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装饰
2017-01-28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杨向荣傅海勤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著杨向荣 傅海勤 译
文化理论前沿
大众装饰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著*杨向荣 傅海勤 译**
大众装饰的承担者是大众而不是人民。装饰以自身为目的,一种有组织性的、目标统一的生活方式,从共同体转入大众装饰中,使这些装饰具有一种魔力。大众装饰脱离于它的持有者本身,就必然会被赋予理性。大众装饰的结构折射着当代的全景。大众装饰是对理性的审美反映,而理性正是主流经济系统所追求的。相对于具体直接的物理再现,装饰与理智的一致只是一种幻觉。理性本应深入大众,但当大众被无神的神话崇拜搅得热血沸腾时,理性遭到遏制。只有认识到自然的有限性并且培养人的理性,社会才会转变。同时,大众装饰才会衰退,人类的生活本身才会在它的发展中采纳装饰的品质,在神话中用来对抗真理。
大众 装饰 理性
生活的轨迹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如田间小道一样曲折分叉、绵延不止,有的像山路一般到峰顶结束。上帝让我们的生活日趋和谐、安宁,充满永恒的感恩。
——荷尔德林:《致齐美尔》
一
一个时代在历史进程中占据的位置,往往是通过对其不起眼的表面现象的分析来决定的,而非取决于该时代对自身的评判。因为后者是关于特定领域的历史趋势的说明,并不能对社会的全貌提供可信的证据。但是,关于表层的阐述借由其无意识性,则能直达事物最基础的本质结构。反过来也可以说,对于事物的了解有赖于对其表层的阐释。一个时代的基本内容和那一时期的隐秘冲动是相辅相成的。
二
身体文化领域——包括新闻报纸插图——的欣赏趣味正在悄然改变。这一过程始于“踢乐女孩”。作为喧嚣的美国工厂的产物,这些女孩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她们的动作则是数学般的演示。正如浓缩在时事讽刺剧中的人物形象一样,在澳大利亚或印度,更别提在美国,这些女孩们几何学般精确的表演也被体育场所复制。在“踢乐女孩”未曾展演的小村落,人们通过每周的新闻影片来了解“她们”。人们只要瞥一眼屏幕,就能看到这些装饰由数以千计的身体组成,而身体罩在泳衣之下难辨雌雄。阵型的规律性赢得了大众的欢呼,而这些观众本身也被安排得整齐有序。
这一奢华的奇观由各式各样的人来表演,而非只有“踢乐女孩”或体育馆的人群。它已经是一套成熟的形式,获得了国际声誉,并成为美学界关注的焦点。
大众装饰的承担者是大众而不是人民(民族)。无论什么时候,人民一旦成为一种象征就会组成一个共同体,而不再彷徨无所依。一种有组织性的、目标统一的生活方式,从共同体转入大众装饰中,使这些装饰具有一种魔力。这种魔力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不会被贬低为工厂流水线。当那些从共同体中退出,并自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也参与到新阵型中时,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但除非他们参加这样的演出,否则装饰无法凌驾于人性之上。它的丰富多彩性无法根据逻辑思维来下结论,因为这些逻辑阐释就如同钉耙上的尖齿,刺入中产阶级的灵魂,最终只留下一些残余物。在体育场和卡巴莱歌舞中看到的阵型没有显露出这样的征兆。它们仅仅由砖块而非其他东西组成。宏伟建筑物的结构依赖于石块的型号和数量。在阵型中,大众也像砖块一般被利用,不再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大众的一部分。人们相信他们从内到外组成了大众装饰,人们成了图形的碎片。
装饰以自身为目的。曾经属于装饰之一种的芭蕾掀起了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但是在抛弃了宗教意义之后,它只留下关于色情时代的塑料式表达。色情时代导致了它们产生的同时,也决定了它们的特点。与此相对应,“踢乐女孩”的大众运动在虚无中进行,她们是不再带有任何色情意味的线性系统,但同时又是色情的最佳汇集点。此外,体育场中活跃的星状队列并不具有军事演习的意义。不管它们最后呈现得多么有规律,这种规律都被认为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源于爱国之情的行军队列反过来又使士兵和国民产生了爱国情感,而体育场的星状阵型除了它们自身不再有任何意义,大众也不像军队那样是道德的统一体。没有人能像辨别装饰品的附加物那样描述出体操队列中的人物形象。更准确地说,这一女孩团体竭力制造出巨大的平行线,目的是发动最大范围的群众来创造庞大的、难以想象的阵型。最后结果是,大众装饰随着本质内容的虚空而结束自身。
尽管大众打造了装饰,但却并未对它们进行深思。大众装饰作为一个线性系统,其中并没有一条直线是从大众的细微部分延伸至整个形象。它类似于风景和城市的“鸟瞰图”,不再局限于既有的内部成分,而像是超出了它们的范围。演员们同样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舞台布景,但是他们清醒地参与构建;甚至在芭蕾舞表演中,角色也仍然受表演者支配。角色越是为了维持协调的线性而放弃个性,就越会远离那些构建它的内在意识。但是,这也并没有引来敏锐的眼光对它进行审视考察。事实上,除了那些和装饰有着审美关联,并且没有任何代表性的旁观者,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些装饰形象。
大众装饰脱离于它的持有者本身,就必然会被赋予理性。它像几何课本中的图形一样,由直线和圆圈组成,同时也像波段和螺旋之于物理学那样,体现着基本的组成部分,有机形式和精神生活都没有得到传播发扬。相应的事实是,“踢乐女孩”不再能重组人类的本真存在。她们的大众体操并非由完整协调的身体来表演,身体的扭捏作态使理性不复存在。手臂、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只是组合物的最小零件。
大众装饰的结构折射着当代的全景。既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原则不是从自然中单独演化出来的,它必然会破坏对它来说是手段或是阻力点的自然机体。当可计算性成为必须时,人的共同体和个性消失了;只有作为大众中的一颗微小粒子,人才可以顺利地爬上图表的顶部来为机器服务。系统无视形式上的差别,导致对国民性的抹杀,也培育出大量在全球任何角落都能以同样方式受雇的工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大众装饰一样,以自身为目的。生产商品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无止境的利益追逐。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商业息息相关。生产者并不为私人有限的利益而劳作(在美国,盈余的利润用来打造像图书馆和大学一类的心灵居所,它们培养了一批后来努力创造利润,并以此来回报发达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相反,生产者为了扩张而奔忙。价值已不单纯为了价值而生产。尽管劳动力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生产价值和消费价值,现在他们的生产则产生了副作用。被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涵盖的活动已经丧失了它们自身的基本内容。生产过程是在隐蔽场所公开结束的。每个人在传送带前各司其职。他们履行着部分职能,但并不了解生产过程的全貌。跟体育场上的阵型一样,组织凌驾于大众之上,就如一个巨大的形象只关注自身,而创造者则从它的持有者眼中消失。——它是按照理性的基本原则设计的,泰勒管理系统从这一原则中选取的只是终极结果。“踢乐女孩”的腿对应着工厂中的手。手工能力的测评已经过时,专业的智商测试计算着如何把心智用到合适的地方。大众装饰是对理性的审美反映,而理性正是主流经济系统所追求的。
知识分子并没有完全缺席,他们对“踢乐女孩”和体育场形象的出现表示不满。他们认为所有娱乐大众的事物都会涣散人心。尽管如此,对大众装饰运动的美学欣赏却是“合法的”。这些运动实际上是时代的产物,这一时代将形式置于内容之上。在这些运动中被组织起来的大众来自办公室和工厂;他们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原则同样在现实中起着决定作用。当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可视的,艺术必然对社会现状有所行动,因为一种美学表现越是真实,它在美学领域之外带给现实的东西就越少。不管人们如何低估大众装饰的价值,它的真实程度仍然高于在过时的形式中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贵族式伤感的艺术作品——尽管它的意义也仅止于此。
三
历史的进程就是一场虚无缥缈的理智与掌管着天地的自然神力之间的战斗。上帝虽然衰微却并未退出战场,在古老的自然内外,人们继续守护着它。它带来了伟大的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必定也会像自然的其他产物一样消亡,此外,它支撑着宣称自然是全能的神话思维。尽管神话思维随时代而演变,但它一直遵循着自然所划定的界限。它视有机体为原初的形式,折射着存在物的形式特点,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它准确全面地反映着自然的前提。有机社会学建立了自然有机体,使之作为社会组织的原型,它的神话色彩并不逊于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主义。
理智并没有进入自然生活的领域,神话思维的任务是在世界上构筑真理。那是一个早已在真正的神话中被构筑出来的王国,那些神话讲述的并非是奇闻趣事,而是暗示着正义会奇迹般来临。《一千零一夜》恰恰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问世,而18世纪理智认为神话中的理智与现实中的一样,这一事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甚至在历史的早期,只有自然在神话中消失,真理才得以流行。自然的力量被虚弱无力的商品所打败,精确性战胜了艺术的魔力。
为了突破真理的限制,历史的演进成为急速摧毁自然统治的祛魅过程。法国启蒙运动是理智与神话作斗争的一个重要事例,它侵入了宗教和政治的领地。对抗一直在持续着,在历史的进程中,快速沦为魔法点缀的自然威力将逐渐被理智所渗透。
四
资本主义时代是祛魅进程的一个阶段。对应于当前经济系统的思维类型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使得统治霸权和把自然作为一个自为实体而加以利用成为可能。然而,这种经济思维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不在它开发自然的能力。如果人类仅仅是自然的剥削者,那么自然的威力将战胜人性的本真。这种思维的决定性作用在于使经济系统本身日益地独立于自然条件,并因此为理性的干预创造了空间。这种思维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是从神话故事的理性中生发出来的)说明了——尽管不是唯一的——对过去15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这些革命利用自然的威力清除了教堂(它本身纠缠于时代风云中)、君主专制和封建系统。既然神话故事只有在摧毁自然联合体的过程中才得以成为现实,那么对于理智来说,宗教纽带的清除和瓦解无疑是它最好的财富。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理性并非理性本身,而是一种昏暗不明的理性。一旦超过一定的程度,它将抛弃自身所参与其中的真理。这是一种不包含人类自身的理性。生产进程并不因人们的需要而有规律地进行,人们也并不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的基础而工作。事实上,这一系统并没有在任何一点上建基于人类。“人的基础”: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思维应该将人塑造为一种历史性产物的形式,以至于它必须让人成为无可匹敌的个体并且满足其人性的需求。人本主义的拥护者们谴责资本主义的理性强奸人性,他们希望回到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在维护人性方面比资本主义要好得多。先撇开这一过时立场的无意义性,他们根本没有抓住资本主义的核心缺陷:它不是理性化过了头,而是理性化还不够。资本主义所提倡的思维方式拒绝在基于人性的理性中登峰造极。
资本主义的思维被打上了抽象的记号。如今占优势地位的抽象思维建立了一个囊括所有表达的精神空间。反对这种抽象思维模式的观点认为,它无法抓住生活的真实存在,应该让位于对于现象的具体观察——这一观点确实辨明了抽象的局限性。然而,当它赞成以有机体和形式为目标的宗教性实体性时,这一反对意见就表现出了它的不成熟性。回归实体性将削弱抽象的力量,但并不能完全克服抽象性。紧接着是理性表达的顽固性增长。寻求意义的决心扮演着理性概念的角色——比如经济、社会、政治或者道德领域中的决心——并没有说出到底什么属于理智。这种决心没有考虑到经验层面的东西;一个人无法从缺乏实质内容的抽象性中得到益处。只有跨过抽象的阻碍之后,人们才拥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独立理性洞察力。尽管真实的个体可以要求拥有它们,但这些洞察力只在本源的意识中才是“具体实在”的,在低级的感觉中则不是如此。这种低级的感觉用词语来维持那些在自然生活中纠缠不清的观点。——当今思想的抽象性是模棱两可的。从神学教义的立场来看,自然仅仅维护它自身。就像自然被自然科学所利用那样,抽象化的进程正是理智性方面取得的一项成果,这一进程在自然物的光辉中耗损。从理智的观点来看,抽象化进程似乎是受自然调节的。它在空洞的形式主义中迷失自己,自然在形式主义的伪装下随心所欲,因为它没有为那些能够抨击自然的理性洞察力放行。流行于世的抽象思维表明祛魅的进程并没有结束。
现今的思想面临着一个问题:是应该对理智敞开大门还是继续将理智拒之门外。如果不对支撑其基础结构的经济系统进行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思维方式将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正是持续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承载着这种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系统的无限发展推动了抽象思维的无限发展(或者说导致它陷入错误的实在泥沼)。越多抽象性成型和固定下来,人性就越被弃置一旁。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中途拐向抽象,从而阻碍知识的真实内涵通过,他将再度落入自然威力的掌控之中。这一思想忽视了可以对抗自然威力的理性,它迷失了方向,无法激起自身的反抗之意,它不再反抗,而是屈从于自然的威力。这只是资本主义势力肆意扩张的后果,自然的黑暗力量继续耀武扬威,阻止人类理性的出场。
五
大众装饰物恰如抽象性一样是模糊不清的。一方面,它的合理性以一种阻止人类衰亡的方式削弱自然;另一方面,在纯粹性中展示人类最本质因素又是它唯一一以贯之的目的。确切而言是因为装饰的承担者不是作为拥有完整人格的个体,也即他是作为自然的和谐的集合物而存在,“精神”在这一集合中被强调得太多而自然则太少被谈及——对于被理智操控的人来说,它几乎是稀薄透明的。大众装饰中人们的体型开始脱离华美机体和个人组织的出走历程,当从人性中生发出来的知识消解了可见的自然形式的轮廓,当它置于真相中,它走向了匿名的王国并自我放逐。在大众装饰中,自然的实体内容被夺走,在这一情况中,自然唯一能存活的因素是那些并不对理性的渗透进行反抗的部分。在古老的中国风景画中,树木、池塘和山峦只是被用来作为零散的装饰而出现。有机的中心正在转移,剩下的零散的部分笃信着法则,这些法则并非源于自然,而是来自作为时代功能的真理知识。与此类似,只有人类复合体的剩余物进入了大众装饰。这些剩余物在美学的体育场被挑选和组合起来,这一过程所依据的原则代表着超越形式的理性,而这比那些使人类成为一个有机联合体的原则更为纯粹。
如果从理性的观点来看大众装饰,那么它所显露的自身,不过是隐身于抽象外衣下的神秘膜拜仪式。相形于具体直接的物理再现,装饰与理智的一致只是一种幻觉。实际上,它是内在本性的粗糙表现形式。资本主义的理智,越是彻底地决裂于理性,或回避理性,遁迹于抽象的虚无之中,这一原始本性就越能凸显自己的存在。尽管大众的阵型具有理性,但是这些阵型的同时出现使得自然令人费解。当然,人类作为有机存在在这些装饰中消失了,但这并没有将人的本性带上前来,相反的是,就像其他一般形式概念所做的那样,剩余的大众碎片与它的本质切断了联系。众所周知,是“踢乐女孩”的大腿而不是她们天然完整的身体在挥舞着完美的平行线,当数以千计的人在体育场形成一个单独的星形物时也是如此。但是这颗星并不发光,而“踢乐女孩”的大腿也只是她们身体的一个抽象指涉。理智无所不在地进行代言,它粉碎了有机统一体,撕裂了自然的表面(不管它将来会多么地有教养);它在这里切碎了人类唯一的形式,这样歪曲的真理就能使人焕然一新。但是理智并没有渗透大众装饰;它的阵型是沉默不语的。“比率”使装饰强大得足以唤醒大众,并且将所有体型所构成的生命清除出去。它虚弱得无以在大众中找到人性的存在,也难以在对于知识来说是透明的装饰中扮演角色。因为比率从理智中消失并在抽象中找到了避难所。在理性表现的伪装下自然的威力无限增长,它用抽象的符号来展示自身。它不再像原始人时期和宗教仪式盛行时期那样将自己改造成有力的象征形式。在类似以沉默代替爆发的理性影响下,标志性语言的力量从大众装饰中褪去。因而,赤手空拳的自然在大众装饰中宣称它自身——这一自然同样拒绝表达并且认识到它自身的意义所在。在大众装饰中出现的是缺乏明确意义的宗教理性和虚无形式。这样,它被证实为一种向神话的倒退,这一指令如此伟大以至于人们难以想象它的真实存在被超越,这一倒退反过来也背离了资本主义比率与理智隔离的程度。
大众装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证明它是低级自然的虚假的产物。尽管并不承认自己是主流经济系统的附庸,那些掌握着知识特权的人,并未察觉大众装饰正是这一系统的标志。为了继续从体育场阵型中上演的那些仍未被现实所触及的艺术事件中寻找启发,他们否认了这一现象。自愿接受这些阵型的大众胜于那些受过教育的诽谤者,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至少大致承认伪装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掌控着阵型组织的理性同样在物质方面支配着他们,允许他们沉迷于物质从而长久地维持现状。如今并不只有一个瓦尔特·施托尔青在为身体艺术唱颂歌。不难从这些歌中看到意识形态性,尽管“身体艺术”这个词确实将两个各自具有褒义的单词组合到了一起。身体本身的有限价值并不能推导出它无限的重要性。这些重要性只能被组织自然科学教育的联盟来解释,有时候前线的支持者们还蒙在鼓里。身体的训练,耗尽了能量;对装饰图案的生产和漫不经心的享用,使人们不再关注现存秩序的改造。理性本应深入大众,但当大众被无神的神话崇拜搅得热血沸腾时,理性遭到遏制。大众装饰的社会意义与罗马时期由权贵发起的角斗游戏,不无相似之处。
六
在想晋身更高阶层的各种企图下,许多人愿意再一次放弃通过大众装饰所获得的理性和现实地位。比如说,身体在韵律体操中的利用,它的目标跟个人卫生离得很远——也就是说,教师们关于身体文化的表述通常把世俗的观点附加到关于心灵的完整表述中。完全可以忽略这些训练微乎其微的美学意义,只寻求大众装饰所留下的愉悦:自然和一些过于谦逊的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当作灵魂或者精神——也就是说,通过指派一些它自身具有的精神性的意义来使身体得到升华,但是这些意义丝毫没有理智的痕迹。尽管大众装饰没有给沉默的自然带来任何超结构,韵律体操根据它自身的说法,则走得更远,而且征服了更高水平的神话,从而加强了自然的统治。这仅仅是渺茫希望中的一个成功范例,尽管很多人想从普通大众中脱颖而出,达到更高的人生层次。其中大部分人以一种真正浪漫的方式依赖于形式和内容,而这些形式和内容早已屈服于带有正义批判性的资本主义比率。他们希望重拾人与自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比他们现实中的所有联系要牢固得多。怀着这样的希望,他们在更高的领域发现了这些联系,不是通过唤起现今仍未被意识到的理智,而是通过退回到意义的神话结构中。他们的命运是不现实的。因为当理智的闪耀微光穿过世界的某些点,哪怕它必定会消亡,最崇高的实体也会想要去保护它。雄心壮志忽视了我们的历史背景并且想要重建一个国家、一个共同体的形式和一种艺术产物的模式,而这有赖于一种已经被当代思潮所责难的人——这种人已经不复存在——这种雄心没能超越大众装饰的空洞和肤浅,而是远离了它的实在。
这一进程毫无偏移地切中了大众装饰的要害。只有认识到自然的有限性并且培养人的理性,社会才会转变。同时,大众装饰才会衰退,人类的生活本身才会在它的发展中采纳装饰的品质,在神话中用来对抗真理。
责任编辑:沈洁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生于1889年,卒于1966年,德国人。早年任《法兰克福》记者、时事评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美国,任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特聘研究员,后又在多个研究所从事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有《雇员们》、《大众装饰》、《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和《电影的本性》等。本文译自Siegfried Kracauer, the Mass Ornament: Weimar Essays,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Thomas Y. Lev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杨向荣,男,1978年生,湖南长沙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傅海勤,女,1987年生,湖南长沙人。硕士,长沙明德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