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摘编
2017-01-28杨琪
中国正在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李文认为,当前,时代变化以及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的想象。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必将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推进双向开放引领经济新常态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韩保江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告别了追求数量、规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优化经济结构、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实现增速调整、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方式转变和质量提升的发展目标,除了要继续发掘国内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发展动能和潜力,还必须继续借力国际市场和资源,尤其是借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因此,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国际国内双向开放,继续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要条件。
也许我们需要反思开发扶贫模式了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认为,我国的扶贫政策经历了不同阶段,但开发扶贫作为扶贫的主流模式没变。开发扶贫本来是指在国家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此即所谓“造血”。其实不管是“输血”还是“造血”,都是外部资源植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过程。“输血”和“造血”的真正区别在于,外部资源植入时能否提升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将贫困定义为物质匮乏和收入低下,那么时至今日,我们也许需要反思开发扶贫模式了。
缺乏互动容易让贫困人口把责任转移给政府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卓认为,我国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施助式扶贫。受助者——贫困人口一直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长期以来,作为扶贫主体的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各领域专家,扮演着替贫困人口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目标、设计脱贫过程、承担脱贫责任的角色,而贫困人口自身的真实意愿难以表达,与扶贫利益相关方缺乏互动。这直接导致了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地位被忽略,他们不仅丧失参与脱贫工作的权利和机会,也把脱贫的责任转移到政府。
对人民公社这一历史遗产不能简单否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曙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抛弃了人民公社时期的一些错误做法,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得到尊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方面都有了深刻的变化,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回望人民公社的历程,实际上很多体制因素都是我们今天在农业经营体制变革和农村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汲取和借鉴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人民公社这一历史遗产有一种客观的扬弃的态度,把“扬”和“弃”结合起来,而不能简单化地一概否定。
农业政策要从增产导向转向竞争力导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叶兴庆认为,这些年,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导向是增产导向,应该说这套体系有其时代背景,也确实发挥了它的正面作用。但是在十三五期间,要对过去政策进行反思,要从增产导向转向竞争力导向,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