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老头”和“老县长”的故事

2017-01-28童伟民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1期
关键词:罗田县罗田县里

□ 童伟民

去年中秋节,晚餐是母亲做的栗子糯米饭。糯米是当年出产的,金黄色的栗子是乡下的亲戚刚从树上采摘的。炊具虽由过去的柴火灶换成了电饭锅,但同样有一层厚厚的锅巴,吃起来仍然香甜可口。端起碗筷,马上就想起老家屋后那片板栗林,祖母站在灶台前做饭的身影也立刻在眼前浮现。

家乡罗田县地处鄂东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应板栗的生长。记得小时候,板栗大多为野生,人们只是把板栗当作零食,人工种植的虽然有,但面积不大,产量很有限。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外贸部门将罗田县列为全国出口商品基地后,板栗生产才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销售到上海、武汉、广州等地,还批量出口至海外。

1986年,罗田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派出科技扶贫开发团进山帮助寻找脱贫路径,在专家们的帮助下,板栗作为优势资源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家乡的板栗也因此开始小有名气。

说到板栗,家乡人除了感激国家的政策支持,还常常念叨起两位板栗功臣。

“张老头”的“天书”

湖北省农科院研究员、板栗专家张力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曾带领学生来罗田作板栗科研,后来又作为扶贫团专家长期在县里驻扎,那时他已年近六旬。他一口的湖南话虽然要请当地的“土专家”作翻译,但乡亲们都喜欢这个耿直、认真、既严厉又谦和的“张老头”,总是争先恐后地请他到家中吃饭喝茶。

只要来到县里,“张老头”总是先要到乡下板栗园转转,在农户家住上几天,然后再回到县城一个简易招待所里向县领导介绍一些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在乡下,他最喜欢在栗园中一边给栗农们讲解,一边作板栗修枝嫁接示范。

“张老头”最大的贡献是帮助罗田降低板栗空苞率和病虫害防治两大难题,有效提高了板栗产量,栗农的收入也得到稳步提升。“张老头”在罗田的那些年,不仅培养了一批土专家,还与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一起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至今仍在大别山板栗产区广泛应用。

上世纪90年代,“张老头”就提出要搞有机板栗,建板栗公园,开发板栗休闲食品和板栗旅游。当时,许多人认为那是遥不可及的事,也有人笑称他是在“说天书”,没想到他的设想现在均已实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罗田的板栗如今已成为县里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全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八十万亩,人均一亩板栗林,常年产量达到8万吨,罗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板栗第一县”。国家相关部门授予罗田县“中国板栗之乡”,罗田板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近年来,罗田县先后建起两座现代化的板栗加工厂,生产的速冻板栗仁、板栗饮料、休闲板栗一直畅销国内外市场。这几年,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和家乡板栗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罗田板栗的网购量大幅提升,价格一直看涨。

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火爆,板栗也成为罗田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春游板栗园,夏赏板栗花,秋收打板栗,深受游客欢迎;板栗土鸡汤、板栗糯米饭更成为游客必点的品牌菜。县里创作的民歌《罗田板栗炖鸡汤》,不仅是众多游客餐桌上学唱的一首流行歌曲,而且唱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登上了农民春晚。

如今“张老头”虽已故去,但罗田人始终没有忘记他。

“老县长”的怪招

“老县长”是罗田人对罗田县原县委书记易茂先的爱称,他的故事更是在全县广泛流传。

易茂先原在临近的英山当县长,后交流到罗田继续当县长,一当就是8年,全县上上下下都称他“老县长”。“老县长”在农村长大,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从村支书一步步成长起来,说话做事都很接地气,也没有什么官架子,不少养路工、上访户和菜市场的小摊贩都和他交上了朋友。

来罗田不久,“老县长”就抽出半天时间,在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请“张老头”为他一人闭门授课。因二人都从华农毕业,年龄相差二十多岁,“老县长”便以学生的身份邀请老师担任县里的板栗产业发展顾问,从此,二人的交往更为密切。

那几年,笔者在政府办从事秘书工作,经常收到“张老头”给“老县长”寄来的信件和资料。有时,两人在电话中讨论板栗生产的一些问题,笔者便在旁边做记录,有一次午饭后通话讲了37分钟。

“老县长”在罗田当县长、书记十年,不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板栗迷、板栗通,而且留下了不少板栗故事。

板栗嫁接是件技术活,县里搞过多次培训,但仍有一些人没有学会,“老县长”下乡一问,很快找到原因:老师讲的学员没有完全听懂,听懂了的过段时间又忘记了,只能凭印象来干,效果当然不理想。为此,他请“张老头”和几位土专家一起讨论,再将各人的讲授内容综合起来,自己编成一段顺口溜:“刀要快,口要平,一刀要削成,皮对皮,木对木,形成层对形成层。”这段通俗易懂、准确全面、好记易学、便于操作的顺口溜不仅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也很快在全县传开,成为板栗嫁接的新农谚。

那时,国家科委安排了两名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的队员在县里工作,“老县长”将两位日本队员请到家中设宴招待,详细了解日本板栗产业发展情况。两位队员见“老县长”对板栗发展十分热心,就给县食品厂积极争取了一套价值300万美元的板栗加工进口设备,并特地从日本带来一把专用剪刀和锯子,送给“老县长”作礼品,这两件东西也就成了一直跟随他的“宝贝”。

县里许多人都知道,“老县长”的车上长期放着一个工具包,里面有一把剪刀和锯子。每年春秋两季,他下乡时,也像“张老头”一样总会经常走进栗园用这两件“宝贝”为栗农作板栗修枝嫁接示范。

罗田的板栗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要占领市场仍需不断宣传。为此,“老县长”又想出了不少“怪招”。

到北京和武汉汇报项目、联系工作,“老县长”经常带上一小袋板栗,走到哪间办公室,就随手放上几颗,一边笑呵呵地开着玩笑:“罗田板栗,天下第一。罗田板栗是个宝,壮腰补肾又健脑。欢迎到罗田,开口多宣传”,一边请大家品尝。省直机关不少人至今一提到“老县长”,就会想起“老县长”请他们吃板栗的事。

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邀请罗田县拍摄一期有关扶贫的专题节目。“老县长”让随行工作人员背上几十斤精选的上等板栗,待走到央视大门口,故意让板栗不断掉落在地,吸引众多人围观,他便趁机做起罗田板栗的广告。

拍摄前,导演反复叮嘱“老县长”照着编好的台词说,他一口应承“没问题”。轮到出场时,却不按规矩出牌:空手上台变成手提一小竹篮板栗,台词换成了自己改编的一段顺口溜:“罗田农民栽栗子,满山遍野绿叶子,秋天树上摘果子,丰富城里的菜篮子,变成栗农的纸票子,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话音刚落,场里掌声笑声骤起,大家都认为这位县长是想故意逗大家一乐,但正戏还在后头,“老县长”随即郑重其事地说:“导演给我的台词写得非常好,但我想换成我自己想出的这几句话,这筐栗子是我特意从家乡带来的,罗田县是个贫困县,板栗是我们的名优特产,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我想借此机会做个扶贫广告,请扶贫办的领导和编导们给予支持。”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卦”和县长的恳求,几位编导和在场的国务院扶贫办领导既感到意外又颇受感动,当场商议同意修改拍摄方案。

“老县长”成为广告代言人,让罗田板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央视亮了相。◀

编后

“张老头”和“老县长”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在讲一个常识:一个地方农业产业要得到发展,需要大自然的赐予,同时也需要有人去做。深究起来,他们的故事其实是在讲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道理:在产业发展中,不同位置的人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作为发展产业主体的农民,更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管是“张老头”或者“老县长”,他们实际上只在做一件事,帮助农民解决各种问题,以激发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当前,一些地方急于发展产业脱贫,往往就忘了农民是发展产业的主体,寄希望于“大公司”“大业主”。这篇文章对于总抱怨农民“等靠要”的一些地方,应该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罗田县罗田县里
徐建南
县里办大学:产业升级与货币产业政策
聚焦产业扶贫 决战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背景下罗田县乡村旅游发展调研
主编《罗田县志》感怀
小说《去某一个地方》
基于综合指数法评价罗田县耕地安全评价
罗田村:南昌市最古老的樟树
阅读花瓣雨
师徒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