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2017-01-28胡孔法胡晨骏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医药中医药校企

胡孔法,胡晨骏

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南京 210023

·理论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胡孔法,胡晨骏

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南京 210023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以培养医药信息技术“实用型、创新性”本科人才为目标,建立了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该中心采取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教学相长、校企共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层次、实用型中医药信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校企产学研合作;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先后颁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等文件,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人口健康信息化、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当前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为了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积极开设中医药信息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了一批具有医药学科背景的信息技术人才,但仍与我国健康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不相适应[1-2]。尤其是大健康时代背景下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在人口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病历、智慧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健康的逐步建设,社会对医药信息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利用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这就需要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3-4]来共建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以培养医药信息技术“实用型、创新性”本科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医药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提升该专业“实用型”人才的特色;通过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教学相长、校企共进,建立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其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5-6]。

1 实践中心建设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1采用“中心+基地”建设模式

采取“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模式,由高校联合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以“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主,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建立健全共建共管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深化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承担教学计划所需要的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1.1.1建立与合作方良好运作基础合作方在同类企业中规模领先、技术水平先进,设有合作方共同参与的专门管理机构,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实践教育培养过程、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

1.1.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上,突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原有实践课程框架,统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大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多元评价指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以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新技术的应用为核心,构建层次递进、内容开放、多维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1.1.3实现“教学—科研—社会”贯通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融通、校内校外融通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在科学研究、专业教育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实践中,锻炼和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学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2构建多层次的医药信息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医药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拓展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1.2.1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主要以获得医药信息实践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规范操作、提升基本素质为目的。专业基础主要是与医药软件应用开发直接相关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包括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应用实验、基础编程实验、工程基础实验及数据结构实验等,以及以医药文献检索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医药信息检索实验。

1.2.2专业实验模块专业实验模块主要分为专业课程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实验主要为满足医药信息各个环节的应用技能训练,如医学信息学、医药信息“云计算”分析方法、医学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综合实验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建立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医药信息云数据中心实验室”,模拟“医药信息云计算实验模块”。

1.2.3实习实训以多模块课程、多元化实践平台、多元化评价体系为基础,突出以培养对象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特征。以大学生就业为驱动,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紧密联系产业,建立“医药信息研究+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就业定制”一体化的医药信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企业化实训平台、工程化实验平台、创新型实验平台等多元化的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平台。搭建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实训、就业定制等多层次工程实训平台,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校内实训,开门办学,采用“请进来”方式加强校内实践环节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住宿、就餐、场地以及管理等便利条件,将企业的技术骨干“请进来”,将企业的主流技术和开发工具“请进来”,将企业的项目规范和工程项目“请进来”,由企业教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工程项目实践训练,以完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教学。

1.2.4拓展创新实践拓展创新性训练主要根据学生专业兴趣与专业拓展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拓展训练计划,由学生完全自主完成学分。通过开放校内外实验室、实践基地,让学生自主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精神和能力。利用设置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大学生“挑战杯”和学科竞赛、创业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2 实践教学的实施

2.1校内学习阶段

依据实验教学体系要求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实施实践与理论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以课程实验为主体,实习实训为支撑,拓展实践(含社会实践)贯穿其间的实践教学内容。

2.1.1专业基础实验改革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及拓展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对实验整体过程的思考和对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质疑。重点是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改革,并进一步增设由教师引导的拓展性实验,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培养拓展形式。

2.1.2专业实验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拓展创新实践等形式。专业课程实验主要是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大设计性、综合性、拓展性实验比重;专业综合实验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为重点,全面推行问题式实践教学内容,形成质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模式,利用学科的科研成果优势,全面改革专业综合实验,实现以模拟科研过程的重现、自主设计、协作完成的综合训练目标;拓展创新实践主要以培养科研创新思维、提升实验技能、增强协作能力为目的,依托开放性综合实践模块及创新训练模块中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完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协作完成”为特色的拓展实践。

2.2校外实践阶段

基于建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基于实训的创新型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培训,在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毕业实习、实训服务、就业推荐等培训工作。

2.2.1企业实习实训完善企业实习实训项目,以医药信息的实践技能训练为主题,采用“跟班”见习、“轮班”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利用暑期开展医药信息软件企业的轮岗见习,培养学生对医药信息感性认识及专业兴趣。

2.2.2企业毕业实习根据不同实习方向的岗位特点,开设独具特色的岗位特化培训课程,使学生完成从课堂学习向岗位实习的过渡。课程培训结束进行实验技能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习。以企业在研的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并在企业完成;要求毕业设计课题必须与生产一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严格过程管理,确保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成效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通过“3+1”医药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建立了企业化实训平台、工程化实验平台、创新型实验平台等多元化的医药信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平台,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提升了实践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整合了校内资源、融合社会资源,完善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从基础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拓展实践的交叉融合,在夯实学生实验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改变单一基础性实验教学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课程综合和专业综合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各课程理论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技能的连续性,让学生形成独立的科研团队,协作完成综合训练或科研项目。

我们通过实践教育中心的开放,进一步促进科研教学融合,从思想上改变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分离的意识,将科研创新实验室作为本科生拓展实践的“第二课堂”,对学生实施全面开放。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研究团队或研究专题,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科研课题,申请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参与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建设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体系,设立本科生实践创新训练基金,保障学生自主创新性实践经费。近两年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0多项,在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学科奖50多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以培养医药信息技术“实用型、创新性”本科人才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了校内资源、融合社会资源,实现了校内实践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了教学相长、校企共进,完善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层次、实用型中医药信息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信息技术类专业与医药专业相互渗透、互相融通的科研、教学与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医药院校信息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水平,同时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共同提高。

[1]李敬华,杨德利,高宏杰,等.论未来中医药信息人才发展与能力建设[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93-95

[2]沈丽宁,庹兵兵,徐彪.人口健康信息化背景下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8):2-7

[3]段蓉,江冰,朱金秀,等.基于“卓越计划”的本科生“五位一体”工程实践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31-34

[4]黄海燕,杨福源,魏长征,等.项目导向式的校企合作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37-39

[5]李庭古,樊华.校企联合共建实践教育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4(3):132-134

[6]周博,蔡国华.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12):66-67

Constructionofpracticeeducationcentersofmedicalinformationtechnologybased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nproduction,learningandresearch

HuKongfa,HuChenjun

SchoolofInformationTechnology,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rain practice-and innov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of 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goal, we established the practice education center of medicin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The center has rea- lized resource sharing and advantage complement between on-campus practice education center and off-campus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to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s well as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 advance together. It has improved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which facilitates production of multi-level and practice-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ith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actice education center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74099,81503499,61403156);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等资助。

2016-11-15

胡孔法(1970-),男,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与大数据分析等教学、科研工作。

G434

:A

:1004-5287(2017)05-0493-03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705001

猜你喜欢

医药中医药校企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