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价值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2017-01-28韩炜师

文物季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世界遗产完整性遗产

□ 韩炜师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价值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 韩炜师

通过将海上丝绸之路按照《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进行解读,分析了文化线路这一特殊文化遗产类型的价值构成。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有关定义和共识,来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保护水平。

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一、前 言

作为一种新型的世界遗产类型,自1993年“西班牙冈斯特拉的圣地亚哥之路”成为首条文化线路申遗以来,已有多个文化线路申遗成功,挖掘新的文化线路、加强对已有文化线路的研究与保护成为世界遗产工作的重要部分。自汉代以来,广州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沿海诸国利用海洋开辟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贸易、宗教与交流的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一条以自然与人文相交融、多种文化区域相互沟通、涵盖多处文化景观的文化线路[1][2]。本文通过将“海上丝绸之路”按《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进行解读,探讨如何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掘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的遗产价值,保护好遗产价值。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

1.遗产背景

“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各国处于太平洋西北部和印度洋北部,这一地区国家间距离相隔遥远、陆地地形复杂,给陆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该地区却有着曲折而漫长的海岸线,包括众多的岛屿、半岛、海湾天然的优良海港,从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由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迥异的自然条件形成众多的文化地域,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引、接触与交流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提供了经济与文化基础。

2.遗产内容

作为文化线路,海上丝绸之路是许多不同方面组成的集合。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以沿途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为根本动力形成的,在沿途的许多史迹点都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区域的物品,如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胡人头像和印章、沿线出水的多艘满载外销瓷器的沉船等,都是因贸易需求而促使海运兴起的标志。同时,海外贸易的需求开辟扩大了产品的市场、促进了沿岸的经济发展,进而又促进了港口、灯塔和市场等贸易与航运基础设施的产生。现在海上丝绸之路仍保留有许多这类基础设施,如作为外销瓷生产地的德化窑系屈斗宫遗址、磁灶窑系金交椅山遗址,作为港口的石湖码头、渔浦门码头遗址,作为灯塔的怀圣寺光塔与万寿塔、六胜塔,作为市场的土坑村港市遗址以及作为船坞的郑和宝船厂等。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东西方不同区域宗教伴随着商贸交流而向其他地区传播,沿线许多不同的祭祀与宗教建筑,如光孝寺、南海神庙、九日山祈风石、阿育王寺等,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宗教为载体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沿岸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文化体系。以上不同类型的史迹相互影响、依托,使得各遗产元素相互连接,形成了多个文化景观的集合体,并有了整体的遗产价值,使得遗产内容得到了升华。同时因为物质交流与交换,使得思想、知识、文化、宗教与艺术等人文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遗产价值[3]。

3.遗产的动态性

海上丝绸之路是以经贸为动力产生的,在不同时期遗产线路会受贸易的影响而发生扩展、收缩与变化,从而形成了一条动态的文化线路,这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包含了多个历史时期、多个地域的遗产要素。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由广州向北移至泉州、宁波等地,明初又延伸至南京等地,每一次变迁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价值不但包括各史迹点的价值,还涵盖了多个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价值,从而凝聚成海上丝绸之路整体的历史与文化价值[4]。

三、对遗产保护的启示

1.真实性的认识

真实性是保护文化遗产价值的首要内容,史迹点是文化线路的具体表现,有能代表文化线路价值内涵,以及体现遗产价值的形式,这一形式是由文物本体的结构、外观、形式等所体现的。只有真实反映过去面貌的文物,才能体现文化遗产的社会历史价值。1977年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有关真实性的内容可以从两方面解读[5][6],一是提出从“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四方面来维护遗产的原真性,这就需要在遗产保护中综合考虑外观、材质、工艺等不同因素,使遗产能够综合反映文物真实的历史原貌;二是提出要尽可能多地保留遗产所传承的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及艺术信息,从而使文化遗产成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历史见证。海上丝绸之路持续一千多年,许多史迹点都有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在保护中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时期文物在材质、价值等不同方面的特性和区别,以详细的档案、修复记录来维护文物传承信息,以详尽的前期资料、最小干预原则、可再处理的方法来保护遗产文物。

2.完整性的认识

1996年关于自然遗产的“完整性”原则被应用于文化遗产,这一原则既包括遗产本身,如文献、建筑、装饰和考古等方面的完整,也包括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边的环境的完整统一[7]。海上丝绸之路所代表的文化线路,其完整性不但强调各景观本身在规模、空间等方面的完整,更强调景观之间所形成的文化总体的完整性。在文化线路中,单一的史迹点无法表现整个遗产项目所形成的独特历史与文化价值,只有完整保持文化遗产线路中各史迹点的信息,才能体现出遗产的特点与发展演变过程,保证遗产信息的完整传承。在保护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时候,要考虑景观的规模、空间特征和与其他史迹点的关系,从而保证整个遗产元素的完整性。

3.多样性的认识

从《奈良真实性文件》开始,各国专家开始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遗产真实性理解的差异及如何保护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问题。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杰出代表,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使遗产具有不同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性通过外形、颜色、材质、使用功能等不同方面体现出来,因此,遗产保存现状也是千差万别的。多样性提出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保存现状等决定需要保存的遗产原貌。在保护文物原貌多样性的同时,也要保护好遗产周边环境的多样性,使遗产能够与周边的现代景观相互协调[8]。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分布空间广、跨越时间长,各史迹点之间差异性较大,要在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对海上丝绸之路不同史迹点的保护怎样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保护工作最大限度保证遗产文物的价值。

四、结 语

近年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更趋向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遗产类型。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范围广泛的遗产线路,其保护工作较其他文化遗产更为复杂,在实际保护工作中要根据《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等有关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线路的纲领性文件,对各遗产点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充分认识遗产的价值,再根据遗产价值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从而做到合理、有效的保护。

[1]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第2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

[2]徐知兰《UNESCO文化多样性理念对世界遗产体系的影响》,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

[4]吴其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兼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旅游科学》2010年第5期。

[5]史晨暄《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6]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7]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

[8]范今朝、范文君《遗产概念的发展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经济地理》2008年第3期。

(作者工作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世界遗产完整性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
遗产怎么分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千万遗产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精子DNA完整性损伤的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