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7-01-28李永彬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武学武术价值观

李永彬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武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李永彬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武学文化是道艺的结合,它与其他文化流派融会贯通,传承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民族文化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有利于续接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弘扬中华民族的思想之魂,其遵循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亦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原则.

武学文化;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武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对社会各方面仍发挥着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武学文化传承的不单是技术以及和与技术直接有关的理论和各种活动,更重要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民族文化精神.这种民族文化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积极作用.

1 武学文化的特点

古代的“武学”一般专指培养国家武备人材的专门学校,[2]而现代意义上的“武学”,是指现代武术的学科体系,它是“武术学”的简称.自古以来,武术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实用攻防运动,具有鲜明的技击特征.随着全球多元文化的影响,现代武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武术的“术”被逐渐弱化,而武术的文化性更多地被凸显出来.从字面上来看,武术偏重的是技艺,而武学专指一个学科门类,因此武学文化的概念涵盖了武术文化.从本质上看,中华武术与儒家、道家、佛家有许多共通之处.儒家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强调“虚无生自然,自然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真正的武学修为必须妥善处理好形与神、性与命、社会与道德、个人与宇宙的关系.可见,武学文化是中华武术精神的升华与浓缩.

1.1 武学文化是“艺”和“道”的结合

武学文化的形式是“武”,内容则是“艺”和“道”的结合.中国武学不是单纯的军事科学、技击和套路的艺术研究,它从诞生之日起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虽然言武,但不限于拳勇搏斗之事,而将兵家、医家、哲学、人文、宗教以及其他相关的各种要素统摄于一身,并通过形象而生动的例证,给人以哲学文化的教益.《史记·太史公自序》云:“非信廉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接着又说:“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3]这是古人第一次明确地把武艺同“道”联系起来,指出武艺具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功用,而且君子以“传兵论剑”来看一个人的品德操守,说明剑的学问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担负着特殊的教化功能.北京奥运会给很多外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我们的成绩,也不是我们的场馆建设,而是中国年轻志愿者的礼仪.这和历史上的中国给外邦人的印象很相似,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礼仪得到不少外国传教士的认可.所以,武学中的“学”并非指一门学科之学,而是一种身体修为之学,是指“以武术为对象的身体修为之道”[4],是身体自觉意识下的身心自我教育.武学已经超越了技击术的范畴,它形而上可谓之“道艺”,形而下可谓之“武艺”,它追求一种“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的哲学境界,最终和最高的追求是为了明道和得道.

1.2 武学文化的传承性

在中华数千年文明发展中,武术文化在不断地传承发展,从未中断.在原始社会,为了生存,人们用“武”来对付野兽和外部落的入侵者,伏羲在对野兽争斗的观察中总结出了一套武技规律.在奴隶社会时期,各个部落邦国之间战争不断,伴随着征伐与反抗、侵略与防卫,武力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武”的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西周时期,中华文化出现了超越宗教和神学的倾向,人们开始用艺术和体育等作为人格修炼和道德品质培养的手段,“武”就不仅仅是技击,而成为了人生修养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国之间争斗激烈,统治者们都很重视军事人才和习武之士.百家争鸣中的所谓“兵家”和民间的“侠士”都是“武”的代表和崇尚者,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界定了游侠的人格形象和精神特征,并阐述了武对于修身方面的价值,他将技、治、身、德四者有机统一,标示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秦汉以降,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最高统治者对威望高的军人十分忌惮和防范,往往采用文武分离、以文制武、重文轻武甚至屠杀功臣良将的策略,来巩固其统治.这些做法严重阻碍了中国武学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拥有丰富军事斗争经验的将领和基层官兵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难以得到总结、推广和传承.特别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欧洲人制造的威力巨大的枪炮确立了热兵器在军事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曾经用来抵挡敌人的弓箭和火铳的盾牌完全丧失了其原先的作用,靠长短兵器之间相互配合的阵战和拳勇的战术亦随之过时,而原本以拳勇为特征的军旅武艺逐渐向单打独斗的个人武艺发展,“武”不得不逐渐退出了军事舞台并开始向个人修为上转变,对格杀能力的追求开始转向对人生境界的提升,进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融合,成为了一种看得见、可验证的文化形态.

1.3 武学文化的兼容性

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学文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道、墨家等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兵法学、哲学、美学、医学、宗教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宋明之间,中国的“武”开始实质性地和中国的主流学术——儒、释、道进行融合.武学作为一种原始古老的文明,其本身就是多种学科的统一体,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明、清时期,武学受到儒、释、医、道等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中华武术基础理论,成为一个独特的运动文化体系.自17世纪开始,“武”退出军事舞台,与中国传统儒学中的“修、齐、治、平”思想、道家的“长生久视”、佛家的“心法”等相融合,向个人能力上发展,成为一种个人修为.清朝建立以后,一部分前明的学者和军事家退隐江湖,潜心致力于学理上的研究和探讨,使武学得以和军事技艺、民间武技与儒释道理论相融合,为中国人找到了一条身心和谐、个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道路.

2 武学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文化是立国之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要崛起,文化须先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自然也离不开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武学文化所强调的传统道德和人文价值,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基本建设原则.

2.1 武学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1.1 武学文化中“贵和尚中”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和为贵”,把“和”视为为人处事、理政治天下的世界观.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既承认差异,又要求和合,通过互补互济,达到事物的矛盾统一,形成和谐的状态.道家经典《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产生特定的传统文化,而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反作用于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由于和谐文化的深层影响,以技击为主要功能的中国武术具有浓郁的和谐文化色彩.如“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以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以‘舍己从人’‘随曲就伸’‘粘连黏随’的运动理念,以‘引进落空’‘立身需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的技击思想,不断地培养着人的忍让、谦虚的为人处世态度,塑造着中国人所特有的‘中庸’思想,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观念,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6]因此,现代中国人在习武或利用武术健身的同时,也在领会和接收武学文化中的“贵和尚中”思想,践行着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2.1.2 武学文化主张的“德艺双修”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新问题.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很多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困惑不安,关于世道人心的议论和担忧都很多.建设和谐社会不但需要法律的规范,还需要道德的约束.武学主张德艺双修,习武即修身,把习练武术作为培养人生品德和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中华武术在技术上要求“外练筋骨皮”,在品德上强调“厚德载物”“尊师重道”“不凌弱逞强”“舍己从人”“随曲就伸”,习武之人要立身正直、以礼待人,谦和、仁爱、忠诚、信义、宽厚、尊师、忍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伦理道德观在武术中得以体现,也同样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因此,“在对现代社会的真切关怀中以积极的态度梳理与发展传统武术道德,对于中华武术的健康发展与现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的.”[7]

2.2 武学文化遵循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原则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和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建设原则.

武学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形式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能够健体强身,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一特殊的文化形态中发扬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过身体训练价值,例如伴随太极拳运动的实践而形成和丰富的太极拳文化,无处不彰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每一招式无不围绕着有利于人的生命活动来展开,从陈式太极拳最初的重视技击到以后的各式太极拳逐渐向健身过渡,都是为了适应人的需要.这在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对陈式太极拳的改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观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锻炼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式太极拳老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编成简单易行的杨式太极拳架.”[8]可见,杨露禅改造陈式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表露.孙禄堂先生也认为,“拳术修为的最高境界在于合道.合道者,不在于战胜他人,而在于自身适应机能完备,使他人莫能胜之.而拳术的造诣一旦合于道体,说明此时人的身心机能已具有完善的适应机制,即具有了适应一切外来作用而立于不败境地的能力.此时拳术的造诣便达至无可无不可的武学最高境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9]

3 武学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与对策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他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0].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武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充分发展并非常成熟,它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重要启示,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一条让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实践形式.因此,如何让武学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格外重要.

3.1 通过武学文化来渗透德育教育

武术的技、道、德通过“艺”来展现,可以使人们在艺用欣赏中,了解武术所表现的精神面貌、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善的感染,使人的精神境界日臻完美,进而表现出“技、艺、德”的和谐与统一.武学有“神宜内敛”“含而不露”的说法,但决不等于对人冷漠,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艺而无德,有违伦理之道,为世人唾弃;有德而无艺则无以成其事.传统的武术思想对道德伦理内容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伦理作为意识形态的范畴,不断地被加以更新和补充.“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儒家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德行’标准的构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对于在我国古代极力提倡‘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的文明思想来说,武术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创造了一种‘宽柔、含蓄’的理想人格.在内提倡圣人之德,对外施王者之态,也即‘内圣外王’之道.习武者在行为品格上提倡宽容大度,德艺并举.”[11]自古中国武林推崇“武以观德”“尚德不尚力”的格言,亦说明艺是附庸于道德而存在的.因此,古代的武术家们都将沿习旧礼、恪守武德、谦和含蓄、精忠报国、爱憎分明、伸张正义和见义勇为等视为习武者必须推崇的德行标准,即所谓“拳以德立,德为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拳先明德”.李小龙认为拳即功夫,而“功夫”这个词,意味着一个人在某领域里的造诣、本领或境界,意味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付出之后的成效累积.同时,做为中国国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学是国人千百年来身心双修的一种健康方式,是增进健康之道、修养精神之道、自卫防身之道的长期训练和修为.因此,在习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2 通过武学文化来培养爱国情感

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文化发展模式,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其他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长期被封建专制桎梏,遇到时代突然转向时存在普及难、表达难、验证难3大困难.这些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旧武学本身也需要科学工作者对之加以验证、表达和普及,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武学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武学以新的形式加以诠释,“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分析挖掘武术的特色,借鉴西方传统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发现武术中对今天社会及社会中人有作用的真知灼见和经得起考验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有自己特色的项目和理论.”[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首要一点就是爱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爱国做起.爱国,自古至今都是中国社会始终强调的个人品格,也是中华民族标志性的集体精神.爱国看似概念宏大,但并非遥不可及.在中国历史上,不乏爱国的武术家.他们永垂不朽的光辉形象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源源不绝地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亦成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巨大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区分层次,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学校抓起.现在的中小学生,最缺的不是物质和精神的生活,而是灵魂的生活,他们的心灵基本上是张白纸,最容易被影响和感染.许多经验证明,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必定大有前途,事半功倍.[13]所以从幼教开始学校课程就应适当增添武术元素,把武术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计划,让武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让武学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砥砺他们的强国之志并使他们日后能实践报国之行.

3.3 通过传播武学文化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处在逐渐消失的状态.随着外国思想文化的不断渗入,很多中国人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之产生了一些冷漠和排斥的心理.另外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文化载体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中国连环画、长篇连续评书和戏曲等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卡通、动漫、电脑游戏和影视作品等各种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因为日本和欧美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这些作品主要传播了西方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应加大对弘扬包括武学文化在内的优秀中华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在贷款、宣传和政策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武学文化精华的进一步传播.学校要系统研制、开发优秀的武学文化课程,对学科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在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中贯彻培育武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4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武学文化中的道艺结合、性命双修、贵和尚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基本的建设原则,因此从国家到高校、研究院所等层面要不断加强对武学文化及其思想价值的挖掘和研发,使武学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武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它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启示,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让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实践形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推广武学文化来渗透德育教育、培养爱国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武学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2-93.

[2]马明达.“武学”浅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3(8):23-25.

[3]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徐伟军.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9):1-3.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96.

[6] 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03-1605.

[7] 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9] 万会珍,陈彬.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文化价值剖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6):14-18.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张志勇.中国武术思想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12]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3] 刘彭芝.基础教育改革回归本真的九点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4-03-28(7).

Contribution of Wushu Cultur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LI Yong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Wushu cul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skills and art and integrated with other Chinese philosophies,all of which inherit Chinese cultural spirit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 can provide rich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cultiv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benefit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because the humanism embodied in Wushu culture conforms to the constructing principle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Wushu culture;the cultivation of values;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G80-051

A

1009-8445(2017)05-0061-06

2016-12-05

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15YB-09)

李永彬(1971-),男,广西梧州人,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宋先红)

猜你喜欢

武学武术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中华武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