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与数字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定位

2017-01-28束永祥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数字

卢 蕊,束永祥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a. 学报编辑部;b. 丹阳师范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网络与数字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定位

卢 蕊a,束永祥b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a. 学报编辑部;b. 丹阳师范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实现了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交互化。学术期刊要以纸本传播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实现线下线上信息对接、资源同步,提高期刊显示度,扩大期刊的影响。编辑更要与时俱进,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兼备纸质期刊编辑和网络编辑的能力,拓展学术期刊的移动公众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网络与数字环境;学术期刊;编辑角色;定位

1 网络与数字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

随着传播科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大数据”(Big Data,BD)和新媒体。2012年美国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视大数据为“未来的新石油”[1]。2012年“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2]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说认为,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过程。大数据的概念和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2013年被视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

“互联网+”实现了字符、语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融合,给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全新的感受,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方式。移动互联网是移动数据通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制约,实现了信息的全媒体和自媒体传播。

出版业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提供的平台实现了良性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 Group)等国际学术出版商开始建设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出版平台[3]。2006—2007年,爱思唯尔、威科集团(Wolters Kluwer)、汤姆森公司(The Thomson Corporation)等逐步完成角色转换,变出版商为数字内容提供商。Springer Link平台借助书刊互连支持流媒体技术实现高清图像可缩放、表格动态化、动画三维化,利用DOI技术链接了300多家出版商的期刊和专著,其用户已超过3 000万[3-5]。

扩大数据量,丰富数据类型,进而整合、优化数据,可以提高数据的显示度和利用率。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回溯期刊库收录了11个学科的920余种期刊。爱思唯尔的回溯文档项目实现了期刊文章全文检索、被引文献直接链接,而后续文章带有标签格式,读者可以准确定位,其Collexis的语义查找技术功能强大[5]。SciVerse整合了ScienceDirect,Scopus,Scirus特定网页上的高品质内容。JoVE(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可视化实验期刊)成为在线视频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平台提供专题视频介绍。NatureChemicalBiology以3D形式演示分子结构。Mendeley建立了结构化数据库。HighWire Press期刊被PMC,Scirus,Google等收录、检索、链接。GigaScience实现了读者利用文献数据和分析工具直接测试和验证生物学研究结果的功能,数据的公开性、透明性、可重现性更强。其数据库GigaDB采用DOI,使所有数据可追踪、可检索、可链接、可引用。科研工作者可以利用http://www.academia.edu网站的实时追踪分析工具分析学术受众[5]。

优先数字出版(On-line First)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学术界认可的纯网络期刊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Science的“Express”,Nature的“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Elsevier的“In Press”,Springer的“Online First”等。

基于契约自治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成为新型的规范化数字出版形式,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2013年列出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8 000余种[6-7]。

科技出版平台是现代科技信息的核心传播媒介。国外的科技出版平台逐步完善各项功能,满足用户需求。如Silverchair开发了SCM6 platform,Nature Publishing Group集成了ReadCube, Scopus文摘数据库嵌入了Quosa,OvidMedline可以将Ovid平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Springer Materials提供化学结构检索模块等[8]。

在我国,方正集团、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等将500多家图书出版社的120多万种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合集成,占据我国电子图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龙源期刊网连续9年发布中文期刊国内外数字化阅读Top100排行榜单,在2012年增加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合作的龙源期刊移动阅读Top100期刊、App应用商店龙源期刊Top100和龙源手机网移动阅读Top100期刊排行榜单,除此之外,还为与之合作的出版社加工生产以年度或月份为计量单位的个性化研究报告,提供个性化定制及相关增值服务。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基本实现文章内容的数字化,但大多是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前沿合作发布期刊的数字版。在数字化进程中,学术期刊大多使用在线采编系统,实现了编辑业务流程的网络化,部分学术期刊积极建设特色网站。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创办了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Frontiers,创建了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于2008年制定了期刊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3]。《岩土学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单学科期刊门户网站——中国地学期刊网(http://www.geojournals.cn)。《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合作,提高了网络版的可视度。《中国天然药物》实现了互联网“跨平台链接”[9]。

网络期刊开始迅猛发展,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OAJ出版网络平台建设尤为重要。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08年5月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第一个有正式出版号的网络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每年评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0-11]。2010年,中国知网启动了编辑部自主出版平台——“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http://caj.cnki.net/)。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JICS)的数字出版平台实行优先数字出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作者,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10]。目前,国内OAJ网络平台大多属于多学科、综合性的OAJ平台,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http://www.chinaoaj.org/)、“Socolar”(http://www.socolar.com)等[4]。

2 学术期刊编辑的新定位

在数字环境下,基于互联网的学术期刊移动出版整合和再造了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3],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范围和性质发生了相应变化。

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可以为作者、读者、审稿人、编辑、编委实时互动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学术研究成果的显示度。个性化门户网站建设,数字技术的使用,增加了存储的体量,丰富了载体形式,实现了全文结构化、碎片化,可以满足读者即时阅读、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全媒体阅读等新的阅读需求。学术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也需要随之变化,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学术成果,满足读者和作者的需求[12]。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将逐步变为传统纸质出版和数字化出版并行,宣传展示将逐步变为借力知名数据库推广和个性化门户网站建设并行,网络平台建设将逐步变为期刊平台集约化和期刊个体全媒体特色化发展并行,借助专栏合作与在线学术平台重新构建数字时代学术传播新秩序[13]。

与学术期刊合作的作者、读者、审稿人、编委大多工作于高校、科研院所。他们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对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他们既是新技术的关注者,又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对在线学术平台的信息数量、内容深度、功能模块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学术期刊编辑身处网络与数字环境,面对新的媒体,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更新编辑理念、知识储备、专业结构,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1 更新理念,转变思维方式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于2015年3月31日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提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进一步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进一步提高出版业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实力,推动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14]。学术期刊编辑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前瞻性预测思维、非线性联系思维,定量分析学术期刊发展的特殊性,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将传统出版的专业采编优势、内容资源优势延伸到新兴出版,实现线上线下资源融合、信息对接,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各有侧重,提高读者、作者的关注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扩大期刊的影响,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2.2 调整、优化知识结构

学术期刊编辑要了解网络与数字环境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知识,提高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锻炼对特殊数据的敏感度与理解力。学习新媒体,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网页制作、网络语言(如HTML,JavaScript)、网站搜索引擎优化(SEO)、XML技术等,熟悉基于OJS(Open Journal System)的OAJ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模式[15],学习大数据技术,拥有统计、分析海量数据的专业知识,追踪科研热点,发现、挖掘具有潜在价值的隐性信息和知识,形成多维数据结构。深刻理解“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的重要性[14]。

采用语义识别技术和NLM DTD 3.0规范可以实现全文结构化和富媒体(Rich HTML)出版。ScienceDirect,RSC(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PMC(PubMed Central),PNAS等开始提供Rich HTML版本。国内的一些期刊,如《作物学报(英文版)》(TheCropJournal)、《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文版)》(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在Magtech技术支持下发布Rich HTML全文。网络平台的浏览页面更具动态性,并可以提供附加信息和延伸链接,可以追溯实验图表、结论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视频技术展示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全文的结构化、碎片化具有更多的细节描述、更多的维度标识,可以丰富文章及其延伸内容的表达,提高文章的显示度和被检索系统发现的概率,而页面的内外部链接、页面包含、交互等可以满足读者快速阅读、分类阅读、延伸阅读的需求。学术期刊编辑要熟悉富含语义的结构化排版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生成PS文件,还可以同步生成网络出版的PDF(Hi-PDF,LowPDF),HTML,Rich HTML,Metadata XML,Full XML,EPUB等文件格式,满足一次编辑、多元出版的要求[16]。

学术期刊编辑要熟悉大数据技术,了解云计算、图表、方程式、数学模型等关联词,面对海量数据,要实时锻炼自己对特殊数据的敏感性与理解力。如在策划选题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判断作者的学术水准;在编校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判断作品的可行性、前沿性、完备性;在成果出版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判断作品深度开发的可能性。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期刊读者和作者进行归类分析,以便精确定位、精准服务。再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后台的图文分析功能,深度分析用户的阅读行为、操作习惯、思维方式等[17-18],进一步细分栏目,深度挖掘信息,将特定信息定时推送给特定用户,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2.3 积累美学知识

“互联网+”实现了字符、语音、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颠覆性的[19]。读屏时代,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受众更愿意接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的信息,更喜欢交互性的“请求+响应”的信息传播模式,更愿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发布者。要想吸引读者关注或深度阅读,不仅要创意好,而且要表现形式多、交互性强,使学术论文以动态化、直观化、多媒体化的形式展现,为学术论文增添更多的灵动性、活泼性,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互动的机会,让读者参与其中,并通过自媒体传播信息。学术期刊编辑不仅需要熟悉相关技术,更需要积累美学知识,提高艺术水准,给读者视觉、听觉、触觉以美的震撼和冲击。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面”向“点”转移。学术期刊要顺应时代,实现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交互化。在传统的纸本传播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实现线下线上资源同步和信息的时空对接,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展示期刊魅力,扩大期刊的影响[20]。学术期刊的编辑更要与时俱进,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做好纸质期刊的编辑工作,还要努力成为专业的网络编辑,拓展学术期刊的移动公众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1] 谭跃进.新兴信息技术下管理科学的创新思考[J].国防科技,2015,36(3):55-58.

[2]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3] 闻丹岩.数字化内容服务平台对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48-149.

[4] 杨锐.SpringerLink数字出版物平台特点浅析[J].科技与出版,2014(12):11-16.

[5] 刘俊,张昕.大数据视域下的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J].编辑学报,2014,26(1):59-62.

[6] 杨小丽.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出版的新思路与冷思考[J].科技与创新管理,2015,36(6):598-600.

[7] 侯集体.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开放获取现状分析: 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89-394.

[8] 苏静,袁小群,王星.国外面向用户的科技出版平台构建要素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5(17):161-164.

[9] 张静.科技期刊数字化品牌建设及推广策略[J].编辑学报,2013,25(3):287-289.

[10] 崔玉洁.我国高校数字期刊发展进展与反思:结合西南大学期刊社数字出版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194-198.

[11] 彭远红,孙怡铭.简论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J].科技与出版,2014(3):85-87.

[12] 卢蕊.高校学报生态位宽度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4,27(4):70-72.

[13] 张艳玲.网络时代学术传播新秩序的重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网络专栏合作方式研讨会”综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6):173-174.

[14]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5-04-09)[2016-06-16].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48321.shtml.

[15] 王文萍,王玥,王宾,等.PKP Private LOCKSS Network:一种基于OJS开放获取期刊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模式[J].科技与出版,2015(10):73-77.

[16] 刘少华,张正峰.《地球物理学报》网络平台建设和数字出版新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30(5):2420-2430.

[17] 肖昕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定位与编发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2015(3下):123-125.

[18] 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5-72.

[19] 朱海龙.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143-146.

[20] 李宏弢.大数据时代华文学术期刊发展的战略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6):89-96.

〔责任编辑: 胡 菲〕

Reorientation of editorial rol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network and digital environment

LU Ruia,SHU Yongxiangb

(a.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b. Danyang Normal School,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cademic journals have realized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ways.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pread of the paper,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new media and other online information to achieve online docking, resource synchronization, improve journal display,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journals. Editors shoul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re-positioning their roles, use both the ability of paper journal editors and network editors, academic journals to expand mobile public services, and improve service levels.

network and digital environment; academic journals; editorial roles; repositioning

2016-07-30

江苏省期刊协会课题(2014JSQKB024号);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立项课题(GZXB2015F08)

卢 蕊(1971—),女,河南新乡人,副编审,主要从事数学教学和编辑学研究;束永祥(1972—),男,江苏丹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研究。

G213

A

1008-8148(2017)01-0115-04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数字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期刊问答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