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异地高考政策的利弊分析
——基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视角
2017-01-28唐崇雯
唐崇雯,唐 昱
(1.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2;2. 江苏大学 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我国异地高考政策的利弊分析
——基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视角
唐崇雯1,唐 昱2
(1.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2;2. 江苏大学 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各地贯彻实施异地高考政策的力度不一。关于异地高考的争论不仅反映了广大随迁子女的强烈呼声,也反映出优质高教资源的分配不均。这项政策的推行既带来了促进教育公平、弥合资源不均的益处,又产生了加剧本土资源再分配的难度等问题。据此,需要我们落实根本,重视高教资源分配上的合理公平,同时也要稳中求进,切忌改革中的急功冒进。
异地高考政策;利弊分析;教育资源分配
1 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选拔都实行按地区计划招生的制度,不同地区间的高等教育资源与招生计划也是迥然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大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也逐步影响了各地区间的人口迁移,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选择扎根城市,其子女在迁入地就读后参加高考的问题便日渐凸显。从最初的议案讨论到最终的政策出台,异地高考改革之路可谓一波三折。究竟是怎样的力量促使这项政策最终尘埃落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推动因素:
1.1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明显,不论是自然资源的分布还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各区域间发展所形成的马太效应显著。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区的高校资源十分充沛,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高校在这些地区的占比是最高的,这些地区的高校也更加青睐招收本地学生。数据统计显示,北京考生考上清华北大的概率是河南考生的60倍、贵州考生的34倍[1]。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早已备受争议。广大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了完备的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后,往往不能在短期内适应原地区的高考模式,更加不愿意回到原籍考试。
1.2 广大随迁子女的求知诉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出于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一些高度密集型发展的城市如珠三角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甚至占到了城市总人口数的四成之多。逐年增长的迁移人口势必引发随迁子女就地入学并参加高考的强烈愿望。大多数进城务工的民众都属于平民阶层,随迁子女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却被迫处于两难的窘境。为了给子女更加优渥充沛的教育条件,他们多数会倾向于扎根城市。但城市的融入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严格的户籍门槛以及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这一群体的梦想难以实现。2010年7月,时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在南方教育的大讲坛上表示,“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女理应得到选择教育公平的机会。凡是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有权利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35年前的恢复高考,是新的治国路线的先声。35年后的异地高考问题,对应的则是劳动力全国流动推动中国经济创造高速增长奇迹之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命题。”[2]
2 异地高考政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2.1 可行性
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资源分配不均是阻碍异地高考政策改革的绊脚石,更是关乎教育改革公平的重中之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结果显示,有48%的网友认可这一观点,支持实行异地高考。也有舆论认为教育不公的根源不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而是源于现行招生制度的不合理,异地高考的实施无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反而会造成很多新的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的恶性膨胀、本土居民的教育权益被削弱等。19%的网友认为推行异地高考政策并无实际意义。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改革现有招生制度[3]。
2.1.1 异地高考改革体现了高等教育起点的公平
异地高考政策解决的是报考之初的问题,这在整个招录过程中具有起点公平的重要意义。教育机会的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石,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平等地得到竞争提升的机会。为此,教育部呼吁出台相关政策,在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模式也应当逐步发生一些变革。诸如开设一些创新性的网络课程,打破时间、资源上的限制,缓解各地区间师资分配不均的问题,让更多资源稀缺的地区通过更加便捷快速的方式享受到较为完备的优质教育,促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丰富化,推动了教学资源的高效配置。
2.1.2 异地高考弥合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异地高考问题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资源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物质资源丰富,势必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据此,异地高考问题反映的不仅是教育公平问题,还更多体现了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国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继续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提升落后地区的师资水平。
2.2 局限性
2.2.1 异地高考提升了再分配资源的公平难度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调查中,有19%的网友认为:异地高考并不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反之还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很多网友质疑,倘若一旦真正地放开异地高考政策,势必会有很多权贵家长利用职权争相涌入发达地区,甚至会出现钻政策漏洞的现象。这无疑又是新的一轮高考资源分配,一些原本就高考难度较大、招生人数较少的地区更加难以保障优质生源的入学。譬如,在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还是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政策实施。教育部虽然在2011年的两会期间提出要在全省各地响应落实异地高考政策,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少有家长、考生愿意主动入广东参加考试,因为广东一直就是高考的难度大省,随迁子女在广东省的高考升学压力往往要远大于原户籍地区。相反,京沪两地为了防止出现大幅度的投机取巧的现象损害当地户籍居民的利益,在申请异地高考的条件上都多加限制。北京要求外来人员有稳定居所及社保满3年,子女有学籍且连续升学证明才能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上海则采用的是“积分制”的形式限制过多的外籍人员就地参考,按照等级的划分,外来务工人员只能办理居住C证,即其子女只能在上海参加中职考试[4]。这些措施无疑影响了教育资源在再分配的过程中的公平性。异地高考政策也由原本服务随迁子女考试的公平向导,转变成了新一轮的社会物质与人际资源的竞争,并未达到其实施的根本目的。
2.2.2 异地高考加剧了本土资源的分配压力
外迁人员的不断涌入一方面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城市本土资源的分配难度。很多大城市其自身的承载力度也是有限的,其资源的供应也不是源源不断的。尤其是在工业化发展迅猛、环境资源消耗较为严重的地区,过多的外迁人口无疑是对优质城市发展的潜在威胁。回归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所谓的外省籍迁入学籍势必会对本地户籍的学生就学造成一定的影响。推行异地高考的试点引发了部分专家的强烈反对,也正是因为他们认为放宽了对外省籍人员的限制势必会损害到本地户籍居民的利益。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随迁子女入学考试的公平性,但这并不能以许多本地学生要面临更大的升学压力为代价。像江苏、广东这些本省的高等教育升学压力较大的地区,倘若再放宽随迁子女入学高考,无疑将加重竞争的程度。与此同时,发展越好的省份、城市将集聚接纳更多的人才,相比那些原本人口基数较少、资源不充沛的地区,这不仅会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上新一轮的“马太效应”,还会加剧流入地本土资源优化的分配难度。
3 启示与建议
3.1 落实根本,重视分配上的合理公平
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高等教育资源,其分配方式的均衡备受大众关注。《论语·季氏》中,孔子劝诫季氏,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谨记遵守“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加上优质资源本身就是稀缺的,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就必须遵循最优化的原则。因此,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要鼓励更多优质的人才与资源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输送,做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考试资格问题,正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才导致了这一问题。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阐释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单方面地对各省资源进行政策上的宏观调控是不能解决根本的,唯有真正解决了现行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分配不均的问题,才能使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压力得到根本的缓解。
3.2 稳中求进,切忌改革中的急功冒进
由于受我国特殊的高考招生模式影响,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各省份高中考试用的课本和试卷不同,16个省份自主考试,加上国家命题的统一考试,高考共使用17份试卷[5]。因此,要想解决好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也应因地制宜。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区于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的具体办法[6]。随后,各省先后出台了系列异地高考相关政策,但诸如北京、上海等资源充沛且随迁子女多的密集型一线城市,推行的力度与效益还不够明显。很多专家认为,异地高考尚处于政策试验的低谷期,相关部门也不敢大刀阔斧地对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进行改革,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心将是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由此可见,这项关乎民生的重大政策不应当是短期内的急进工程,应当先将主要核心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解决好,再范化实施到其他地区,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异地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
[1] 社论.新京报:解决异地高考 绕不开京沪两市[EB/OL].[2012-10-09].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1lianghui/pinglun/detail_2011_03/08/5022789_0.shtml.
[2] 李志喜.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异地高考尊重地方意见[EB/OL].[2010-07-30]..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3-03/06/c_124421158.htm.
[3] 何新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两会速递:尝试异地高考,实现教育公平[EB/OL]. [2013-03-11].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3/06/13003607_0.shtml.
[4] 刘世清,苏苗苗.“异地高考”政策的合理性研究: 基于 30 省(自治区、直辖市)“异地高考”方案的内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6):23-28.
[5] 周逸梅.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北京异地高考具体门类自己定[N].京华时报,2011-03-08(1).
[6] 田燕.清华北大学者进言国务院取消高考户籍限制[EB/OL].[2011-10-26].http://new.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10/24/10099182_shtml.
〔责任编辑: 胡 菲〕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TANG Chongwen1, TANG Yu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2, China; 2. School of Literatur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Different places var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ly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 The debate o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strong voice of the children who go to schools in their parents’ working plac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is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equity, to bridge the benefits of resources, but also to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local resource redistribution. Therefore,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fundamental, fair and reasonable allocation, but also to seek progress, avoid the risk in reform.
diffe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licy;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2016-08-21
唐崇雯(1993—),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唐 昱(1996—),女,江苏盐城人,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G647.32
C
1008-8148(2017)01-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