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曲《葬花吟》的演唱分析及艺术表现

2017-01-28李智永

北方音乐 2017年14期
关键词:葬花曹雪芹林黛玉

李智永

(安阳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歌曲《葬花吟》的演唱分析及艺术表现

李智永

(安阳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葬花吟》是王立平先生创作的一首作品,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本文将深入分析主人公林黛玉的个性特点以及内心世界,希望能够帮助演唱者在演唱时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人物得形象。

葬花吟;演唱分析;艺术特点

一、《葬花吟》创作背景

《葬花吟》最开始的时候是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诗。王立平老先生在创造《红楼梦》的所有音乐时,过程是十分漫长的,这期间他用尽全力去体味剧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去慢慢品味,所以他在为《红楼梦》写的大部分歌曲中,主要注重描写每个人物的命运,其中《葬花吟》主要唱出林黛玉的长情。那么如何才让音乐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便成为了王立平老先生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歌曲《葬花吟》是他写得最苦的一首,他为了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人公林黛玉的自诉自哀的情感,在创作《葬花吟》耗费了特别多的时间与精力,力求可以把林黛玉的感情全部抒发出来。直到他突然想到那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根本不是一个女孩在葬花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遭到了不公平对待的无助的女孩在发泄自己的不满,在质问老天。那一刻他终于了解了林黛玉的痛苦与悲哀,这时他的灵感来了,此时旋律也就油然而生。写着写着,他甚至泪流满面。他在歌曲《葬花吟》的最后中加入了一些闷鼓声,就像是敲在了读者的心上的声音,这个时候的他才终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不仅是为了自己终于琢磨出问题的答案,更为文中林黛玉这个人物长出了一口气,这时他感觉自己好像并没有在写音乐,而是在《红楼梦》里的每字每句中细细地品味出来的。

二、歌曲《葬花吟》的演唱分析

(一)作品分析

《葬花吟》是一首主要表现主人公林黛玉的独特个性的长诗。长诗很长,所以曲子选用了其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二十句,曲子的每一段都是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一共有三段。《葬花吟》这首曲子运用的是变奏手法发展而成的多部结构的乐曲,为并列结构的A+B+C,而后三个部分为再现三部结构C+A+C。曲子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中得到了一些灵感,他将各个演奏的形式都运用得十分流畅。而民乐齐奏就是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一句的曲调作引子的。演唱部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这几句则运用女生齐唱的独特方式,把观众带入一种婉转凄凉、唔声哀怨的情境之中,伴奏部分则是采用二胡齐奏并加上民乐队配合的形式,把气氛烘托到到悲凉的高潮,更能打动到听众的内心。所以说演唱的形式是特别重要的,一首曲子就算是旋律一样,但是如果你以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达,给人的感受也会是截然不同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句把全曲带入到了高潮,它以几声闷鼓的出现,体现葬花女子林黛玉悲哀、愤慨的质问上天,却又得不到回答。之后随着鼓声不断的加强,整首曲子终于达了最高潮的部分。这一部分从配器上来说,运用的是以琵琶和二胡为主要的乐器,前面一个表现悲凉,后一个则表现哀怨,正深刻的体现了一个身世可怜、却又无处寻问结果的林黛玉的苦痛形象。运用女声合唱的方式来作为引子,第一段的表现形式是女声独唱,主要是来表现主人公内心哀怨的情感。第二段的表现形式为男声女声合唱,第三段则变为以独唱引入,与合唱并行,歌曲慢慢的由这样的交替进行而被推入到最高潮的部分。第三段的独唱主要把握林黛玉的病态的娇美,这部分要与与第一段的哀怨之情做出对比,高潮之后形成尾声,在反复唱出“花落人亡”主题之后,由女声的独唱来作为整首曲子的结束。

(二)演唱时应注意的方面

歌曲是以女生的合唱作为开头部分,有了这样一个铺垫,再由女生的独唱进入,这个时候就更像是一个娇柔的女孩悲悲啼啼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是黛玉内心的声音,她想要用花来拟做自己,花再美总是要凋零,佳人再恩爱终究也不会长久,花败落就没有人知道花开时候的美丽,借此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伤感,所以要用叙述的语气,保持状态,抓住声音的重力点用巧劲带过去,而不能使用蛮劲,这样能使音乐听起来连贯柔和。唱到“阶前愁煞葬花人”这一句时,表现的是黛玉的苦闷以及积压的煎熬的感觉,所以在情绪上要有推进的感觉,“阶前”就像电影的长镜头一直推进,推进的视角要送到“葬花人”的身上,“愁”与“煞”都是黛玉的心理表现,所以要唱的如泣如诉,咬字时在牙齿间稍微挡气但是不可断气息,推进力度落到“人”上,“人”字可以加润腔来修饰,情感更加真实,表现黛玉度日难熬的感觉。每首歌曲都会有高潮部分,那么一般情况下,高潮时演唱者应该以强来处理,但是《葬花吟》这首歌曲主要是病弱少女林黛玉的心声,所以如果想要把林黛玉的这种病弱的特性表达出来,就不能在高潮部分用很强的力度,只能在高潮部分找到强与柔的平衡点,要表现内心的恨就要加强气息的密度来增强音色的质感,不仅靠简单的加强腰部的力量,不然便会把林黛玉刻画成一个特别强悍的女性。所以在这时,特别应该要注意的是咬字,此时黛玉的情感是愤怒大于悲伤,不是问“天”,而是想要问一问这些邪恶的封建势力到底为什么非要把人逼到尽头,不得不以极端的方式来了却人生。而“天尽头”这几个字在唱的同时要咬住“天”的字头甩出去,即咬住“t”的位置,唱“尽头”时只需要增加气息流动的速度送出去就好,而不是使蛮力,死死咬住每一个字。这样既照顾到黛玉的娇病的形象,也能发现黛玉强大的内心,从而把林黛玉悲伤、愤恨的情绪推向全曲高潮。

三、歌曲《葬花吟》的艺术表现

(一)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传统审美

曹雪芹呕心沥血的为这大观园里所有的人都写出了内心的独白,把他们的内心都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葬花吟》便是其中一首,它把主人公林黛玉的情绪表达到高潮,但是我们不能只把这首歌看作林黛玉感叹身世凄凉、命运多舛的吟诵,因为如果你只单纯的看待字面透露的意思,那么怎么可以难充分地体会曲子中丰富的艺术内蕴呢?怎么样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其魅人的审美特征以及它所表达出来的高度的审美价值呢?

艺术家具备良好的修养及审美创造能力,文化素养,以及生活积累。曹雪芹就是这样,正是他一生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以及他在少年时期经历过家境的动荡使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增加了一些色彩,能够更透彻的认识到这个残忍的世界,加上他从小所处的生活环境,使他深切地体会到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他把他所体验过的悲剧人生转化为了一种情感、一种精神,并且在这个高度上不断的创新,把这些体验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艺术家的亲身经历所留下的创作素材对艺术创作是极其珍贵的,他不仅有着创作的原材料,更是把艺术家一些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储蓄在心头,从而迸发更多的能量,所以《葬花吟》这个艺术作品之所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是因为曹雪芹在对自己生活素材上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提炼、想象、虚构,并在其中渗透着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从而表现出曹雪芹的意愿、情感和审美理想。《葬花吟》这首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便深刻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审美。

(二)歌曲所表现的伤感美

感伤,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审美意识的物化,用创作主体的一些审美价值来渗透到各个方面。《葬花吟》正是如此,它是《红楼梦》的主题歌,从始至终无所不表达着一种忧愁、感伤的情感与旋律。从开始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几句便把一个有着很大变故的悲剧故事呈现给大家,使人们不得不关注作为审美主体的曹雪芹面对花落而仰天长叹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就算花儿在开放时是那么美丽,而一旦“红消香断”,这个社会便再也没有颜色,变得了无生趣。花落的悲哀结局令人唏嘘感叹,曹雪芹则是以花喻人,好花终会凋零,大观园里的人物也会如同这些花一样,最后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葬花吟》是以十分平实的语气本色地道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只有平实,才能见真实,也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扣人心弦。所以《葬花吟》感伤美才充满了浓厚的精神力量。

(三)歌曲所表现的崇高美

《葬花吟》的崇高美则表现在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他向着美好的事物不断地去追求,他讨厌邪恶的封建势力,所以他摇旗呐喊,不愿与这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他爱憎分明,正因为如此,《葬花吟》才有如此高的评价,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传唱。

四、结语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纤细、美丽、柔弱的女子,她遭遇了不幸的家事却不愿意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她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她拥有孤傲的个性特点,不攀比更不愿意谄媚高官权势,这样的她拥有了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而《葬花吟》这首歌曲,最能体现出林黛玉的独特的性格与世界观,是表现林黛玉各个方面的经典力作。

《葬花吟》这首歌曲,无论是从写词方面还是从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地方,无不跟随着林黛玉的心情与遭遇所创作,歌曲带着深沉的情感区演绎人物,让听到此曲的人也不禁陶醉其中,产生共鸣。

J61

A

李智永,安阳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实践。

猜你喜欢

葬花曹雪芹林黛玉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红楼戏的滥觞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