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泉映月》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2017-06-29余雁君

北方音乐 2017年9期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道家

余雁君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二泉映月》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余雁君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作为我国传统民间乐曲《二泉映月》因其感人至深的音乐旋律,成为经典传世之作。《二泉映月》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与乐曲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创作者长期受到的道家思想密不可分。本文将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知识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力图从道家思想角度去认识《二泉映月》的人文内涵。

二泉映月;阿炳;道家;美学思想

《二泉映月》是著名民间艺人阿炳(原名华彦钧)所创,此曲1950年由杨荫浏、曹安和采录、收集。作为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二胡独奏曲,其深刻音乐文化价值,已经受到众多学者详细的探讨。无论是从乐曲背景还是曲式方面的分析都比比皆是,但结合中国传统美学与道家音乐思想角度的探析却是十分稀少。

一、《二泉映月》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音乐是一种追求“美”的学科。古今中外,对于“美”这个词的认识却截然不同。中国传统音乐音乐学家认为 “美”重在写意,更多关注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音乐内涵。其中,有借鉴诗词文学中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等艺术手法来创作乐曲。这与西方音乐中所表达具象性的审美观念截然不同。

作为一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二泉映月》不能简单地从曲目字面意义去理解乐曲,更要从创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探讨其表达的人生哲学。

从定弦方面来看,《二泉映月》运用“丝弦”演奏。通常定弦是6—2弦,这相比现代的二胡(2—6弦)低五度。采用这种定弦方式,在音域上整体显得比现在所用的二胡低沉。在欣赏时,会不自主地产生痛苦、压抑的情绪,增加乐曲沧桑、悲凉之感。正因如此,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二泉映月》时才跪地痛哭,并感叹“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全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组成,以一个基本旋律为主题,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同头异尾”的变奏体曲式结构。曲目首先以两小节的引子开始,宛若一声历经世事的长叹,为全曲奠定苦闷、悲凉的音乐基调。接着进入主题部分,音乐旋律缓慢上升,达到高潮时突然向下回到基础音之上,仿佛阿炳讲述悲欢情仇,每当感动流涕却又因现实的警悟,情感理性而抑制。

谱例1:

随着音乐起起落落的变奏五次,音乐的情绪逐渐加深,阿炳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最终因世态淡薄而愤懑疾俗。

谱例2:

乐曲结尾处,音乐在低音区平静、缓慢下来,音乐余音由近及远、慢慢消失,最终音符停在徴调式上,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好似阿炳对于过往之事感概万千,但又因日近暮年,从而洒脱、淡然。

谱例3:

《二泉映月》无论从曲名还是音乐旋律中都是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乐曲。之所以具有至高的价值,是因其透露出的人生哲理——人的生命意义不会随外物的变迁而改变,这正好传达出了道家所倡导的生活态度。

二、道家美学思想对于《二泉映月》的影响

道家思想中追求 “出世”,何为“出世”呢?其是一种超越尘世的羁绊,从而达到内心平和的思想境界。《二泉映月》整个作品中音乐形象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思想:凝重而不失刚劲、大气而不失细腻。其中众所周知的是,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一名道士,擅长各种乐器。阿炳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各种乐器以及音乐技艺,并在十二岁时子承父业,成为了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士。试想一下,一个地道的民间艺人能创作出这样经久不衰的曲目,一定跟他从小所受到的音乐背景影响密不可分。

再者《二泉映月》所表达出洒脱、淡然的音乐思想,与他自身的生活态度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在杨荫浏先生《阿炳小传》中曾记到:“他是纯粹靠演奏来维持生活,却从来没有做出向世人乞讨的样子。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报酬,他并不道谢,他不争多嫌少。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高兴地奏唱着。”正是这种自我生活态度的反射,才使得《二泉映月》不是如乐曲字面所表达的意义,以其更具有深邃的内涵意义。

除此之外,根据1987年8月14日《无锡报》发表的题为《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的报道:1950年夏天,杨荫浏以及曹安和来到无锡采录阿炳的音乐。在阿炳演奏完曲目后,杨荫浏问其曲目名称,阿炳告诉他没有取名只是随心所拉,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杨荫浏又问到经常演出的地方,阿炳说只是在惠山亭上演奏。之后,杨荫浏沉思了许久说“就叫《二泉映月》吧”。其为了避免与广东《三潭印月》重复“印”字,加上无锡有一个名叫映山湖的地方,因此而得名。从《二泉映月》的取名上来看,阿炳是如此“朴实”。

而在音乐旋律上,《二泉映月》被称为“依心曲”,是由于其主题的展现是通过六次不断的反复变化。从今天我们所了解的音乐结构分析中曲目属于变奏体的曲式结构。但出于当时阿炳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素养来看,其创作中并未受到先进音乐思想的影响,甚至阿炳本人根本没有接触过西洋理论体系,这些音乐创作素材都是他长期生活环境以及走街串巷编创即兴歌曲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在乐曲演奏方面,右手运用顿挫的演奏手法、左手演奏定把滑音,大大增强了《二泉映月》的音乐表现力,给人以音乐旋律好似若断若续、若有若无,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之感,表达出道家音乐中“大音希声”的音乐观念。因此,无论是从中国社会的文化内涵中,还是音乐的创作上都体现出阿炳的“无为”的态度。

乔建中曾说:“任何一件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民族器乐,一定有它独特的文化精神。同样,每一个精于乐器演奏并有特殊生命历程的传人,也一定有他独特的精神气质”。纵观全曲,《二泉映月》的音乐旋律错落有致、情绪的起承转合都透着一种来自生活底层人民健康而深沉的气息,而在这种心路历程中体现最为突出的是那处事不惊、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这种人生态度才是值得我们永世学习和传唱的。

[1]陈海容.论《二泉映月》蕴含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04).

[2]茅原.阿炳美学思想试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4(03).

[3]白海燕,冯坚.《二泉映月》审美意识及价值成因探微[J].电影文学,2009(12).

[4]吕军.无锡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N].中国民族报,2014-07-01(07).

[5]乔建中.生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音乐[J].传承,2008(19).

[6]乔建中.感天动地的生命绝唱——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国乐大师CD专辑”系列制品述评(二)《华彦钧》[J].中国音乐学,2003(04).

J605

A

余雁君(1992—),女,四川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

猜你喜欢

阿炳二泉映月道家
张帮主
张帮主
漫画道家思想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漫画道家思想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