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
2017-01-28李庆伟闫晓枫陈冠燃张斓王琳玺程化坤
李庆伟 闫晓枫 陈冠燃 张斓 王琳玺 程化坤
探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
李庆伟 闫晓枫 陈冠燃 张斓 王琳玺 程化坤
目的探究患有颅内肿瘤的患者实施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接受治疗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8例,研究组患者实施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开颅夹闭治疗方案。结果研究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颅内肿瘤的患者实施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方案能够预防肿瘤破裂出血,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率。
支架;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内腔局限性异常扩大导致的动脉壁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诱因[1-3]。本文探究患有颅内肿瘤的患者实施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其划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有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2.41±4.1)岁,研究组中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头痛有14例,出现头晕有10例。对照组有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3.62±2.4)岁,研究组中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有11例,出现不同程度头痛有12例,出现头晕有1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在住院接受治疗之前均进行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治疗、止血治疗以及脑血管营养治疗。同时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合理控制情绪,定期记录患者血压变化情况,使用数字减影血管照影,了解颅内血管瘤基本情况,并选择合适的微弹黄圈与支架。
1.2.1 对照组 患者选择微弹簧圈栓塞手术治疗方案,具体为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经股动脉穿刺6 F导管鞘后与Y阀进行连接,经导管在导丝的诱导下插入颈内动脉或者椎动脉,并放置2个相同的三通器,其中一个连接路径管。在对动脉瘤进行详细观察评估后将微导丝插入大脑前动脉,完成后使用高压输液袋进行冲洗,固定微导丝后放入微弹簧圈进一步固定动脉血管内的动脉瘤,重复以上步骤插入第二根微导管,将导管尖端送入动脉瘤内使用相同方法送入并固定弹簧圈,直至动脉瘤填塞完成。
1.2.2 研究组 患者实施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方案,首先将支架经微导管在微导丝的牵引下插入动脉瘤中, 并超过动脉瘤颈3 mm,当支架完整覆盖动脉瘤拔出3 F导管,通过2 F导管打开支架,并根据动脉造影技术调整一固定支架位置,完成后选择合理型号的微弹黄圈将其沿导管送入肿瘤内,进一步固定动脉血管内的动脉瘤,重复以上步骤插入第二根微导管,将导管尖端送入动脉瘤内使用相同方法送入并固定弹簧圈,直至动脉瘤填塞完成,去除第一枚为弹簧圈,术后患者定期进行抗凝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有33例,栓塞成功率为97.06%,其中完全致密栓塞有18例,占52.94%,接近致密栓塞10例,占29.21%,部分栓塞4例,占11.76%,失败1例,占2.94%,对照组塞成功率为79.41%,其中完全致密栓塞7例,占20.59%,接近致密栓塞14例,占41.16%,部分栓塞8例,占23.53%,失败2例,占5.88%,研究组栓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栓塞成功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管性肿瘤,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传统的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孤立或包裹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两种。当前动脉瘤栓塞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脉内腔局限性异常扩大导致的动脉壁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诱因[4-8]。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在1%~33%,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率高达19.23%。故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一种较为棘手的疾病,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成为当前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微弹簧圈栓塞技术应用时间过短,导致这种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同时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患有仍然有动脉血管闭塞导致供血不足的现象出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故对患有颅内肿瘤的患者实施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方案能够预防肿瘤破裂出血,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率[9]。
[1] 张敏丽,庞玉玲,王画鸽.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 西南国防医药,2008,18(5):726.
[2] 彭先芬,付成华. 颅内动脉瘤介入护理干预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2,41(6):319-321.
[3] 陈莹,柳红勤.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508-509.
[4] 张扬,余舰,晁迎九,等.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8):473-475.
[5] 王成谋,叶飞,郑永强,等.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5):933-936.
[6] 冯大勤,黄玮,邝泓,等.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2):80-81.
[7] 赵雪. 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比较[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194-195.
[8] 王刚,冯文峰,张国忠,等.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35(1):121-124,132.
[9] 王充.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0):70-71.
读者 作者 编者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
这里的专著包括多著者或个人著者的论文汇编、会议文集等。著录格式为: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ent Combined With Micro Coil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LI Qingwei YAN Xiaofeng CHEN Guanran ZHANG Lan WANG Linxi CHENG Huaku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6,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ect of stent combined with micro coil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mors.Methods68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tent combined with micro coil technique.ResultsThe success rate of aneurysm emboliz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7.06%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9.41%,P<0.05, the di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cant.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stent in combination with microcoil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could prevent tumor rupture and bleeding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mor patients,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ec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fects, and has certain clinical reference value.
stent; micro coils;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tracranial aneurysm
R739.41
A
1674-9308(2017)04-0149-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4.081
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 哈尔滨150036
程化坤,E-mail:hljsyysjw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