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再思考

2017-11-01温朋飞王梦花孙中俊刘汉坤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余课外体育课

温朋飞,王梦花,孙中俊,刘汉坤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再思考

温朋飞,王梦花,孙中俊,刘汉坤

(肇庆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本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和课余竞赛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比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应当完成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总目标.

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工作目标;教育系统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分支,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达成对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年来,人们一直从整体的角度讨论学校体育目标具体内涵以及如何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殊不知学校体育这一系统下还囊括众多子系统,仅仅从整体上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和目标实现途径并不能窥探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体育现存问题.因此,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第一,如何划分学校体育工作各项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关系;第二,对学校体育工作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的工作进行具体分析;第三,对学校体育核心系统工作需要完成目标进一步分析.由此,本研究从微观的层面对学校体育具体工作目标进行了定位,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

1 学校体育工作系统划分

根据教育评价相关理论,学校体育工作包含条件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成果子系统3部分.学校体育条件子系统是实现工作目标必备的物质条件,如师资力量、经费、场地器材等;学校体育过程子系统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直接途径,属于实操环节,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课余竞赛等;学校体育成果子系统是属于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表现,学校体育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情况、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等.

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实现程度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发展,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系统工作中基础条件和工作实操过程都是为了保障学校体育整体目标的实现,但在这些具体的工作当中有对学生发展起直接作用的工作,也有对学生发展起间接性作用的工作,比如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这些过程性子系统作用对象是学生,对学生发展起直接性作用,也就对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实现起到直接作用,而场地器材、经费这些条件子系统作用的对象是过程子系统,是通过影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过程子系统进而影响学生发展的,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实现起间接作用.因此,考察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达成度主要是考察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子系统目标达成情况,在此也可以称过程子系统的各项工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工作.

2 学校体育核心工作的具体分析

学校体育工作最直接、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学生,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各项核心工作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和目标是有所区别的,本文试图将这一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2.1 体育课教学

体育课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利用有效的教育媒介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承体育文化、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1]

主要内容:体育文化的传承,即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常见)、男女分班教学.

参与的主体: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

目标:第一,运动参与目标.第二,运动技能目标.第三,身体健康目标.第四,心理健康目标.第五,社会适应目标,见图1.

图1 体育教学目标导向图

2.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一起共同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服务,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体育课上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般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内利用课前、课间和课后等时间,参与课间操、广播体操以及多种多样健身活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根据研究需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界定为: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2]178

主要内容:第一,体育与健康课所教授的运动技能.第二,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以健身操和健身活动内容为主.

组织形式:全校性或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俱乐部活动、小团体活动、个人锻炼活动.

参与的主体: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小学每周安排至少3次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参加体育锻炼.

目标:第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第二,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第三,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第五,课外体育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

2.3 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具有体育天赋或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旨在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后备体育人才.[2]189

参阅《学校体育学》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结合当前社会需求,本研究将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组织形式、参与文体、活动时间、目标设定如下:

内容:以专项为依据设置具体训练内容和训练计划,并严格遵守.组织形式:学校运动队、基层训练点、体育特长班、体育俱乐部.参与主体:少数具有运动天赋或运动特长的学生.

活动时间:第一,欲通过体育特长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基本在考学那年每周训练时间较长.第二,大部分的训练是在比赛前进行临时几个月的训练.

目标:第一,发展少数学生的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成绩.第二,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体育后备人才.第三,培养少数学生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2.4 课余体育竞赛

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比赛,以取得比赛胜利为目的,根据一定规则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能、技术、心理等竞技能力的比赛.[2]211

参阅《学校体育学》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结合当前社会需求,本研究将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组织形式、参与主体、活动时间、目标设定如下:

内容:不同类型体育运动项目,包括竞技性的、趣味性和健身性的运动项目.

组织形式:主要是学校运动会、单项娱乐性比赛、季节性单项比赛、体育节或体育周、体育文化节、校际间交流比赛.

参与主体:面向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每年有几次,比如校运会、冬季长跑等.

目标:第一,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第三,培养学生自信心.第四,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

3 学校体育核心工作主要目标侧重的分析

3.1 体育课教学主要目标侧重分析

体育课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预期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基本标准.体育课教学目标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王策三在《教学论稿》中说到:“体育课的根本职能就是为学生提供维持身体健康和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而要通过体育课来对学生体质产生多少积极性影响是第二位的.”[3]

周登嵩教授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有一些区别的,通过每周两三节体育课去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是不太现实的,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直接目标并不是去增强体质,而是在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去发展学生的体质.由此看来,增强体质就是体育教学的次要目标了,但就长远而言,增强体质是我们期望通过体育教学而达到的宏观目标之一.[4]

首先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是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传授,以此为媒介进而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教学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教给学生运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运动的技能.其次,从体育课的授课时间来看,小学一二年级每周是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而且每节体育课的时间是40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仅传授运动技能的时间都捉襟见肘,更别提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提高学生体质方面了,当然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具体工作中还是应抓住问题的核心,切不可顾此失彼.再次,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受众对象来看,当前的体育课教学主要还是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班容量一般在40、50人左右,更有甚者超过了60人,面对这样庞大的教学对象,教师能保证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好本节课传授的运动技能就已经相当不容易,如果再强调提高学生其他方面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应当分工协作,相互补充,重点完成各项工作的本职任务.

综上,我们可以把体育课教学的目标分为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体育课教学的直接目标是指传授给学生相应的体育技能和知识,间接目标是指学生在练习运动技能的同时,附之以一定的负荷,进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等.因此在体育课教学当中应当以运动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为主线,即体育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的传授,使其获得丰富的运动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体育习惯,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2 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目标侧重分析

3.2.1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体育认识的逐步深入才逐渐发展并确立起来的.如前所述,第一,课外体育活动不是因教育而生,而是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的目标实现除了需要体育课外还需要借助课外体育活动这种独特的形式进行补充,即,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从而被纳入到学校教育计划的.因此,课外活动与体育课程教学相比,在目的任务、组织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第二,课外体育活动被纳入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变得复杂,而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发泄剩余精力和不良情绪的有效渠道,对于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了挖掘其更多的功能和价值,人们需要不断增加其计划性以增强其教育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其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发展时期,课余体育活动不同的活动模式,但需要明确的是,这正是由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和教育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第三,必须明确课外体育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课外体育活动并不是体育课简单的延伸和拓展,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学校体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完成的任务及目标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与学校教育的诸多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适应现代社会环境的完整的人的重要任务,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学校处于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于教育的基本要求就必须使学校内部组成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大的优化.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系统下的一个独立子系统,也是由不同工作环节组成,其各个环节各具特色,其主要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必须要认真地加以区分,不断优化结构,才能最终获得更大的整体效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其在受众对象、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体育课教学.

首先从接受对象的角度看,课外体育活动的受众对象是全体学生,和体育课教学的受众对象是一致的,学生可以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尽情地施展自己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体育课的时间相比,要充裕很多,“七号文件”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学生每天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进行自由的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对体育课上所学的技能进行巩固和练习;另一方面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同时也会掌握必要的锻炼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再次,从活动内容来看,课外体育活动除了学校规定的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等内容外,学生的练习项目大多时候是自主选择的,这样学生就会从事他比较喜欢的项目,从中找到运动的乐趣,进而激发体育参与热情,培养体育兴趣,形成体育习惯.最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由班级或小组组成,这样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互动进行交往,在无形中进行合作以及各种角色的扮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集体协作的体育意识,还增强了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侧重目标应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3.3 课余训练主要目标侧重分析

从课余体育训练的受众对象来看,主要是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和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专项化的练习,由教练员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来实施.组织形式主要是学校代表队.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即将要升学的学生,训练时间较长,几乎每天都会参加训练;没有升学任务的一般的校代表队的骨干,基本是在大赛前,比如校运会或者更高级别的运动会才会加紧训练,训练时间较短.

综上,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侧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部分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技术水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第二,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3.4 课余体育竞赛主要目标侧重分析

中央“七号文件”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各级相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按要求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体育运动会,并对学校举办的学生运动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每年要定期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并经常组织班级间、年级间的体育竞赛活动.[5]

课余体育竞赛的受众对象比较广泛,是全体学生,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竞赛.为了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他们必须在平时加紧练习,而锻炼的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段.单单从课余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角度来说,课余体育竞赛具有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功能,但远不及课外体育锻炼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作用大,因此课余体育竞赛的目标侧重不应放在运动技能提高上.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多是集体形式.一方面,学生团体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拥有共同的目标和集体荣誉追求,他们需要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这对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并对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具有积极地意义.另一方面,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或被动的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这可以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并在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中增加情感体验,认识和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不同社会团体与不同社会领域的行为规范.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这种“预演式”的角色扮演,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明确而又显著的效果.

在课余体育竞赛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后的自豪感和失败后的挫败感,也可以使学生在友善、团结、平等的舆论环境和运动氛围中,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体验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这是对学生情感能力的一种提升.在比赛中,学生会体会到身体的不适,会有心理的压力,还会感受到运动的“极点”等.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反复地经历着失败与挫折的洗礼,并逐步形成抗压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在体育竞赛中,学生可以获得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身体感受,这种体育竞技体验能够使激发人的挑战心理,克服自身的懦弱心理.形成自我客观评价的习惯,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在增强荣誉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把课余体育竞赛目标的侧重点归结为:第一,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生态度.

4 结论

1)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和文化的传授.

2)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少数学生的体能和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后备体育人才.

4)课余竞赛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1] 沈建华,陈融.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

[2] 潘邵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EB/OL].(2006-12-20)[2016-12-20].http://www.jxjxzx.com/Article/zcfg/200704/20070425152920.html.

Reconsideration of the Targe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NG Pengfei,WANG Menghua,SUN Zhongjun,LIU Hank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are employed to study teaching,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extracurricular training and extracurricular contests of physical education.The main tasks and targets of these jobs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their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in order to direct the perform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company the total target of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targets of physical education;education system

G807

A

1009-8445(2017)05-0073-06

2017-01-09

创新强校专项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类校内孵化项目(504-20160182)

温朋飞(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肇庆市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讲师,博士.

刘汉坤(1968-),广东郁南人,肇庆市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宋先红)

猜你喜欢

课余课外体育课
小满课外班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抓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课余训练应注意的几点
咪咪曲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