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学者眼中的俄罗斯汉学史—评李明滨著《俄罗斯汉学史》
2017-01-28□
□
2008年,在中国的郑州,出版了史学研究著作《俄罗斯汉学史》(大象出版社)①李明滨:《俄罗斯汉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本书被列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与大象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海外汉学研究丛书”之一,此书曾荣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成果优秀著作奖(第四届)。—译者注,齐赫文斯基(Тихвинский С.Л.)院士为之写序。作者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李明滨教授。该书梳理了18—20世纪(俄罗斯汉学史的)主要发展脉络,同时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叙述了俄罗斯汉学前史文化的渊源及其发展前景。作者以9世纪“古代传说与文字记载”为开场白,同时也不忽略本世纪初年俄罗斯汉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鉴于该书所用的原始资料和写作构思在相当程度上依据并借鉴了俄国学者的汉学研究成果(包括十月革命前的和苏联时期的),因而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俄国汉学在这方面的史料成果。
这类俄国东方学(1911年后称之为汉学)的学术著作,最早出现在巴尔托里德 (Бартольд В.В.)②Бартольд В.В.《История изучения Востока в Европе и России》,СПб,1911.Это труд был переиздан в СССР (изд.2-е Л., 1925)и вошел в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учёного Бартольд В.В.Сочинения.Т.9 Работы по истории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著作中,他在俄国史学界被称作东方学的鼻祖。30年代,在其著作的影响下苏联有一大批论著问世。
1960—1980年间,是苏联中国学研究的高潮期。1960 年,斯卡奇科夫(Скачков П.Е., 1821—1883)《中国书目》(Библиография Китая)③Скачков П.Е.《Библиография Китая》,М.,1960.的出版是“解冻”时期汉学研究的突出标志。十年后,著名汉学家尼基福罗夫 (Никифоров В.Н.)历史研究论著《苏联历史学家论中国问题》(Советские историки о проблемах Китая)④Никифоров В.Н.《Советские историки о проблемах Китая》,М.,1970.的出版成为(苏联汉学研究)复苏的里程碑。时至今日,尼基福罗夫的这一著作仍然是俄罗斯汉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部综合性研究著作。可惜,李明滨教授对该学者论述的方法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1966年,亚非国家历史问题高校学术大会的召开推进了苏联史学领域里的汉学研究。许多著名的汉学家都积极地参加了这次会议,如佩列洛莫夫 (Переломов Л.С.)、西蒙诺夫斯卡娅 (Симоновская Л.В.)①Переломов Л.С.《Реформы Шан Яна в советской историографии》 //Межвузовская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1966 г.) по вопросам истории стран Азии и Африки в советской историографии: Тез.Докл.М., 1966.С.34-36; Симоновская Л.В.Проблемы китайского средневековья в советской историографии // Там же.С.36-38.等。 俄 罗 斯 汉 学 家 的相关信息都收录进了1975年出版的、米利班德 (Милибанд С.Д.)编撰的《苏联东方学家辞典》(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советских востоковедов)中,随后格拉戈列娃 (Глаголева И.К.)编辑的中国文学书目索引相继问世。其中,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著作是沃斯克列辛斯基(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Д .Н.)关于苏联中国文学研究与出版物的论文、1983年远东研究所全苏汉学大会推出的史学文集、齐赫文斯基院士的关于中世纪中国的俄国史料学研究的论文(1986)②См.: Милибанд С.Д.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советских востоковедов.М.,1975;Глаголева И.К.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че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библиогр.указ.М.,1986;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Д.Н.Перевод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в Советском Союзе.М.,1981;Основные итоги и задача советского китаеведения: докл.и сообщения Второй Всесоюз.Конф.Китаеведов.25-27 янв.1982 г.Ч.2.Историография.,М.,1983;Тихвинский С.Л.История средневекового Китая в трудах советский синологов // Народы Азии и Африки.М.,1987,№.5,С.177-184.。
20世纪90年代是俄国汉学研究的停滞期。研究性的论著短缺,只有科学院系统—远东研究所、东方学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情报所出版的书目手册。③См.: 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РАН: справочник / сост.Р.М.Асланов, В.П.Журавлева, А.С.Ипатова;отв.ред.М.Л.Титаренко.М.;Л., 1996; Russian Sinjljgy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ise Studies, Survey.1996,No.4; Милибанд С.Д.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х востоковедов с 1917 г.2-е изд., М.,1995.
21世纪初,这一领域的研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涌现出一系列史学研究著作。这都是大型汉学研究中心学者们的功劳,正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季塔连克(М.Л.Титаренко,1943—2012)院士在文章中强调的那样“为了科学和国家利益的前途”。这些均在远东所成立50周年的手册④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РАН: годы, люди, труды: информ-библиогр.справ./В.П.Журавлева, А.С.Ипатова, О.Н.Попова.М.,2006.研究所同仁辞典(1996—2006)中有所体现。2005—2006年间在《远东问题》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同仁们的视角触及了农业、政策法律、经济、历史,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等问题。⑤Волкова Л.А.Изучение аграрных проблем КНР в ИДВ РАН //ПДВ.2005.№4.С.88-94; Губошников Л.М.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политико-юридических проблем Китая в ИДВ РАН //ПДВ.2005.№6.С.31-45; Муромцева З.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Китая в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 ИДВ РАН (1997-2006) // ПДВ.2006.№4.С.62-70; Переломов Л.С.,Кожин П.М.Изучение роли и места традиций в жизни кита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в ИДВ РАН // ПДВ.2006.№4.С.57-61; Сорокин В.Ф.,Торопцев С.А.,Боревская Н.Е.Изучение проблем китай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в ИДВ РАН // ПДВ.2006.№1.С.63-73.
《现代俄罗斯对中国的关注》(Образ Китая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玛玛耶娃 [Н.Л.Мамаева]编辑)反映了俄国汉学研究的新视角,该文集收录了季塔连克的文章《关于俄中文明对话进展中俄罗斯汉学的作用》(О роли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итаеведения в развитии диолог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и китайской цивилизаций)、古陀什尼科夫(Л.М.Гудошников)和斯捷潘诺娃(А.Г.Степанова)的《1990年底俄罗斯汉学研究中心的基本研究方向》(Российские центры китаеведения: основ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в конце 1990—х гг.)以及其他的论著。戈雷金娜(К.И.Голыгина)在《中国精神文化大典》⑥Образ Китая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 Некоторые проблемы кита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политики КНР в иследованиях российских и зарубежных учёных.М., 2007.第三卷中指出,近十年来,汉学中文学研究占有很大的比例。哈恰图梁(В.М.Хачатурян)在《九十年代俄罗斯史学界古中国文明的视点(国家观念)》⑦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в 5 т.Литература.Язык и письменность //гл.ред.М.Л.Титаренко.М., 2008.С.176-193.一文中,分析了各个时期汉学家、史学家们的研究立场。在英特网上可以找到大量俄罗斯汉学史研究的资料,其中,马斯洛夫(А.А.Маслов)的《俄罗斯中国学研究的发展》(Развитие китаеведения в России)①См.: Диалог со временен: альманах интеллеектуальнойистории.Вып.11.М., 2004.С.131-146.很说明问题。然而,这类论著的出版大部分受到印数的限制,以及苏联解体后与国外图书交流体系瘫痪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与中国同行的交流的局限,发行量并不大。
当前缺少的是与国外史学家用俄文合作完成的、现代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基础著作。当然,近年来中国学者在俄罗斯汉学研究中做出了可观的成绩。这是世界汉学研究的新时期,其特点是“更深入直观研究的时期”,从客观地评价其他国家的汉学成就的“思想政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②http://www.russia/org/cn/13.09.2003.在这类著作中,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党史研究所筹备出版的大型史料研究论著《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第一部分 苏联和俄罗斯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纂的《国外中国学研究》(第十部分论述的是俄罗斯汉学),以及阎国栋的著作《俄国汉学史》③Чэнь Кайкэ Общий обзор результатов изуч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итаеведения в Китае после введения политики реформ и открытости //30 лет реформ в КНР: опыт, проблемы, уроки.Тез.Докл.ⅩⅤⅡ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уч.Конф.«Китай, китайская цивилизация и мир.Истор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М., 22-24 окт.2008г.С.83-84.(但只记述到1917年之前,2006年出版)。除此之外,中国从2007年起,在阎纯德(北京语言大学)的倡导下出版了“列国汉学史书系”,其中俄国部分已经出版的有阎国栋的《俄国汉学三百年》、陈开科的《巴拉第的汉学研究》、赵春梅的《瓦西里耶夫与中国》、李伟丽的《尼·雅·比丘林及其汉学研究》。④Говай чжунгундан ши яньцзю шупин // под.ред.Лян И, Ли Сянцяня.Пекин, 2005;Дандай говай чжунгосюэ яньцзю/ под.ред.Хэ Пэйчжуна.Пекин.2006;Янь Годун.Эго ханьсюэ ши Т.1.Пекин, 2006.
在这类著作中,最突出的是李明滨先生的专著—《俄罗斯汉学史》。他的著作由六章、序和附在书后的俄罗斯汉学家简介构成。
该书的第一章“俄国汉学溯源(9—18世纪)”,讲述了俄国研究中国的最初时期以及之前的酝酿期。书中云,俄国文化界对中国的研究始于“中国热”,作者指出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交融,东正教对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特殊意义。⑤Чэнь Кайкэ Указ.Соч.С.84.该书的作者称有关中国消息的来源,实际上最初更多的是传说,著者在书中提到了阿凡纳西·尼基 京(Афстанасия Никитина) 的《 三 海 游 记 》(Хождение за три моря,1472)。有关中国的传说还要感谢商人们,是他们促进了中亚与中国的联系,传播了西方旅行家的故事,以及俄国人与中华帝国民众间的接触。
书中写道,17世纪,笼罩西欧国家的“中国热”是一种对中国社会风气的“迷恋”(主要是文物),形成了“中国时尚”。⑥Ли Минбинь.Указ.соч.С.2.18世纪这种时尚传到了俄国。西方汉学家来到中国,在这里将中国作品翻译成西欧文字,许多俄国作家、诗人在写作中也跟在法国传教士后面“效仿中国”。⑦Там же.С.4.
李明滨指出,“用俄语写成的第一部介绍中国书的”是外交家、学者斯帕法里(Н.Г.Спафария, 1636—1708),他在书里着重描写了自己率团进驻北京的经过,书中讲述了这个国家的地理和文化。作者认为,斯帕法里的作品是构成俄罗斯汉学的基本元素之一。⑧См.Там же.С.6-7.
李明滨特别指出,他的翻译和论著中参考了1715年俄国东正教驻北京宗教使团⑨Там же.С.21.成员的汉学传统文献。在查阅了俄国对中国的研究史料中的大量文献后,他认为俄国对中国的翻译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俄国东正教宗教使团的罗索欣(И.К.Россохин, 18 世纪上半叶)和列昂季耶夫(А.Л.Леонтьев),以及米列尔(Г.Миллер)完成的。李明滨给予了著名的汉语和满语专家列昂季耶夫很高的评价。在列昂季耶夫的众多著作中,不仅有史学的翻译,而且还涉猎了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典籍《大学》(完成于1780年)、《中庸》(1784年)以及一系列其他经典文献。①Там же.С.8-13.
第二章“比丘林时期(19世纪上半叶)”,讲述的是俄国汉学的起源。俄国汉学的创始人,李明滨认为是修士大司祭雅金夫(比丘林[Н.Я.Бичурин,1777—1853])②Ли Минюинь.Указ.соч.С.17.。他剖析了比丘林作为俄罗斯汉学奠基人的各种说法后,将目光停留在雅金夫的生平和著作以及他与教会不一般的关系上。关于比丘林对俄国汉学的贡献,李明滨将比丘林的论著分成三个部分:1.教学(《汉俄语音字典(十卷本)》《北京概览》);2.中国地理民俗与邻邦(《西藏志》《儒教以及礼仪》),经典文献的翻译(《三字经》,还有未出版的“四书”);3.语言研究(其中,用俄语出版了第一部中国语法)。③Ли Минбинь.Указ.соч.С.22-23.
同时,作者还肯定了修士大司祭汉学家巴拉第(卡法罗夫 [П.И.Кафаров,1817—1878])个人的科学成绩,称他为“留华时间最长的僧侣学者”。作者强调指出,“巴拉第”(Палладия)作为著名的汉学家,他身后出版的、最主要著作之一《汉俄合璧韵编》(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словарь, 1888)对俄罗斯汉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他还从事历史著作的翻译和研究(《蒙古秘史》等),李明滨还对巴拉第的旅行笔记和民俗概览的宗教研究著作进行了分析,如《佛陀传》(Жизнеописание Будды)、《 古 代 佛 教 史 略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черк буддизма)、《基督教在中国的古老痕迹》(Старинные следы христианства в Китае)、《 伊 斯兰教汉文选》(Китай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магометан)。
按照李明滨的观点,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在北京宗教使团的俄国汉学家中有三位突出的人物:《异域录》的译者,以及一系列汉俄、满俄词典的作者和编撰者卡缅斯基(П.И.Каменский, 1765—1845);直到今日仍享有价值的《满俄大词典》(Полный маньчжурско-русский словарь)的编者查哈罗夫(И.И.Захаров, 1814—1864);系列民俗和文化研究论著的作者斯卡奇科夫,如《温泉乡石窝农家生活写生》(Деревенский быт.Списан с натуры с Вэнь цюань сянь,местность называется Шиво)、《谈谈中国的农业》(Беседа о сельском хозяйстве в Китае)、《论中国人的地理知识 》(О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познаниях китайцев), 并且是最早将中国文学艺术作品翻译成俄文的译者之一(翻译了章回小说《东周列国志》)。④Там же.С.30.
在肯定了喀山大学是“汉学的摇篮”的同时,李明滨还介绍了1837年在喀山开办汉语教研室教授汉语的、俄国汉学研究的第一代学者西维洛夫(Д.П.Сивиллов)、亚·李斯特尼茨基(А.Пистницкий)、奥·沃伊采霍夫斯基(О.Войцеховский)、伊·卡里莫夫(И.Каримов)。他们的汉学研究成就表现在编辑汉语文选、翻译(很可惜,当年未能出版)中国经典作品(“四书”、《书经》、《孟子》)和编辑教材等。
李明滨在《俄罗斯汉学史》中,用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佛教研究中的俄国学派,以及世界著名的东方学家、俄罗斯著名的印度学家米纳耶夫(И.П.Минаев)、谢尔巴茨基(Ф.И.Щербатский,1886—1942)对俄罗斯佛教学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学者们的关注点引起了李明滨教授的兴趣,这位俄国研究者的视野里涉及佛教哲学和文化的内容。这里既有印度文化,也有远东文化(大部分作品都是用英文撰写的,因为他们要将作品分享给全世界)。谢尔巴茨基三部作品的第二部《佛教的涅槃》(The Buddhist Nirvana),1927年在彼得格勒出版,作品全面阐述了大乘佛教的产生—“大乘”是佛教的派别,在远东地区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李明滨指出,谢尔巴茨基和他的学生“又吸收了梵文、汉文、藏文、日文中的新资料,使得佛教研究中的俄国学派的贡献不仅世界公认,而且受到佛教本国印度的赞许”。⑤Там же.С.34.
接下来,书中论及俄国汉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翻译中文里的佛教经典,著名汉学家瓦西里耶夫(В.П.Васильев, 1818—1900)教授开了先河。李明滨高度评价了这位学者将中国文学经典译介给俄国的贡献。
李明滨认为,革命前俄国汉学的引领者是瓦西里耶夫,并赋予他的学生格奥尔吉耶夫斯基(С.М.Георгиевский)特殊的评价,后者被尼基福罗夫(В.Н.Никифоров,1920—1990)称为“‘完全意义上的’俄国第一位中国史学家”。①Ли Минюинь.Указ.соч.С.35-37.李明滨还注意到格奥尔吉耶夫斯基在其他领域里的研究方向,称他为俄国汉学研究中国神话第一人,“并有独到的见解”。②Большая часть его работ была написана на английской языке, что, по кго мнению, делало их доступными для учёных всего мира.我们发现,1892年出版的格奥尔吉耶夫斯基的作品不仅成为俄国第一部专业研究古代中国神话的论著,而且也是世界的第一部。
李明滨着重分析了苏联时期俄国汉学发展的新时代。根据戈雷金娜(К.И.Голыгина)的观点, 20世纪上半叶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В.М.Алексеев, 1881—1951)院士的科学活动,引领了大学校园“学院派”的汉学研究。戈雷金娜率先肯定了阿列克谢耶夫的研究成果,说他作为中国文化的研究者,率先从研究传统中国文学转而开始从事汉学研究。③Ли Минбинь.Указ.соч.С.59-62.
从专业的角度,著者对俄罗斯汉学家在翻译、研究古典和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上做出的成就表现出了特殊的钦佩,他为此专题写过三本书。④Никифоров В.Н.Указ.Соч.С.15.从1950年起,俄罗斯汉学翻译和文学传统延续了几十年,其标志是什图金(А.А.Штукин)将中国古典诗集《诗经》译成了俄文、四卷本的《中国诗歌选》(费德林编)和俄国读者熟悉的中国诗人(白居易、杜甫、屈原)作品的出版;罗高寿(А.П.Рогачев)、帕纳修克(В.А.Панасюк)、沃斯克列辛斯基(Д.Н.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等汉学家翻译的经典中国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晚清作家的作品(《镜花缘》《孽海花》)等。按李明滨的观点,在同一时期还出版了波兹涅耶娃(Л.Д.Позднеева, 1908—1974)、索罗金(В.Ф.Сорокин)撰写的、很有分量的中国文学史。⑤Ли Минбинь.Указ.соч.С.63.
李明滨特别强调,虽然在1960—1970年间是苏中关系的“冷冻期”,文学领域却表现得比先前更繁荣。学者们在继续翻译诗歌(陶渊明、曹植、苏东坡)、中短篇小说(《搜神记》《聊斋志异》)、章回小说(《金瓶梅》),史地作品(司马迁的《史记》,《山海经》),元代的喜剧作品、现代中国作家的作品(诗集《雨巷》《五更寒》)。俄罗斯的汉学家们,比如康拉德(Н.Д.Конрад)、李谢维奇(Л.С.Лисевич)、波梅兰采娃(Л.Е.Померанцева),比先前更热衷于中国文学理论和中世纪文献的研究。仍有作家在关注索罗金中国经典戏剧理论和历史著作的研究。⑥На это указывает Б.Л.Лифтин,отмечающий также, что книга С.М.Георгиевского переводится в Китае и ей посвящена диссертация Ди Лихуа, аспирантки Нанкин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м.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Мирология.Религия.М., 2007.С.25-26.20世纪80年代,李明滨强调的是那一时期对现代中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俄罗斯学者们首先关注的是中国作家们的创作,比如王蒙和冯骥才)。
书 中 肯 定 了 李 福 清(Б.Л.Рифтин, 1932—2012)院士著作的特殊意义。除研究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外,这位俄罗斯学者还以翻译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学和中国民俗研究著称。其中,正如李明滨书中写的,他在俄罗斯汉学界开创了“神话和民俗文学研究”的先河。⑦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Литератур.Язык и письменность.М., 2008.С.179.
20世纪下半叶,针对苏俄汉学研究的状况,李明滨形象地称之为“群星灿烂”时期。他认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季塔连克、米亚尼科夫(В.С.Мясников)堪当翘楚。⑧Ли Минбинь.Указ.соч.С.63.分析这个时期俄罗斯汉学家们对政治和哲学产生兴趣特殊性的同时,李明滨很专业地对一系列研究中国哲学的著作做了分析,它们是1972—1973年间出版的《古代中国哲学》(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两卷本);12年前出版的季塔连克的作品《古代中国哲学家墨翟及其学派与学说》(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ий философ Мо Ди, его школа и учение);1994年由季氏主编的《中国哲学百科辞典》(Китай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的出版。①Ли Минюинь.Указ.соч.С.39-41.李明滨还提到即将收尾的巨著《中国精神文化大典》(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的出版计划。高度赞扬了这部由汉学家季塔连克、克罗尔(Ю.Л.Кроль)、布洛夫(В.Г.Буров)、科勃泽夫(А.И.Кобзев)等人编辑的、有重大价值的巨著。
李明滨用专门章节讲述了俄国儒家学说的研究。着重书写了“莫斯科的孔夫子”—佩列洛莫夫的科学创作,重现了其研究活动的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国学者特别阐述了他在翻译和研究《论语》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李明滨指出,俄罗斯汉学的实质是精神层面研究的深刻观察,用俄文翻译出很专业的儒家术语具有重要意义。②Там же.С.43-49.在儒家学说的研究中,李明滨还提到了马良文(В.В.Малявин)的著作。
在将莫斯科和彼得格勒汉学学派做比较的同时,作者还总结出了彼得格勒/圣彼得堡学者们的七个研究方向:历史、民族学、哲学、艺术、敦煌学、西夏学、汉语语言学,特别指出了克罗尔在史学和古列维奇(И.С.Гуревич)在语言学发展上的贡献。另外,也看到了孟列夫(Л.Н.Меньшиков)在俄罗斯保存中国敦煌文献的研究和出版中的功绩。③Ли Минбинь.Указ.соч.С.149-153.
李明滨没有忽略俄罗斯在西夏学研究上的进展,列举了完成研究和翻译的重要历史文献(《类林》《文海》)、编写西夏文语法和编辑西夏历史概 况 的 克 平(К.Б.Кепинг)、 克 恰 诺 夫(Е.И.Кычанов)所做出的成绩。④Там же.С.212-217.
在分析了20世纪中叶以来1950年,1960—1979年和1980—1990年的三个阶段俄苏汉学研究历史后,李明滨强调指出,这些均是“国家行为”⑤Там же.С.4.。他开始着手总结其在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和艺术研究领域里的成就。
1.按照李明滨的观点,1950年以后苏联汉学家很快接纳了新中国,并战略性地转而分析其社会和经济现状。1960—1970年间,苏联汉学家们注意到中国社会发生的改变。1980年以后,主要研究方向是继续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研究,既对取得的成就做出预测,也对经济改革问题进行探研。况且,李明滨教授认为,汉学家将目光锁定中国的改革,是为了利用中国的正面经验推动俄罗斯的改革。⑥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 собрание текстов в двух томах / сост.Ян Хиншун;ред.Кол.: В.Г.Буров, Р.В.Вяткин, М.Л.Титаренко.М., 1972-1973;Титаренко М.Л.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ий философ Мо Ди, его школаи учение.М., 1985;Китай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гл.Ред.М.Л.Титаренко.М., 1994.
2.李明滨认为,现阶段俄罗斯汉学家研究中国哲学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这项研究关注的不仅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儒、道学说,还要研究中国的宗教,其中包括佛教。按照李明滨的说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十年的时间硕果累累。⑦Ли Минюинь.Указ.соч.С.172.
李明滨肯定地认为,他的书并没有完全反映出1980年以来出版的、这一领域里的全部研究作品。
3.李明滨总结道,在史学领域无论中国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俄罗斯汉学家们的研究都达到新的高度。⑧Там же.С.159-161.
4.显然,俄罗斯学者们在文学、艺术领域,以及汉语文字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作者认为,他们取得的成果在世界汉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⑨Там же.С.162-165.
俄罗斯汉学家的许多著作都在作者关注的范围内,丰富的文献已经融进李明滨的著作中。书中勾勒出一幅1990年之前全面的、真实可信的俄国汉学研究发展的画面,作者肯定了俄罗斯学者们对世界汉学界的贡献。
书中有关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较为薄弱,也正说明这个时期俄文总结性的史学研究著作的欠缺。概括本书的观点有些受非同类作品的影响:一方面,作者是位严谨的学者,他所用资料都有据可查,通常都注有人名和著作详单;另一方面,作者的评价和总结都很详尽。毫无疑问,本书的功绩还在于:(书中所用)作品名称和人名同时用俄文和中文排印。有个别的排印错误,个别汉学家的生卒日期不全,但这都丝毫没有降低本书的科学学术价值。
史料研究的理论原则是“特别清晰地将现代的观点融入到了解过去之中”。①Ли Минюинь.Указ.соч.С.229.李明滨审视问题的角度清晰,努力摆脱理论的束缚,尊重客观。作者不仅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熟知俄语文献的渊博知识,而且对俄罗斯及其文化充满了友好感情。因而,李明滨教授早在1995年就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李明滨教授的著作对俄罗斯汉学家们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它让俄罗斯汉学家们的工作成果在中国广为人知。本书出版于中国的俄文年2009年前夕,它在向中国公众传播俄语学术文献的事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埃兹拉·庞德与中国诗歌翻译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著名诗人,在20世纪西方诗坛上影响巨大。他一生完成诗作、论文集、翻译文集70多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一座里程碑。这位引领20世纪英美文学走向现代化进程的伟大旗手与中国诗学有着不解之缘。从发动意象派诗歌运动之时起,他就开始受到中国传统诗论的影响。其中,以“兴”论影响最为显著,它不但为庞德提供了传达情思的新方式,而且也为他寻找到了解决西方文化普遍问题的方法。“兴”的手法刺激了庞德现代主义诗学的建构,同时庞德对“兴”的译介也赋予了“兴”论新的时代气息和内涵,因而才能使其在域外的现代文学话语中得以有效传播。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折射出的不仅是两种文学形态,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补。
庞德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几乎倾尽一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翻译、吸收与创造。他与中国的关系已经成为中美文学交往的一段佳话。作为译者,庞德翻译过中国的“四书五经”,而作为诗人和批评家,庞德又以敏锐的眼光不断地从中国传统诗学中汲取学养。因此可以说,庞德是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影响的典型代表。(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