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看宗教存在的认识根源

2017-01-28

南都学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根源神灵幻想

郭 正 航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看宗教存在的认识根源

郭 正 航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复杂的认识论根源,宗教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产物,并没有离开人类认识的大道,而是植根于人类认识之树。在认识领域分析宗教的根源,有限与无限是一对不可回避的重要范畴。宗教无限观念产生的认识根源体现为:有限是一种依赖、一种恐惧、一种感恩、一种需求、一种孤独。人类的幻想和想象把人的本质异化为神的本质,按现实人的模样,塑造了神灵的形象,把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赋予神,并最终产生了彼岸世界。宗教的产生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的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自主性的提升,对神的依赖就会减少,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就不会从宗教中追求永恒。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对无限的追求就不会有任何宗教的信仰。如何辩证地把握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是我们理解宗教存在与发展的认识论根源的重要课题。

宗教;有限;无限;宗教观念;认识根源

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1]14。缪勒认为宗教是对“无限”的领悟。那么缪勒所说的“无限”是什么呢?他所说的无限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概念,不是“有限”的否定面。无限则是超越有限,是我们的感官上和理性上不能确定的东西。无限并不是虚无的,而是以感觉为基础、存在于有限之中,为人类的感觉提供了“最原始的形式”。无限在人类感觉知识最初表露时就有了,是对感官有限性的超越。也就是说,人们对无限的认知不是一种知觉或简单的推理,而是通过感官器官所给予的,是无法通过理性手段获得的一种领悟。

缪勒认为无限的观念总是和有限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总是在“有限”之上、之后、之下和之中感知到无限的[1]142。“没有无限,有限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没有有限,无限也不会存在。当理性处理感官提供的有限材料时,信仰则处理有限背后的无限。”[1]155正是处在有限的“之中”和“之后”的无限构成了宗教起源的源头。缪勒认为,“宗教起源于从有限自然现象中生发出的无限观念。原始人类正是通过对无限观念的理解、把握和命名,形成神灵观念,导致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2]。

从麦克斯·缪勒的论述不难看出,有限与无限是认识论中的一对矛盾,没有有限就没有无限,无限植根于有限。正是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才会产生对无限的追求。既然宗教是对“无限”的领悟,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对“无限”观念的理解、把握和命名中,形成的神灵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宗教产生的根源中寻找“无限”观念,通过分析无限认识宗教的根源。

一、宗教无限观念产生的认识根源

第一,有限是一种依赖。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人在对他物的依赖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物,体力、智力、能力乃至生命都是暂时的、有限的。与对自己的有限感相对的,是对自己的异己力量即神(上帝、佛、真主等各种信仰对象)的无限感,认为它们的体力、智力、能力乃至寿命是无限的,甚至把它们看成是全知、全能、全在的东西。在这种自我有限和神灵无限的心理状态下,人产生依赖神灵的念头并不奇怪。实际上,宗教神学所宣扬的死后复活、修行来世和长生不老等,都是以个体的有限为心理基础的,同时也都包含有对无限智能的强烈追求。克服自身的有限而达到无限是人们的一种愿望。

第二,有限是一种恐惧。在天灾人祸的严重威胁下,人们容易产生恐惧感,认为使自己遭受灾祸的不是自然和社会本身,而是一种凌驾于自然和社会之上的神秘力量。对此,人们对自然是无限恐惧的。18世纪法国无神论者霍尔巴赫有句名言,叫做“恐惧第一个创造神”。人类的恐惧是众多的,其中最大的恐惧是对死的恐惧。怕死最容易引出鬼神观念来。德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更明确地说:“如果人永远活着,如果世上根本没有死这么回事,那么,也就不会有宗教了。”[3]534

第三,有限是一种感恩。感恩感是人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异己力量的感激心理,是与恐惧感相反的心理体验,是摆脱了某种危险和恐惧之后的欢乐和感激心情。感恩和恐惧是紧密联系着的,其对象都是“创造并支配万物的神灵”。费尔巴哈在谈到人对太阳神的态度时曾说过:“如果太阳老是呆在天上不动,它就不会在人心中燃起宗教热情的火焰。只有当太阳从人眼中消失,把黑暗的恐怖加到人的头上,然后又再度在天上出现,人这才向它跪下,对它的出乎意料的归来感到喜悦,为这喜悦所征服。”[3]459-450

第四,有限是一种需求。需求感也可以叫做幸福欲,它是人们追求美好境遇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很强烈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和欲望的实现并不是一回事,要实现它是需要忍受痛苦,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霍尔巴赫引用古罗马西塞罗的话说:“如果上帝不满足人的欲望,它就不能成为人的上帝……任何宗教都是在人们有权希望从上帝那里得到的那些福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据说,似乎上帝告诉人们:要爱我、崇拜我、服从我,这样我就会使你们幸福。反过来,人们则告诉上帝:让我们幸福吧,那时我们就会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就会爱你,崇拜你。”[4]59

这充分说明,人们在现实中的缺乏,需要在幻想中得到补足。只有贫穷的人才有一位富有的上帝,只有软弱的人才会有一位强大的上帝,只有痛苦的人才会有一个能给人幸福的上帝。上帝起源于缺乏感,人缺乏什么,上帝就是什么。

费尔巴哈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上帝的“双边协定”理论,认为人在求,上帝则满足人的所求,否则人就不会信仰上帝。

中国人信神是很功利的,我们敬重的很多神都是为人间服务的。门神管给人们看门,灶王爷管你的炉火安全,送子娘娘专给你解决生育问题。灶王爷上天的时候要给他吃糖果,这其实就是对神行贿。每年腊月二十三他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由于你的糖已经把他的嘴粘住了,那么你的劣迹,一些不良的行为就不会说了[5]244。

俞吾金教授也谈到这方面的情况: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人就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这从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谚语“无事不登三宝殿”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事情要去恳求佛的帮助,到佛殿里去拜佛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启示我们,信徒们“拜佛”是假,“用佛”是真。他们的信仰仍然是以实用主义,至少是实用理性为基础的[6]52。

第五,有限是一种孤独。孤独感与宗教没有必然的联系,即孤独的人未必一定信仰宗教。但孤独感的确是一些人皈依宗教的认识根源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孤独问题就成了宗教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宗教徒虽然追求死后的无限与永恒,但毕竟也得在现实的世界中生存。这种生存的方式也许是最为寂寞和孤独的。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采用自我否定的方式来进行修炼,如出家、各种禁欲等。从表面看来,这种自我否定的方式造成人的孤独感,但实际上,却恰恰是追求永恒的一种手段。

二、幻想与想象在宗教无限观念生成中的作用

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中,幻想和想象是极为可贵的品质。诗人和艺术家需要幻想和想象,思想家和科学家也离不开它们。离开幻想和想象,不但不会有动人的诗篇和其他艺术品,而且也不会有远大理想和重大发明。幻想和想象具有二重性。科学和艺术需要它,宗教信仰也需要它。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它要讲“无限”“天国”“乐园”,更离不开幻想和想象。然而,宗教幻想和想象同一般幻想和想象是有原则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它将人间生活化成了超人间的形式,将人间的内容和超人间的形式结合起来了。在宗教的产生过程中,幻想和想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幻想和想象把人的本质异化为神的本质。宗教异化的起点是人跟自己分裂。这种分裂产生于人的意志与能力、愿望与获得、目的与结果、想象与现实的矛盾。在意志、愿望、目的和想象中,人是不受限制的,但在能力、获得、结果和现实中,人却是受诸多条件限制的。这种矛盾单靠人的现实力量是不能解决的,但在幻想和想象中却能够得到解决。在幻想和想象中,人可以随意描绘世界,神化世界,使神成为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其次,幻想和想象用现实世界的模板、材料,按现实人的模样,塑造了神灵的形象。神灵虽然得力于幻想和想象,但它决不是凭空幻想和想象出来的。譬如太阳神,是经过人们幻想和想象而产生的人格神,并不是太阳本身。但是,如果没有太阳本身,人是决不会幻想和想象出太阳神来的。

再次,幻想和想象把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赋予神,使神不仅具有人的性格,而且还通人情,懂世故。像人一样,神既能辨善恶,明功过,又能根据善恶、功过定赏罚。

最后,幻想和想象产生了彼岸世界。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是一切宗教都具有的基本概念。此岸世界是彼岸世界的模板。此岸世界缺什么,彼岸世界就不足什么,此岸世界有什么,彼岸世界也会有什么。天堂地狱就是两个世界的形象表述。

三、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不能得出宗教永恒的结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宗教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是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必然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消亡。用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论证宗教的永恒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从人的认识发展史、思维发展史来看,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是在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宗教的产生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的结果。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化,没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就不会产生最高的、统一的神这样的宗教观念。同样道理,无限与有限的区分也是人们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的结果。人类不是一开始就能够认识到有限与无限的区别,也根本不可能产生有限向无限转化的思想,更不会将神灵想象为无限的、永恒的、超越一切的形象。从历史的起源来看,宗教是有起源的,不是没有起源的。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对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的把握是不断发展的过程。针对有人提出“我们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的观点,恩格斯指出:“我们从有限中找出和确定无限,从暂时中找出和确定永久。”[7]498在恩格斯看来,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是由无限多的有限性组成的。思维的无限性是由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这是一个矛盾。“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矛盾。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可是情况就是这样。物质世界的有限性所引起的矛盾,并不比它的无限性所引起的矛盾少,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任何消除这些矛盾的尝试都会引起新的更糟糕的矛盾。”[8]55有限性是思维的非至上性,无限性是思维的至上性。“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有限的。”[8]92只要人们能够辩证地把握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就不会将神灵与有限的追求机械地等同起来。

第二,从人们对无限追求的满足来看,宗教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人的需求是不会停止的,任何时候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乏感,但满足缺乏的条件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改善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原来依靠神灵帮助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自主性的提升,对神的依赖就会减少。

第三,从人的必死性不能得出宗教永恒的结论。有生就有死,这是生物界的规律,一旦人们认识到这个规律,就会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就不会相信彼岸世界的无限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了解生命的否定从本质上说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如此。但是,无论什么人一旦懂得了这一点,在他面前一切关于灵魂不死的说法便破除了。……生就意味着死。”[7]546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世界上,绝不是无所事事,等待着死亡的未来,也不都是把希望寄托在彼岸世界。人们有希望、有追求,有苦闷,也有欢乐。事业、爱情、友谊等都会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儒家早就提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命题。历史上真的有很多仁人志士,为理想而奋斗终生。实践证明,人的生死观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确立了正确的“三观”,就能正确地对待生死,也就不会从宗教中追求永恒了。

[1]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和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65-367.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9.

[5]王蒙.王蒙谈话录[M]. 北京:三联书店,2011:244.

[6]俞吾金.俞吾金讲演集[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1:52.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天景]

2016-11-24

郭正航(1988— ),男,河南省辉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宗教学研究。

B91

A

1002-6320(2017)02-0108-03

猜你喜欢

根源神灵幻想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锁不住的幻想
神灵迷宫
神灵冰龙呈现物魔双免神迹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