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市院前急救人员培训体系的现状与完善
2017-01-28刘晖张进军
刘晖 张进军
论北京市院前急救人员培训体系的现状与完善
刘晖 张进军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活动增多和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对院前急救服务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另外,随着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强化,急救服务水平同时反映了政府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因此,急救机构的服务质量成为政府和社会都很关注的重点。为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必须不断提高急救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这需要通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来实现。通过提出北京市院前急救人员培训改进的对策,期望能够促进急救人员业务水平提升、促进急救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分析目前北京市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现状,总结国内外急救人员培训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院前急救培训存在培训方式单一,欠缺灵活性,考核机制不完善,效果难以衡量,长期性效果难以保障,培训内容欠缺,个性化和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应利用新技术改进培训方式,建立更加健全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开展定期考核,并结合急救人员的需求,加强新课程开发。
院前急救;急救服务;人员培训
院前急救服务水平与急救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相关,北京市院前急救机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保证院前急救服务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必须建立高效的培训机制,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本文以院前急救人员培训为研究对象,描述了急救人员培训范围、内容、方式、管理体系和存在的优缺点,并介绍了国内外急救人员培训的相关经验,针对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急救人员培训的改进建议。
1 北京市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现状
1.1 培训方式与内容
急救人员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专项任务培训3种形式。岗前培训针对新上岗的急救人员,目的是让新上岗人员尽快了解急救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培养急救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使之较熟练掌握专业救护临床技能,院外心肺复苏(CPR)术、院前常见病及危重病的诊疗技术、院前创伤四大技术及常用药物;认识不同机构在急救服务体系中的职责分工,正确地处理好各项工作。掌握院前急救所需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认识不同医疗机构在服务体系中的职责和分工的区别与联系,正确地处理好各项工作,能独立完成院前出车的急救任务。培训时间通常为一个月,由培训部门和其工作所在部门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培训考核,并在业务骨干的带教指导下开展现场工作,在实践中对培训内容加以应用和练习,直到通过考核能独立完成工作。
在岗培训的范围包括全体急救人员,目的在于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救护技能和应急救援能力,并使急救人员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应用。在岗培训针对具有一定工作年资和较高理论、技能水平的急救人员,开展了业务骨干培训项目,加强了骨干人员高级救护技能的培养。针对急救人员团体,开展了案例分析和流程演练,培养急救人员在突发事件救援中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整体提高急救队伍的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医疗急救技术:院外心肺复苏(CPR)术、院前常见疾病与危重病诊疗技术和常用药物,院前创伤救护技术及常用药物;急救组织与管理:医疗急救法规政策,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构架,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流程与要点,传染病救治与防控,调度工作流程与准则,针对驾驶员的交通安全与救护车驾驶注意事项等;相关扩展知识与应用:急救学科新知识与技术,航空医疗急救,地震、火灾、生化和放射性场所等灾害救援的自我防护等。
专项任务培训的范围为执行某些特定任务的急救人员,针对某一特定任务实施,如为完成大型文体活动和赛事、政府重要工作的医疗保障,以及埃博拉等传染病防控转运工作等开展的专门的工作培训。急救人员培训以现场集中授课的方式为主,授课包括理论讲解和视频教学、教师操作示范、学员操作演练和现场考核等环节,利用场景道具模拟现场,利用急救模拟人作为操作对象,在培训中进行流程演练和现场情景模拟,在培养急救人员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 培训管理
为激励急救人员参加培训、并保障培训效果,建立了人员培训管理机制。
(1)急救中心设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人员培训管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规划、制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管理的规章制度;选择和审定培训教材和培训教师;组织开展具体培训业务;负责学员培训考核的统计和管理工作。
(2)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管理部门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化培训课程,将其主要培训内容固定化、模块化,规定授课时限,以使人员培训能达到较为稳定和统一的水平。培训计划在完成标准化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扩展项目,急救人员必须完成固定的培训课程。
(3)建立水平较为统一的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参照专科医师培训细则,培训机构经过北京市住院医师专科专业委员会专家评审通过认可为院前急救培训基地,培训医师经过严格规范的临床实践训练,并需要通过由急救中心组织的统一急救导师考核,并要求急救导师也不定期参与针对导师的培训课程,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统一。
(4)建立急救人员培训考核体系。培训积分年度统计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本着有利于行业发展和人员职业发展的原则,建立急救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情况,包括培训考勤、内容、课时、考核结果等记录下来,一方面便于医疗急救机构管理人员查看、评估和监督,另一方面也使急救人员方便查询、能了解自身培训情况,对在岗培训工作起到良性促进作用。培训积分与年度(季度)绩效考核、职称职务晋升挂钩:结合个人培训档案,对急救人员培训出勤考核、培训技能考核情况,定期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与个人绩效考核、职务调整和职称聘用等相挂钩,使急救人员能真正重视培训,并利用培训促进工作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促进人员培训和实际工作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2 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的不足之处
(1)培训方式单一,欠缺灵活性,影响培训效果。目前培训以固定时间段内的现场集中培训为主,急救人员自主安排培训的空间小,急救人员为轮班制工作,同时还要承担一些应急保障工作或由于种种原因拖班,工作安排与培训学习常有时间冲突,而有些长时间加班或刚下夜班的急救人员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疲劳等原因培训质量也受到影响,部分人参加培训以应付考核和拿到学分为主要目的,对培训敷衍了事,使培训的效果没有充分发挥。
(2)培训考核机制不完善,培训效果难以衡量,长期性效果难以保障:培训效果主要从急救人员的出勤情况、培训时长和现场考核成绩来进行考核,只能体现当时的培训结果,培训过后缺少复训途径和复核机制,急救人员容易遗忘在日常工作中不常用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结束后是否还能继续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长期成效如何难以衡量,也无法保障,培训有时流于形式。
(3)培训内容比较欠缺,个性化和针对性不足:急救培训以提高和巩固专业技术能力为主,急救人员长期在紧急和突发状况较多的环境中工作,需要处理与患者、家属、医院、执法人员等多方关系,面临的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态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但在培训中对于急救人员心理疏导、减压和提高压力性事件应对能力的培训较少;另外,急救培训主要是面向全体人员的集体课程,内容与课时模块化、固定化,对于部分人员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缺少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3 国内外急救人员培训经验
在培训方法和技术方面,主要包括:(1)微课教学:主通过微型教学视频等方式,利用信息技术重现教学、实践情景。在社区服务的院前急救教学中,通常通过2~5 min的视频展示教学内容,从而开展院前急救的教学培训[1]。(2)品管圈模式: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所培训技能的重难点,圈员轮流操作,并对其他成员进行监考记录、互评并共同讨论改进方法,圈长根据讨论结果作出归纳总结,设定预期目标,根据成员查找的问题,设置急救场景、进行急救演习,品管圈成员全体参与,相互配合,互相纠正错误并共同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急救能力和协作能力[2]。(3)情景模拟教学: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临床真实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有助于教学相长[3]。应用于急救培训,可提高参与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配合能力,激发创新能力[4]。(4)智能模拟人:Sim Man智能模拟人系统具有解剖标志明显、仿真度高等特点,可通过相关软件控制模拟人模拟发声、气胸、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等各种可能情况,各种治疗及处理措施在模拟人上直接操作。全程实时同步录制培训教学过程,可回放,用于改进[5]。(5)基于E-learning平台培训:E-learing是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平台,是为分布式用户提供教学服务的全新远程教学互动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弥补医护人员培训时间不足的问题。为学习者提供了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和分享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培训管理水平[6]。
在培训管理方面,深圳市开展了全市急诊急救从业人员的模拟操作训练和全员准入考核,考核准入资格证有效期为两年,要求两年内全部模块考核通过一次、2年后再进行全员复训,并将考核与医护人员的个人上岗和职称聘任挂钩[7]。南昌急救中心每次培训后进行考核,不及格者允许补考一次,本中心医师补考不合格者,由医教培训科提交中心给予行政处罚[8]。我国尚未建立急救人员培训考核和资质更新的相关规范和制度,国外以美国为例,国家医疗救护员注册中心建立了每2年一次的重新认证机制,大多数州要求每2年重新认证,医疗救护员在资格有效期间必须完成要求的继续教育课程或通过相应的考核,才能通过重新认证[9]。
在处理心理压力的有关培训方面,以美国急救人员的培训为例,院前急救行业针对急救人员普遍使用两种心理支持方式,一类是通过例如危机事件压力管理小组(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一类的项目组建同行间的支持网络,另一类是员工援助计划中的专业心理辅导[10]。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一些研究者提出给参与急救响应的人员开展心理弹性训练。心理弹性是使个体从生活中的消极事件中恢复、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处理压力的能力。心理弹性训练教授学员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并将这些技巧运用于工作中、生活中和其他各种环境中。弹性技巧训练不仅仅适用于应对创伤性事件,也能应用于应对日常压力。通过心理弹性技能训练,能增强个体对压力性事件和压力性环境负面影响的抵抗力,并提高总体幸福感[11]。2013年科罗拉多地区通过针对一起枪击事件中的25名第一响应者(包括警察、消防员、急救人员等)开展心理弹性培训项目,项目的目的是将心理弹性技能应用于实践,使之有效处理心理压力,通过有意识地应用心理弹性技巧和建立有利于心理弹性发展的社会支持框架,来促进个体自身发展和工作上的提高。项目研究显示训练提高了学员的心理弹性,并使学员能感受到该训练项目在处理压力性事件上是有用的[12]。
4 院前急救人员培训改进对策
(1)利用新技术改进培训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增加计算机网络课程和手机培训课程APP的开发与应用,作为将培训内容以视频、文本、图片等各种形式发布到网络和手机APP上,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可方便急救人员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和对薄弱点加以复习。远程教育可作为现场培训的补充。现场培训有利于导师掌握学员的实际水平,及时发现学员的不足并纠正错误,教学互动效果良好,具有远程教育不能替代的效果,因此培训仍应以现场培训为主,将远程教育作为提供更便利的培训途径、更灵活的培训时间的一种补充方式。
(2)建立更加健全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开展定期考核。借鉴其他城市和国外的培训考核经验,建立考核模块和考核标准,每2年一次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上岗、职称聘任或绩效分配挂钩。但由于急救机构隶属关系和急救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有独立机构也有挂靠机构,急救人员有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落实,需要各急救机构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认可实施,或由卫生行政部门以文件规范或单位考核指标的形式来强制要求。
(3)结合急救人员的需求,加强新课程开发,丰富课程内容。培训管理部门在与其他地区、国家交流,与心理学领域等多学科领域专家交流的基础上,制定急救人员心理疏导和减压管理的培训计划和课程内容。结合急救人员的工作性质,培训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多部门、多领域专家、工作人员的沟通合作,多增加有关沟通技巧、救护风险规避、救护人员安全防护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急救人员在多种环境下自身安全防护、沟通协调、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借助远程教育课程和APP等技术手段,可开辟急救人员自主研发和推荐共享课程的模块,使急救人员能参与培训课程的开发和拓展之中,能丰富课程内容、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并且扩大急救人员之间的交流面。
[1] 韩倩倩,李荣. 微课教学在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1-2.
[2] 董蕾,李荣. 品管圈在社区医护人员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9):75-76.
[3] 刘敏,任冬,魏娜,等.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与重症监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4):224.
[4] 裴瑛,苏天照. 情景模拟法在矿山医院低年资临床医师院前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58-259.
[5] 郭利涛,刘昱,赵渭桥,等. SimMan智能模拟人在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培训医师临床综合急救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 校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9):2835-2837.
[6] 陈军华,胡友珍,熊慧,等. 基于E-learning平台在门诊急救管理培训中的应用与实践[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9):62-64.
[7] 赵伟. 深圳市急诊急救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与准入考核经验介绍[C]//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成都: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2013:2.
[8] 杜斌,肖国松. 浅谈南昌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师培训[C]//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江西省第三届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南昌: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3-4.
[9] 刘红梅,钟婷. 医疗救护员在北京市院外急救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5):462-465.
[10] National EM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ntal Health and Stress i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DB/OL].:http://media.cygnus.com/ files/base/EMSR/document/2016/02/Mental_Health_and_Stress.pdf, Feb 2016.
[11] Deppa,K.F. Resilience Training for Firefighters: A Proposed Approach[DB/OL]. http://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83&context=mapp_capstone,Aug 1,2015.
[12] Gunderson J,Grill M,Callahan P,et al. Evidence-based program improves&sustains first-responder behavioral health[J/OL].: h t t p://www.jems.com//articles/print/volume-39/issue-3/features/anevidence-based-program-for-improving-and-sustaining-firstresponder-behavioral-health.html,Mar 3,2014.
读者 作者 编者
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指论文所介绍的方法、论点,是用科学方法来证实,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就要求:
(1)进行科研设计时有周密的考虑,排除可能干扰结果的不利因素;
(2)设立必要的对照组,甚至双盲对照研究;
(3)对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处理;
(4)无论是理论研究或实验研究,对结果的分析要从本课题资料出发,得出恰当的结论,切忌离题空谈设想和抽象推理。
二、先进性(创造性) 是指论文是否达到一定的科学水平,一篇论文尽管具备了科学性,但不一定是先进的,因为这个工作可能在数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已被别人证实过了。医学论文的先进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
(1)是理论水平,如原理探讨,疗效机制等是否有新的突破;
(2)是实践水平,如诊断水平或治疗效果是否高于一般水平及技术操作是否特别先进;但不论是实践水平或是理论水平的衡量,均应与同类成果现时的水平相比较,如与国外的、国内的、本地的同类课题水平比较才能给予评价。
三、实用性(应用性) 一是与临床联系的课题,二是可重复性。
The Present Statusand Development of Prehospital Training System in Beijing
LIU Hui ZHANG Jinjun Science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Beijing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Beijing 100031, China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social activit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prehospital medical servic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society.In addition, as the 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system and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beingenhanced, the prehospital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reflectsthe government's ability in coping emergency incidents. Therefore, prehospital service quality isan importance concern for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In order to save lives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s much as possible, itis neccessary to constantly improve comprehensiveskills andablity of the prehospital personnel through systematic training.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proposals on perhospit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Beijing, in order to serve thepromotion of both perhospitalstaff and the institutions. The prehospital personnel training situation wasanalyzed, and improvement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by borrowing experien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rehospital staf are being trained in single and infexible way. Due to the uncomplete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training efect is difcult to assessed and sustained in long term. The training content is insufcent and is poor in satisfying the staf’s needs. New technology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raining methods. Regular assessment should be promoted through better mechanism. New training course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satisfy the need of prehospital personnel.
prehospital medical servic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personnel training
R459.7
A
1674-9308(2017)04-0006-04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4.004
北京急救中心科教办,北京 100031
张进军,E-mail:zhang9256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