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2017-01-28

北方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音乐学非遗婚礼

韩 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韩 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近几年在各个文化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看“非遗”,学者们田野作业的成果可以证明其重要性。本文从《地图》、《呼图克沁》、鄂尔多斯婚礼三种文化形式,以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学;传承与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热”是当今学术界的热门话题。2003年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成立,非遗保护渐渐深入到学者们的考察之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学者们当下思考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息息相关,其中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摄影、舞蹈等等艺术门类,这些门类近几年在非遗保护中崭露头角。以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的视野来看“非遗热”这一焦点问题,要做的努力还是需要很多的。

二、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非遗”

与艺术相关的每个学科,都与非遗保护息息相关。就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来说,婚礼、葬礼、祭祀等等许多仪式的音乐都在慢慢被划分到非遗的行列。仪式中的每个程序,每个程序中所用到的音乐,这都是无形的财产。杨荫浏先生将阿炳的《二泉映月》保存下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二胡经典。谭盾,听音寻路用《地图》把湘西的少数民族音乐介绍给世人。不管是第一乐章的《傩戏与哭嫁》、第三乐章《打溜子》还是第五乐章的《飞歌》等等,这些无形的文化资源都是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的。民族音乐学学者们下到田野采风,希望得到第一手资料。但是所收集到的信息未必是文化遗产最原始、最本真的形态。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说:“在田野中,我们看到的是,所有活态文化都是在不停的运动中存在的,不变是暂时的,变才是永恒的。”在田野考察过程中,许多艺术形态已经没有了原始的状态。年轻人外出打工、老艺人们相继离开等等影响了艺术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物种灭绝数量每天会达到上百种,但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天消失的数量,我们根本无从所知。文化是无价的,文化中的音乐更是稍纵即逝的。即使这些遗产经过历史的沉淀加之当今社会发展使其变得现代化、商品化,它们也具有无限的价值,值得我们去考证和传承。内蒙古包头市的二人台、漫翰调;鄂尔多斯市的鄂尔多斯婚礼;还有最传统的敖包祭祀仪式都相继加入非遗保护的队伍中。在现代社会中,以上所说的几种艺术资源,无一没有被搬上舞台,成为当地宣传文化的,是发展旅游经济的一种方式。内蒙古包头市的二人台、漫翰调,每天在当地少年宫都有演出,并出现在婚礼现场,消夏演出等等场合也会出现。鄂尔多斯婚礼更是出现在响沙湾旅游景区中,每天进行一定数量的演出供游客观赏等等,这些遗产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民族音乐学者所研究的是某种艺术形式,研究的是它的历史和其变迁的过程。就鄂尔多斯婚礼来看,其原始仪式的流程分为婚礼序曲、乘马迎亲、途中祭火、巧遇火夫、拦门迎婿、求名问庚、献羊祝酒、分发出嫁、途中野餐、迎新跪拜、喜庆婚典、洞房花烛。当这种仪式被搬上舞台之后,由于演出时间和经费的缘故,很多环节就被裁减掉了。旅游区所接待的都是外来游客,也许人们也就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虽然这种仪式在从生活搬上舞台的变迁中,由于某些原因可能已经没有最原始的面貌了,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到人们生活当中的。不管是在“文革”中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最本来的状态,许多资源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又或者是很多文化已经被当成一种营销的手段,这些都是在文化变迁中所避免不了的。当今社会很热门的一个词语是“复古”,对于文化资源也是如此,也会经历艺术化——商品化——艺术化这个过程。

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灭绝,对他们的保护和传承是迫在眉睫的。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们都希望能抓住音乐稍纵即逝的尾巴,将这些文化资源保存下来。董波教授的《“呼图克沁”—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是“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之一。在这本书中,突出强调了保护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孝通先生指出:“人文资源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开始一点点的积累、不断地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人类的艺术,是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文章中所讲内容有研究“呼图克沁”的原因、意义、想法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呼图克沁”的历史与变迁,是从个体群体两方面介绍这种仪式对,包括这种仪式的象征、信仰和意义。再有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呼图克沁”的艺术本体与特色。最后还提到“呼图克沁”存在的现实基础。并且附录中还有仪式各个环节中所演唱的歌曲,能表现出“呼图克沁”仪式多年来的变迁轨迹。作者就是根据这仅仅几行文字资料,下到田野采风,才将这种仪式过程以及仪式中的音乐尽可能多地保存下来。

三、“非遗”传承与保护

非遗保护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需要上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到我们身边每一个普通人以及学者们对非遗资源的发掘和保护。遗产象征着历史,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难道不是我们现在一代代人的财富吗?现在好多非物质遗产我们已经丢失,一部分文化资源会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中找到。这些现象,完全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注意。

非遗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是刻不容缓的。所有的文化资源都是无价的。民族音乐学学者们的研究只是一部分。只有先发掘出来,才能保护和传承。这更需要每个中国人重视非遗资源。我们提出“文化兴国”的战略,说明我们既要发展物质经济,又要将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延展到生活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就是历史文化的再现。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不同的文化遗产象征着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体现着中国崛起的每一个扎实的脚印。“非遗热”不应只“热”一时,我们每一代人都肩负着让它们(非遗资源)长存的使命。

[1]董波.“呼图克沁”—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M].学苑出版社出版,2010.

韩雪(1991—),女,汉,河北,全日制研究生,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音乐学非遗婚礼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趣婚礼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