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以《内经》为启蒙的中小学中医文化教育

2017-01-28刘亚雄黄峻杰罗阳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内经素问中医药

刘亚雄 黄峻杰 罗阳东 周 宜*

(1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610075;2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年级,成都610031;3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5)

探索以《内经》为启蒙的中小学中医文化教育

刘亚雄1黄峻杰2罗阳东3周 宜1*

(1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610075;2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年级,成都610031;3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5)

中医文化属于中华文化内核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黄帝内经》作为“医之始祖”,被中医奉为圭臬,是最能体现中医文化的内涵的一部经典著作。如能将《内经》思想作为启蒙课本运用于中小学的中医文化教育之中,则不仅仅是从教育普及方面继承中医文化,更是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内经;基础教育;中医文化;启蒙教育;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简而言之,中医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精神内核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黄帝内经》作为“医之始祖”,被中医奉为圭臬,是最能体现中医文化的内涵的一部经典著作。如能将《内经》思想作为启蒙课本运用于中小学的中医文化教育,则不仅是从教育普及方面继承中医文化,更是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 中小学青少年的中医文化教育

作为中小学生的青少年正处于观念、理念的形成时期,吸收新事物较快,是文化、素质启蒙教育的最优时期。在中小学普及中医药知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又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保健知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1 青少年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由于各种文化的飞速融合,国民文化素养自身有所欠缺,故对于中医文化的盲目与不解逐步扩大,加之民众对于中医的认识度也不是很理想[1],普及青少年的中医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文化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医则是中华文明宝库当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能够切实得以延续与应用的一门学科。加强青少年的中医文化教育,对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很好的基础教育作用。再者,大部分中小学的基础医学教育并不完善,通过中医文化与知识的学习也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保健等都有良好的普及教育作用。

1.2 青少年中医文化教育的现状目前对青少年中医文化普及教育的现状来看,前后在全国各地都有所开展,譬如山东、安徽、浙江、北京、内蒙古、上海、石家庄、广州[2]等,但局限于小范围短时间的投入试点。随后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己经引起了政府机构、有关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多次探讨讲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文化教育)带入中小学课堂之中,现已明确指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3]。从国家层面肯定了中医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将对中医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推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以《内经》为启蒙的教育模式探索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故可用其作为启蒙教育的方面不胜枚举。

2.1 以《内经》为启蒙的优势与特色关于中医的启蒙教育自古已有,在《三字经》当中:如七情:“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五行:“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五色:“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五臭:“腥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五味:“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在《千字文》当中:如六气:“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养性:“性静情逸、也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饮食:“具膳餐饭,适口充肠”。所载具不离乎《黄帝内经》,可见将《内经》作为启蒙教育自古有之。

在中国历史上的科举时代,儒家十三经是学子们的必读之书,而《黄帝内经》即是其中之一,这也给很多弃官从医的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北宋范仲淹所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代还设立了特有的医学教育机构,使医学纳入儒学教育体系,构建了中医文化的素质教育。这些历史事实也给现代中医文化的教育与发展带来启示,如果有条件“从娃娃抓起”,中医药在社会的认同度以及中医药学科的发展都会有更好的提升。

2.2 以《内经》为启蒙的中医文化教育中医文化内涵,即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哲学思维方式。这是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萌发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现象规律的总结,这是自然哲学。但这种总结在当时诸子百家中都只是零散的记述,先哲们的论述不少是用自然界的气-阴阳-五行规律来解释社会问题,唯有《黄帝内经》将其综合起来,系统地用以解释身体、健康、疾病和治疗的规律和方法,这是《内经》高明的地方。《内经》提升了古代气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层次,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4]。

2.2.1 中医文化知识教育的探索笔者针对高小学生进行中医文化兴趣学习班课程设计,首先通过自身直观的感觉,可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手触、口尝、鼻嗅、眼观即可引入寒热温凉之四气、酸苦甘辛咸之五味、臊焦香腥腐之五嗅、青赤黄白黑之五色。

四气寒热温凉的相对性质,又可引出阴阳的概念,举出太阳阳光与阴阳的关系,把阴阳从温度的属性扩展至空间、时间、季节、湿度、重量、亮度、运动状态等等。参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属性归类“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其源自于《易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可用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故事诠释这一思想。日月、江河、风云、草木等等是盘古死后身躯分化而成的:“气作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最终揭示中华文化总体的认识观——“天人相应”。以此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述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指导“顺时而生”的生活规律。同时《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强调“过犹不及”防病养生的准则[5],可引出挑食与偏食的弊端。针对了解地理知识的同学,还可以讲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地理阴阳的概念,可通过《淮南子·天文训》中共工的神话故事来讲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五味、五嗅、五色则可引入五行的概念。五志则可用文学作品的描写:“雅量高致”的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而亡,是为“怒伤”;《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之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是为“喜伤”;《红楼梦》中的黛玉寄人篱下,总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以致时常咯血,是为“忧伤”;诸葛亮为蜀汉江山“夙夜忧叹”,以致“事烦食少”,是为“思伤”;至于“杯弓蛇影”,大约可算是“恐伤”[6]。通过这些故事来了解《内经》的“五志所伤”,并且范进喜伤之后,被其岳父胡屠户掌掴,惊恐而愈,即《内经》所言“恐胜喜”,以此为例得出“以情胜情”的“五行生克”关系。

笔者经过多次授课,循序渐进,寓教于乐,建立同学们中医文化当中最基本的阴阳五行观念,效果良好。

2.2.2 中医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医家与儒家密不可分,医者仁心,儒医同道。故学习中医文化,不仅仅只限于文化知识方面,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譬如黄帝名高位极,却能屈尊下问:“不知其解,愿闻其故。”(《素问·热论》)不知就不知,求知的态度真切可见。这与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岐伯学问渊博,却也恭敬回答道:“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素问·六节脏象论》),充分体现了态度谦恭而诚恳[7]。《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则是仁爱医心的最好体现,这种“仁爱救人”的理想追求和融自然、社会、医术为一体的治病态度和方法,蕴育着良好的道德风范[8],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又不谋而合。可以通过人物故事来加以体现,如医圣张仲景发奋从医之路,在他所传《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指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又如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说:“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均可见其“博爱济众”的医者仁心。而且在《内经》中也强调客观事实,不要迷信鬼神,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明确指出:“道无鬼神,独来独往”以及《素问·五脏别论》提出“拘其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可见从《内经》中不仅能够学习积极主动、谦虚严谨、不断探索的求学态度,同时也能够学到患者至上、仁心仁术、忠于职守、坚信科学的服务态度[9]。

2.3 以《内经》为启蒙的普及教育难点首先是中医的传播过程中总存在“杂音”,屡屡出现“伪化”,借机宣传不实的中医知识,并且使得老百姓对中医产生怀疑。再者由于文化内涵的缺失,加之中医本身的内容晦涩难懂,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还要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概念理解深入。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古文功底的同学可以采取针对式的普及教育。与此同步应当进行的还有课本的编写与课程的设计,以及相应师资培养等等问题。并且目前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涉及到中医方面的内容毕竟尚在少数,开设医药相关的基础课程也多以西医学为主,这对继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差异[10]。

3 讨论与展望

健康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时代呼唤,是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中医文化有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养生智慧,中医文化中“治未病”的预防观、“已病防变”的治疗观,既可使人提高生活的质量、免受疾病的折磨,也可以使人们减少医疗支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中医在当今社会也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从中小学青少年当中普及中医文化也能够使得中医今后取得良好的发展土壤,更够永恒不息的传承下去。

《黄帝内经》思想作为启蒙课本运用于中小学的中医文化教育,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还重视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也不仅从教育普及层次继承了中医文化,更是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且扫除医盲是一个国家、民族走向生态文明的战略,而扫除医盲应从娃娃抓起。因此,本论在发扬中医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上有着一定的深远的意义。

[1]闫雪,刘艳骄,付桂玲.中医药知识认知度的现状调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7):553-558.

[2]徐颖洲.基于中药文化资源开展中小学中医药生命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8):21-29.

[4]马伯英.人类学方法:探索中医文化的深层次结构[J].科学,2014,66(2): 28-31.

[5]赵力.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4):21-22.

[6]焦振廉.关于养心与养生[J].中医药文化,2010(3):44-47.

[7]温长路.《黄帝内经》中的医德学思想[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4): 1-4.

[8]周杰,范晔,张瑞新,等.《内经》中的传统医学道德思想[J].北京中医药,2009,28(2):113-115.

[9]陈玉龙.《内经》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7): 2-3.

[10]李赣,平立,黄景山,等.青少年中医药科普教育模式实践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83-86.

Exploration on the Ways of TCM Culture Education for Junior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Enlightened byHuangdi Neijing

LIU Yaxiong1,HUANG Junjie2,LUO Yangdong3,ZHOU Yi1
(1.Basic Medical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China; 2.Grade Three of Chengdu Shude Middle School,Chengdu 610031,China; 3.Clinical Medical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China)

TCM culture is the core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s the initial classical book of TCM,Huangdi Neijing is considered as standard which representing TCM culture extremely.If we can apply the ideas of Huangdi Neijing to the junior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TCM culture education as enlighten book,it can not only popularize TCM culture in junior education,but inherit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Neijing;primary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enlightenment educa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1.015

1672-2779(2017)-01-0034-03

李海燕 本文校对:李 帆

2016-10-31)

*通讯作者:6524118@qq.com

猜你喜欢

内经素问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