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学科发展的促进与提升
——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
2017-01-28程晓英
程晓英 张 国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学科发展的促进与提升
——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
程晓英 张 国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双一流”建设为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分析了学校建设“双一流”学科的发展路径,包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国计民生;构建一流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升学校整体水平。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双一流”建设;高等学校;学科建设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支撑。天津工业大学是我国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并具现代纺织特色的高等学校之一,是我国纺织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引领者。此次国家“双一流”首批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这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高校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自始至终都要为知识创新服务,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双一流”要求高校学科建设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1]。天津工业大学被业内誉为中国纺织人才的摇篮。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毕业生广泛分布于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并成为技术创新人才和管理骨干。在中空纤维膜领域和非织造领域主要企业中,80%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高校学科建设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将纺织科技与品牌文化相融合,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工大品格,是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努力的目标。
第一,加强纺织类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现代纺织技术。学校利用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馆,把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教学中,有效推动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建设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联合研究中心,加强时尚数据库、纺织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纺织技术的传承创新。
第二,实践“请进来、走出去”双轨思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校重视加强与世界知名纺织院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建成“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人才国际教育中心”,引进境外高校的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双向联合培养高学历层次学生,鼓励教师申报境内外重大科研项目并进行学术交流及联合研究,同时给予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此外,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等80多所国际著名高校和研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丰硕的交流合作成果。近年来,从国外引进教授、博士后等近百人,接收外国留学生超过800人次/年,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构建学科建设新模式。目前,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已从单一学科扩展到与机电、化工、信息、控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新工科”的特征,相关技术迅猛发展,已从服用领域拓展到航空航天、军事、建筑、交通工具制造等高技术领域。时代在向前发展,高校学科建设也应该构建新理念,创造新思维。“互联网+”时代,更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高校学科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高等教育体系[2]。
二、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国计民生
高等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学界研究,更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纺织行业的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纺织产业结构的变革升级,均为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作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引领者,天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创新,建有国内唯一以分离膜为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孵化了“津膜科技”上市公司,奠定了民族膜产业的技术基础。在纺织复合材料方向,制备了国内第一件立体编织预制件,建成集材料设计、军工生产和性能检测为一体的国内唯一纺织复合材料教学与科研生产基地,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嫦娥奔月”工程、“神舟”飞船、战略导弹等重大工程项目。在纤维界面处理技术与清洁染整方向,研究开发出纤维表面处理剂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的窘境,全部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和工业化应用,并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纺织助剂产业化基地。该学科发起成立的国际膜生物反应器研究中心破解了膜领域诸多共性难题,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3];创建的立体编织工艺理论和设计方法也居国际领先地位。
在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中,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第二,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和数学4个关联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此外,该学科还建成了多层次、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承担了多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9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奖11项。
三、构建一流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方面,统筹规划,强调高端建设。学校实施“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学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特色人才和团队建设计划,努力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队伍,培育一批高水平教学名师,形成“大师+团队+平台”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格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着力提升教师总体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学校人才管理制度,构建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打造“人才特区”,创建“津门学者国际青年论坛”、“津膜论坛”等人才交流与引进平台,加快集聚和培养高端人才及优秀研究群体。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支撑创新驱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3]。
目前,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学术队伍,现有包括特聘两院院士、国外兼职教授50余名,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00余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天津市创新团队10支[4]。
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升学校整体水平
“一流大学”的建设,要求我国高校将发展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融入大学的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学科是大学的细胞,学科之间的联结组成了大学[5]。推动学科组织创新、打造更多的学科高峰是知识传承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优化学科发展布局,建立一流学科群特区。天津工业大学充分发挥纺织学科的龙头作用,引领和带动材料、机械、化工、电气等相关学科发展,积极培育纺织经贸、纺织管理、服装艺术设计等新兴学科交叉增长点。在世界一流现代纺织学科群的建设中,围绕现代纺织产业链,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与创新引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作为驱动,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展与延伸。以纺织高峰学科带动相关高水平学科,促进学科增长点的衍生,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目前,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
通过建设一流学科,带动学校事业全面发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我们在工作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积极拓展思路,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6]。学校通过现代纺织学科群的建设,直面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勇于攻克发展瓶颈,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为其他学科建设和学校的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高等学校应紧紧抓住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历史性机遇,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顶层设计,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保障机制。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将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纺织学科群,成为世界纺织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
[1]马丁·特罗,濮岚澜.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吉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5-16.
[2]蔡文伯,高睿.“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兵团教育学院,2017(1):41-47. [3]王建坤,李津,王瑞,等.纺织工程专业回归工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4):309-312.
[4]王瑞,张淑洁,赵立环,等.适应现代纺织产业需求的“大纺织”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2):121-127.
[5]胡乐乐.论国家“双一流”建设下的大学学科布局调整[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6):1-6.
[6]马廷奇.“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9-14.
(责任编辑:姚歆烨)
Implementing the Plan of“Building World Top 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Disciplines——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Textile Science&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TJPU
CHENG Xiaoying,ZHANG Guo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The Action Plan of “Building World Top 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utlines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Taking Text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Building World Top 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including:adapt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o serve the people’s needs,constructing world top clas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building the world top class discipline to spu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university.
“Building World Top 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iscipline development
G647
程晓英(1978—),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