训策略

马欣悦

农村留守妇女以从事传统农业的中青年为主,具有文化程度偏低、自主学习意识缺乏等特征,根据农村留守妇女目前的现状,在终身教育视野下,要提升农村妇女生活质量,提高主体意识,促进农村留守妇女的终身学习,就必须强化强化地方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提供坚实的终身教育政策与经费保障;拓展、完善有利于留守妇女接受终身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训体系;通过补偿教育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科学文化素养。

农村留守妇女;脱贫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流入城市。然而,由于转移农民工自身经济条件、孩子上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民工举家迁徙到城市显得困难重重。由此,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及留守妇女。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为检索词进行篇名检索,分别得到13761条、633条及826条结果,可见,农村留守人群早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与热点。

在留守群体中,留守妇女是承担最多家庭负担的群体,她们身兼“多职”,既是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又要承担家务,更要担负起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的责任;她们不仅承载着全家的生活重担,还要承受生活的孤苦,然而,她们受到的关注却相当之少。农村留守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承担着多重角色,在生理、心理、生产生活等多方面都急需外界的支持与帮助,而在这其中,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要。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表象特征

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学界一般将其定义为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自己则留居农村的己婚妇女。[1]基于有研究者对安徽、湖南、江西、河南等16个省份的660个村共2640名留守妇女的调查[2],以及对黑龙江地区[3]、江苏地区[4]、广东地区[5]、湖南地区[6]及青海地区[7]农村留守妇女的调查,可归纳出我国农村留守妇女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1.以中青年为主。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多在25~45岁之间,占农村留守妇女总人数的70%以上。这个年龄段的农村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照顾孩子或老人。她们基本上身体健康情况良好,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随着“二胎”政策实施以后,考虑到生育成本以及孩子的教育成本,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将可能进一步扩大。

2.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应该说,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实施以及质量的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总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就全国广大农村而言,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仍然以初中及以下居多,占到80%左右。由于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农村留守妇女缺乏一定的心理和生理知识,学习能力以及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较弱。

3.以从事传统农业为主。由于精力不济,而且,上有老下有小,所以,绝大多数留守妇女都是从事的传统农业产业,以种养殖为主,她们普遍持有基本维持家庭生活,让农田不撂荒的务农心态,少有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想法,当然,她们也无力去经营现代农业或者自主创业。

4.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农村留守妇女,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妇女,由于受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人,没有唤醒自觉意识,对自身潜能、责任和权利的意识不强,把一切都看作是自然的过程,认为“命该如此”,丧失“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5]也正是由于缺乏主体意识,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业余时间多以看电视、闲聊、打麻将或打牌为主,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二、贫困的农村留守妇女与教育贫困归因

(一)农村留守妇女处境艰难

1.经济贫困。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差,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以丈夫外出打工收入为主,留守妇女在家中通常没有收入,或只有少部分从事低回报农业活动的收益。家庭支出主要以家庭日常支出、孩子教育费用等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的钱被分配到医疗和留守妇女自我学习上。[8]

2.心理困惑。相对于经济贫困与生活困苦,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问题更甚。有关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显著低于全国成年人平均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9]由于丈夫长期在外打工,许多农村留守妇女普遍缺乏安全感,同时,还要面对繁重的家务及农活,与丈夫又缺少沟通,教育孩子也有些力不从心,使得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社会支持,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生活贫乏。一项调查研究显示,35%的留守妇女缺少基本的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模糊。这将使她们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有效支持;72%的留守妇女对科学常识了解不多,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只有26%的留守妇女认为“丰富多彩”,77%的人认为“平平常常”,42%的人认为“衣食无忧”,28%的人认为“空虚无聊”,整体文化生活体验平淡。此外,留守妇女闲暇时对网络的利用率低。73%的人不上网或极少上网,在上网的留守妇女中,38%的人聊天,29%的人娱乐,34%的人看稀奇,只有6%的人是为了获取信息,这使她们逐渐被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社会边缘化。而留守妇女的闲暇方式也比较单调枯燥:84%的人看电视,66%的人打牌,28%的人赌钱,51%的人继续工作挣钱,整体闲暇时间活动单一利用率低。[10]

(二)人力资本不足与教育培训机会缺失

农村留守妇女贫困的处境,从表象上看,是由丈夫外出打工,自己成为留守一族而致,但这或许不是导致农村留守妇女贫困的主因,更不是唯一因素。笔者认为,留守妇女教育培训不足引发其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留守妇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致贫”之主因。人力资本存量是蕴藏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是处于原生态的、尚未开发的生产要素。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妇女数量较大,人力资本存量不低,但是,整体质量不高。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实施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课题调查数据显示,18~64岁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其中,城镇女性10.1年,农村女性7.1年。可见,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另外,就潜在的留守妇女“增量”而言,相较于城市女性以及农村男性劳动力,其受教育指数也偏低,不容乐观;再就留守妇女人力资本积累“质量”而言,一方面,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的较少;另一方面,即使是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那一部分留守妇女,其所接受培训的技术含量也低。这样的现实状态,既制约了农村妇女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她们人力资本的继续累积,最终,直接影响了其全面“脱贫”的可能性,长此以往,她们也就会产生“听天由命”以及“安贫乐土”的消极心理。

与此同时,留守妇女缺乏有效教育培训是其贫困的源本性因素。有学者对河南省安阳市农村留守妇女培训参与情况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现状呈现培训参与率低、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意愿强烈等特征。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村留守妇女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6%,且有部分农村留守妇女甚至从未听说过相关培训项目。[11]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妇女主要接受的是家政服务、各种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还有少部分参加过服装加工、纺织、手工制作方面的培训,从这些培训项目上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的项目较为单一,整体上以低技术含量、密集型的劳动产业为主。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都有较为强烈的参与培训的意愿,除少部分年纪较大群体培训意愿不算强烈,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学不会。此外,虽然有一些针对留守妇女的专项培训,但无论是培训的机会或者培训的项目与农村妇女的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许多培训只是反映地方政府领导政绩工程的象征性项目,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培训成效自然是大打折扣。

三、破解农村留守妇女贫困难题的教育培训之策

要促进农村留守妇女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本积累,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就必须积极推进基于留守妇女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而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政府、地方以及职业学校多方位的配合,形成体系健全、落实到位、行之有效的农村留守妇女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一)强化地方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提供积极的妇女教育培训支持政策

1.要尽快出台促进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的专项法规。一方面,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的政策研究,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的配置与政策创新,尽快出台有利于留守妇女接受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本提升的专门的法规及政策,在法律层面上为农村留守妇女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教育相关政策宣传,使其了解接受进一步教育的重要性,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中去。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的载体与平台。政府在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1)各级各类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经济发展情况等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坚持办好具有公益性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农村培训中心,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设立专门的留守妇女教育培训中心;(2)各地应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农村社区教育中心作为农村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其作用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较为平乏,迫切需要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和充实她们的精神生活。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留守妇女的业余生活也多以在乡镇活动中心打麻将、打牌、闲聊等为主,处于一种文化精神饥渴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更应当注重农村教育中心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升她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促进其自主向上的参与各类教育培训

3.拓宽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国家对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应在财政拨款上予以保障,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投资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另外,国家应出台关于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经费的指导意见,明确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用于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资金比例。单靠国家财政经费支持显然无法解决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拓宽农村留守妇女经费筹措渠道,通过有关政策,提倡和鼓励运用社会力量集资办学,通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投入等,加大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经费投入,为其能够参与到农村教育体系中提供帮助,提升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帮助其更好的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解决农村劳动力稀缺性问题。

4.积极组织针对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工程。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针对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工程,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保证。(1)应当加强农村专兼职教师培养,为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工程的展开奠定基石;(2)应当积极调查当地留守妇女实际情况,针对留守妇女文化素质偏低、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特点,从激发其学习动力、提高其培训参与度、认知自我开始,有针对性的对培训工程进行组织;(3)应当从留守妇女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组织公益性类型的教育培训工程,让有较高参与意愿的留守妇女能够减轻经济压力积极的参与其中。

(二)拓展、完善有利于留守妇女接受终身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训体系

1.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农村职教、成教培训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建设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1)应该根据各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培训需求、实际情况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让农村留守妇女真正能够从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中受益,只有这样,她们才会更积极地投入职业教育中来;(2)各级各类政府在建设区域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的同时,加强妇女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要根据各乡镇区域大小,留守妇女数量,设置专门的妇女教育培训机构。妇女教育培训中心可以与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机构功能合一;在成人教育培训经费中,要有针对留守妇女教育培训的专项经费,使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得到有效保障。

2.要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留守妇女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严格、规范的评价机制,是确保留守妇女培训有效开展、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1)有关部门应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机构管理与评价机制,加强监管,监督其合理有序的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活动;(2)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也应当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村妇女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3)要注重培训的层次性,根据农村留守妇女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进行授课;(4)应当注重课程的多样性,提供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农产品经营销售、生产加工等多种技术技能培训,以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人力资本。

3.要注重非政府组织(NGO)在农村留守妇女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定期开展的与农村留守妇女有关的健康、教育、文化法律等讲座及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同时,可以帮助她们积累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从而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三)通过补偿教育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养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补偿教育培训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知识素养、基础卫生知识和心理素养等方面。

1.充分发挥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文化素养补偿教育中的作用。农村成人教育机构,虽然不具“正规性”,但是,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农村留守妇女接受基本文化素养的补偿教育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课程,主要提供促进其进一步进行技能学习的基础类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举办有关科学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留守妇女业余生活,提升其对科学文化的兴趣,促进其进一步进求知与探索,达到丰富其文化精神世界的目的。

2.加强基础医疗卫生保健教育,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基础卫生知识。一方面,应当不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卫生的公共投入;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对农村留守妇女基础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补偿教育。要定期举办与其有关的医疗保健宣传、讲座等活动,将医疗卫生保健纳入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中。

3.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其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由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构成,是促使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基础。[11]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资本补偿教育应该循序渐进,由易至难。(1)通过健全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由此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公益性的心理健康有关讲座、课程、组织心理互助团体等,为其建立信心,提供社会支持;(2)在职业培训中增加心理素质相关培训等,由浅入深的让心理教育渗透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资本水平,提升其自信心、耐挫力等,为其更好的累计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提升其自主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1]朱海忠.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8(1)∶92-95.

[2]吕芳.农村留守妇女的村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因素——以16省660村的留守妇女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6)∶13-18.

[3]方伟明,孟广宇.对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妇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术交流,2012(12)∶147-150.

[4]苗春霞,等.江苏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15)∶2744-2747,2751.

[5]李楠,杨洋.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4-60.

[6]钟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及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3(5)∶121-123.

[7]拉毛措,文斌兴.青海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大通县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5(1)∶192-200.

[8]段茹宏.关于终身教育背景下农村妇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5(6)∶41-44.

[9]顾红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47-49.

[10]邓倩.从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现状谈乡镇图书馆建设[J].图书与情报,2010(3)∶15-19.

[11]刘九菊.青年留守妇女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构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G720

A

1674-7747(2017)22-0062-04

马欣悦,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职业心理。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猜你喜欢

脱贫妇女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当代妇女的工作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