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原生民歌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活态传承

2017-01-28尹湘云

黄河之声 2017年21期
关键词:活态民歌少数民族

尹湘云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探讨原生民歌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活态传承

尹湘云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作为无形遗产的原生民歌,被有形的民间传承人承载着,而民间艺人的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现象日益凸显,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高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将原生民歌更好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实现活态传承,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原生民歌;高校艺术教育;活态传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伴随着全球媒体网络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具有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义务,更有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不至于消亡的重任。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必须承接的文化使命,也是高校音乐院系必须承接的历史使命。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的一部分,而原生民歌又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民间音乐中作为老百姓文化记忆的承载物,民歌穿越慢慢历史长河,以其动人的魅力,几千年来一直维系着民族情感,她具有超越时空的族别标记,与当下流行音乐相比,她具有来自古老文明的历史感和出自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民歌的当代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声音符号,作为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新一代的年轻学生们已经很难听到纯正的,出自民间艺人口中的民歌韵味。如何对原生民歌进行抢救、传承、保护与发展,是中华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承是传统在时间的过程中得以延传的机制,传统通过传承才能得以生存延续,传承是传统生命力的所在。过去,少数民族音乐通过传统的传承方式如社会生活、民俗活动得以传承。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以及媒体网络高度发展,新的传承方式产生,这种传承方式主要借助学校教育来进行,借助乐谱、书本、音像、声像等媒介进行传承。将民歌引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展了好多年,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真正达到传承的目的呢?我们将如何更好地进行民歌活态传承,在民歌产生与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与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活态传承的结果能达到对原生民歌保护的最终目的,她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原生民歌文化的机械保护,单纯利用文字、音像、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民歌的方方面面。怎样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进行民歌的活态传承?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将民间传承力量带进校园

(一)将民歌传承人请进校园

作为无形遗产的原生民歌,被有形的民间传承人承载着,而民间艺人的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现象日益凸显,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应该及时邀请优秀原生民歌传承人进校园,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民歌的真正魅力。我从小生长在少数民族地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人们都要通过演唱、对歌、敲锣打鼓等方式庆祝,特别是男女对歌甚是精彩。这也许就是民族地方的人们能歌善舞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小的生活环境是民歌传承的土壤,机械的将民歌搬到校园,让学生学唱,这似乎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因此,将制造民歌生长的土壤与环境,通过民间艺人传递到校园,以师徒关系的方式来传承,这是原生民歌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活态传承的方式之一。

(二)将民俗活动带入校园

在少数民族社会中,原生民歌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于民俗活动中,很多群众不是自己刻意学,而是在各种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产劳动中听着家人、乡亲们唱学会的。比如彝族村寨里的打歌,有一听芦笙脚板痒之说,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听到芦笙响起,都参与到打歌队伍中,这样从小耳濡目染,在民歌环境的熏陶下,岂有不会之理。原生民歌要想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更好地活态传承,就应该效仿少数民族民间村落那样,将民俗搬进校园。可以采用民歌大家唱;打歌节;泼水节;对歌场等形式,即达到了原生民歌的活态传承,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文化活,在校园中形成一股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之风。

二、将民间传习所搬进校园

近年来国家文化主管部门下设的文化机构建立了各种文化馆、培训中心、传习所等,这些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发挥了极大作用。高校要想实现原生民歌的活态传承,可以借鉴建立传习所的方式,将原生民歌相关的音像、视频、乐器、乐谱等等收集,即作为学习展示用,又可以结合传承人的现场教学,或者民俗活动的场地用。真正做到活态传承。

三、建立少数民族歌手学习班

鉴于目前很多毕业生大多到边远民族地区工作,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缺乏具有传承能力的音乐师资这一实际情况,学校音乐教学、艺术教育应该承担起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师资培养责任。培养一批具有当地民族文化背景,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掌握最新的民族音乐理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并学有民族音乐一技之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少数民族培养师资和传承人。这些集传承人与教育者集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长期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音乐教学工作,把本民族的音乐传授给下一代,这样的传承方式能真正缓解传统音乐失传的危机。■

[1]樊祖英.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03.

尹湘云(1979-),女,保山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活态民歌少数民族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