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理念、路径与措施

2017-01-28陆建松

东南文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特展公共服务博物馆

陆建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200433)

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理念、路径与措施

陆建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200433)

进入21世纪,我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又普遍存在着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种类不丰富的现象。为此,我国博物馆应转变观念,确立以知识文化传播(教育)和公共服务为经营目标的新理念;提升常设展览的展示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特展活动,推动展教一体化;建立健全的博物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估制度及年度汇报制度,多措并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博物馆 公共服务能力 传播教育 展览展示 特展 展教一体化 绩效评估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从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各地、各行业都在投入巨资新建、扩建博物馆,近十年平均每年以两百多座的速度增长,至2016年底,全国博物馆总量达到4873座[1]。

与此同时,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向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决定。

但另一方面,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公共服务效能普遍偏低的现象。特别是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这不仅与党和政府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不相适应,与博物馆应该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和责任不相适应,也与各级政府巨大的公共财政投入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不相适应。对此,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博物馆条例》,又于2015年5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这些文件都对博物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经营绩效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如何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是新形势下我国博物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该如何促使我国博物馆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概言之,一要转变经营理念,确立传播知识文化和公共服务的目标;二要三措并举,重视常设展览和特展的展览展示工作,教育与展示并重;三要通过一套激励和保障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博物馆绩效评价机制。

一、转变观念:以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为目标

所谓转变观念,就是要确立以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为经营目标的新理念,即要从传统的以收藏、保管、研究为中心转向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出于公共教育和利用的目的,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研究和展出,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非正规教育机构。

虽然博物馆的职能众多,但总体上讲,现代博物馆工作任务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部职能,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收集、整理、保管、研究和阐释;这部分工作是围绕“物”展开的,其工作目标实质上是组织、加工和生产公共知识的过程。二是外部职能,通过展示、拓展性教育活动将博物馆加工和生产的公共知识有效传达给公众;这部分工作是面向“人”展开的,其工作目标实质上是传播和普及公共知识(教育)的过程。

显然,博物馆的经营目标是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即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终极目的。因此,收集、保管、研究固然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博物馆追求的终极经营目标,而是博物馆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的基础和条件。

对博物馆来讲,仅仅做好收集、保管、研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把上述工作的成果转化为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因此,收集、保管、研究要以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为导向,服从和服务于博物馆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的经营目标。并且,博物馆收集、保管、研究的业绩和价值主要通过博物馆的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得以实现和体现,否则为收藏而收藏、为研究而研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此,博物馆要以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为导向,强化收集、研究和阐释对展示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支撑。但遗憾的是,我国博物馆(以地方历史博物馆为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收藏和研究对展示教育和公共服务支撑不足的问题[2],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博物馆藏品科学体系不完整。数量少、同质化程度高、体系不完整不科学、与历史文化相关度不足(征集文物)等,导致展览无法进行完整的历史文化叙事。

2、博物馆藏品文化内涵阐释不深入。相当一部分藏品只有名称和大致时代判断,而对藏品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的揭示研究很不够,导致展览只能呈现一种物质形态,无法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现象。

3、与展览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不到位。特别是地方历史文化博物馆,普遍存在对本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节点、各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发展的梳理和研究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展览无法讲述地域历史文化的故事。

4、考古信息采集不到位。不仅大量隐性信息丢失,例如血迹、植物纤维、毛发等,而且大量有形信息也丢失,例如地层、器物残片、建筑遗址、动物和人类遗骸、农作物颗粒和淀粉、植物种子和孢粉,只重视器物(尤其是完整的、精美的器物)收集。

5、考古还原研究不到位。作为历史发展、环境演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记录,考古遗址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考古研究就是要揭示遗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信息,了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经济形态状况、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但我们大多只有一个考古发掘报告,很少有系统、全面、深入的还原研究,导致展览没有故事可讲。

无疑,收藏和研究是博物馆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基础和条件。对博物馆来讲,仅仅做好收藏、研究是不够的,必须要进一步把收藏和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和公共服务。

已故日本著名博物馆学家鹤田总一郎曾讲过:“观众,同博物馆藏品一样,是构成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观众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博物馆应该像爱护珍贵文物一样爱护和对待观众。如果不考虑观众,或者没有观众来参观博物馆,那么,可以说该博物馆不成为一个博物馆,或者至少是一个不合格的博物馆。”[3]

教育(知识文化传播)不仅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也是其首要目的和社会责任。博物馆事业发达的欧美国家都将教育作为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将“教育”置于博物馆公共服务角色的中心位置。1984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出版的《新世纪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将“教育”认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标。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也宣言“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博物馆应该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成为民众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堂。显然,评价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仅要看其收藏的丰富和精优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励观众参与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博物馆的职责是要尽最大的努力扩大每个公众积极、有益地参观博物馆的机会。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把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考核和评价博物馆经营和公共服务绩效的一项关键指标。因此,现代博物馆应该确立以教育(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博物馆经营新理念,增强为观众和社会服务的意识。

为此,博物馆首先要认真思考和界定自己的教育使命。国际上,博物馆都有明确的教育使命定位,并以使命出发,开展博物馆的藏品收集、整理、保管、研究、阐释、展示、教育和公共服务。现举例英美几个博物馆教育使命的表述。

1864年建立的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院(Smithsonian)的教育使命——增进知识和传播知识。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教育使命——以服务广大公众为目的,遵照最高专业标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代表了人类最高成就的各类优秀艺术作品,并促进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重视和欣赏。

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教育使命——对人类文明中所有艺术和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让人人有机会接触人类的历史文物,从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教育使命——让每一个人享受博物馆的藏品,展示创造这些物品的文化,鼓舞现代设计的成长。

可遗憾的是,在我国很少有博物馆认真思考和准确定位本馆的教育使命,甚至连博物馆教育使命的意识也没有,更谈不上从使命出发去经营一个博物馆。

二、三措并举:重视常设展、特展与教育工作

所谓“三措并举”,就是要改变过去博物馆常年靠一个基本陈列混日子、多年不搞特展和延伸教育活动的做法,而要“三条腿”同时启动:不断提升常设展览的展示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特展活动;重“展”更要重“教”,推动展教一体化。

(一)不断提升常设展览的展示水平

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而展览则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这一首要功能的主要手段,是博物馆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最重要途径。对博物馆来说,做好展览不仅是博物馆经营的主要内容,而且关乎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博物馆的知识传播和教育作用,我国博物馆需要不断提升展览的水平。为此,我国博物馆要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不断创新陈列展览的内容、形式、手段,增强展览的文化知识内涵和科技含量,实现知识性、教育性与观赏性、趣味性、体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展览内容、题材、风格和载体的丰富多样,使展览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以吸引观众经常走进博物馆,使我国博物馆真正成为令公众流连忘返的文化园地,成为营造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但要做好展览,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展览才是一个好展览。用老百姓的话来讲,一个好的展览必须让观众看得懂,有意思而且好看,并能让观众留下印象和记忆。从专业角度来讲,一个好展览(以叙事型博物馆展览[4]为例),其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个好的展览,必定是一个有着明确传播目的的展览,并且按照传播目的来系统组织、规划和设计的展览;反之,没有明确传播目的的展览必定是一个不成功的展览。因为博物馆陈列展览归根结底是一个基于传播学和教育学的、面向大众的知识、信息、文化、艺术、价值与情感的传播载体。例如深圳博物馆“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传播目的:深圳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什么?深圳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深圳历史性巨变靠的是什么?其大胆实践和成功经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巨大影响?再如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展览的传播目的: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防范教育,增强他们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2、一个好的展览必定是一个主题高度提炼的展览。主题是博物馆展览的灵魂和核心,展览主题提炼愈充分,立意就愈高,展览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教育意义就愈强。例如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战争厅”主题——自由的代价:战争中的美国人(The Price of Freedom:Americans at War),内容包括九大部分:(1)独立战争(War of Independence),讲述美国人与英国人的战争;(2)领土扩张战争(Wars of Expansion),这时美国人扩张到印第安人聚居区,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3)国内战争/南北战争1861—1865(Civil War);(4)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5)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6)冷战(Cold War);(7)越南战争(Vietnam War);(8)美国的新角色:1989年至今(New American Roles:1989 to Present),内容包括1989年柏林墙倒,1991年海湾战争,2001年“9·11”事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9)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表彰人与精神。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主题提炼较好的展览,例如浙江温州市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的主题“温州人和温州精神:一个生存与开拓的故事”、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的主题“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河北西柏坡纪念馆陈列的主题“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吉林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主题“从皇帝到公民——溥仪的一生”、江苏无锡博物院革命史基本陈列“肩负民族复兴期望的江苏无锡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等。

3、一个好的展览必定是点、线、面结构规划清晰的展览。所谓展览内容主题结构,是指依据展览传播目的和展览主题对展览内容叙事结构的逻辑安排。好的展览必定是展览内容叙事结构逻辑清晰度强、故事线策划巧妙的展览。例如温州平阳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基本陈列展览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少年心事当拏云”,主要展示苏步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及其拳拳报国之心;第二部分“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主要展示苏步青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的学术成就及其为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开拓所作的贡献;第三部分“毕生事业一教鞭”,主要介绍苏步青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杰出成就与贡献;第四部分“留取丹心报暖晖”,主要展示苏步青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贡献,展现他作为民盟领袖、赤诚党员和文化使者的贡献;第五部分“文章道德仰高风”,主要展示苏步青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朴实真切的为人、处事和生活风范;第六部分“功成不忘家乡情”,主要展示苏步青与家乡及其友人的深厚情缘,表现苏步青热爱家乡、饮水思源的品质。

4、一个好的展览必定是展览重点和亮点突出的展览。展示内容重点和亮点规划是对展览“主要信息点或传播点”的规划。在有限的时空内展示某个展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突出展览的主要传播点(知识点、信息点),即要选择代表性、典型性的“点”,并且通过这些“点”的有序串联来述说事物的发展过程(以点带线),或反映事物的面貌和状况(以点带面),通过这些“点”的逻辑化串联为观众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的第一部分“深圳经济特区开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的10个重点和亮点是:(1)开放前港深比较;(2)邓小平提出经济特区和深圳特区的建立;(3)蛇口开山炮打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炮;(4)建国贸大厦创深圳速度;(5)价格体制改革;(6)基建体制改革;(7)劳动用工制度改革;(8)干部人事制度改革;(9)兴办八大文化设施;(10)邓小平视察深圳。抓住了这10个重点和亮点,就能纲举目张。

5、一个好的展览必定是符合博物馆展览目的和宗旨的展览。博物馆展览的目的和宗旨是进行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服务公众教育的需要。因此,陈列展览能给受众以信息、知识和文化,起到传播观念和思想、知识和信息、文化和艺术的作用,起到公众教育的作用,起到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一个没有思想知识内涵、不能起到知识普及和公共教育作用的博物馆陈列展览,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花哨,那也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博物馆陈列展览。

6、一个好的展览必定是符合“科学性和真实性”原则的展览。博物馆是个社会教育机构,“科学性和真实性”是博物馆展览前提。所谓展览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是指博物馆展览的建设要以真实的文物标本为基础,展览提出的观点、思想、知识和信息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上,各种艺术的或科学的辅助展品都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真实性”原则基础上,是有依据的还原、创作和重构。显然,没有“科学性和真实性”作保障的博物馆展览,必然不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展览,而是迪士尼和欢乐谷那样的娱乐性机构。

7、一个好的展览必定是符合“观赏性和趣味性”原则的展览。博物馆是个非正规教育机构,参观陈列展览是一种寓教于乐式的学习,即要求陈列展览要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虽然陈列展览传播的观点和思想、信息和知识是理性的,但作为一种视觉和感性艺术,其表现的形式应该是感性的。即一个好的陈列展览,不仅要有思想知识内涵、文化学术概念,还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只有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有引人入胜感观效果的陈列展览,才能吸引观众参观。反之,一个学术味过重、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陈列展览,必定难以吸引观众,必定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陈列展览,也不符合博物馆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性质。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特展活动

欧美成功的博物馆之所以受观众欢迎,一个重要的经验是除了常设展览外,每年都举办众多丰富多彩的特展(临时展览)活动,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特展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补充和扩展基本陈列的作用,展示那些不能够在博物馆常设展览中展示的文物,反映学术研究成果或学术前沿问题,配合时政和社会热点话题,反映社会多元观点和思想等。同时,特展还是博物馆新概念、新技术的实验平台。其中,更重要的是特展能够吸引观众更频繁地参观博物馆,吸引从未来过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是博物馆吸引观众、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而我国很多博物馆往往不重视特展活动,很少举办特展活动,博物馆展览多年不变,如此,怎能吸引观众?为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吸引观众反复前来参观博物馆,保持博物馆的生气和活力,我国博物馆就必须充分挖掘馆藏,或开展馆际展览交流,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举办特展。

(三)博物馆“重展”也要“重教”

展览固然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形式、载体或媒介,但不是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唯一形式。欧美成功的博物馆之所以受观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展览外,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拓展性教育活动。较之欧美成功的博物馆,我国大部分博物馆观念落后,“重展”不“重教”,很少开展拓展性教育活动[5]。

为了不断吸引观众,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我国博物馆不仅要做好展览,还要围绕或配合展览、收藏和研究等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务,推动展教一体化,例如示范表演、探索活动、专题讲座、视听欣赏、动手做、研习活动、知识竞赛、知性旅游、学术讨论会、出版刊物、咨询服务等,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作用最大化。

同时,为了提高博物馆展教活动或项目的成效,必须细分观众,开展分众化教育,规划实施各种分众化学习项目。例如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家庭教育项目”、“教师项目”、“阐释性媒体项目”、“学生项目”和“成人教育项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日常项目”、“学校项目”、“家庭和学生项目”、“社区项目”和“为残疾观众的项目”。

三、强化经营绩效激励机制

针对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的经营绩效不高、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2012年“两会”期间,财政部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博物馆绩效评价体系,对免费开放后的公立博物馆进行绩效考核制度。

我国博物馆经营绩效不高、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博物馆管理制度。至今我国博物馆管理体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对博物馆的财政投入体制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博物馆激励机制尚不能充分调动博物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博物馆的用人机制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对“一把手”的选拔、任用、评价和监督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尤其是缺乏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如此,必然造成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为了改变目前国有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调动博物馆及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博物馆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估制度及年度汇报制度。

本项制度设计既不同于博物馆的最低准入评估,也不同于目前施行的关注横向比较的博物馆分级评估。而是基于某馆现状(藏品、研究、展示、教育及运行管理等),以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为核心,纵向考察其整体年度经营绩效变化和中长期经营绩效变化状况的评价体系。通过每年提交一份年度绩效报告,三年作一次绩效整体评估,结合经济杠杆和行政杠杆,促使博物馆改善运行状况、提升其的经营绩效和公共服务水平。

因此,本项绩效评估制度由三部分组成:(1)“评估基点”,(2)“三年发展规划”,(3)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是确立评估基点(评估前一年的现状)。本项制度设计旨在推动每个博物馆在自身基础上提升经营绩效。而每个馆的基础各不相同,有规模大、小之分,基础好和差之分,起点高和低之分,因此,显然不能对它们统一划定评估基础,而应该基于该博物馆的现状。即要以评估前一年的现状为基础,对照评估其后一年、二年、三年的经营绩效变化情况。为此,要求参与评估的博物馆对照《博物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撰写并提交《博物馆现状报告》。以此为基础,评估其后一年、二年、三年的绩效变化情况。

二是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为了推进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估,要求博物馆根据自身实际现状,参考《博物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编写《博物馆三年发展规划》。即预设三年后博物馆经营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并且三年绩效经营目标需要以年度行动计划的形式转化成年度工作和任务。博物馆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发展规划,不仅是博物馆明确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估博物馆经营绩效的重要依据。

三是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展示教育与开放服务”(50%)、“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30%)、“基础设施与综合管理”(20%)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具体指标和权重构成(暂略去不述)。

为了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经营绩效、促进博物馆持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对于其经营绩效的评估不应是一种一劳永逸的短期行为,而应是一项长效机制。

通过推行“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估制度及年度汇报制度”,旨在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经营绩效和公共服务能力,其具体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1、为博物馆经营提供一个公认的基本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而规范博物馆的运行,使博物馆及其经营人员知道责任和目标,知道怎样管理和经营博物馆。

2、为政府部门考核博物馆经营绩效提供依据,便于对博物馆运行进行监督和激励,并与经费拨付和人事任免挂钩,促使博物馆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通过绩效评估及其公示,提高公众对博物馆信任度,也为公众和舆论监督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是新形势下我国博物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要促使我国博物馆自觉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首先要转变经营理念,确立传播知识文化和公共服务的目标;二要“三措”并举,重视常设展览和特展的展览展示工作,教育与展示并重;三要建立和健全博物馆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制度的力量来推动和保障。

(本文为作者在2016年10月30日复旦大学“新目标、新愿景:增强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国际高端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表时有修订。)

[1]据国家文物局历年公布的博物馆数量,2009年为3020座,2010年3415座,2011年3589座,2012年3866座,2013年4165座,2014年4510座,2015年4692座。201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宣布,2016年度全国注册登记博物馆总数达到4873座,比2015年度增加了181座。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4246座,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7.1%。

[2]陆建松:《论地方博物馆展览学术支撑体系建设》,《东南文化》2011年第4期。

[3]1990年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博物馆学家鹤田总一郎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4]所谓叙事型展览,是指这类展览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展示意图、达成教育目的,它们或是讲述一段历史或故事,一个人物或事件,一种自然现象或科学原理等。这类展览往往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和主题思想统领,有严密的内容逻辑结构及其结构层次安排。根据故事意识流选择和组织相互关联的展品,强调展示元素(实物、图文版和辅助展品)之间的联系。叙事型展览不同于以审美为导向的文物艺术品展览。

[5]郑奕、陆建松:《博物馆要“重展”更要“重教”》,《东南文化》2012年第5期。

Improving Museums’Ability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Ideas,Approaches,and Solutions

LU Jian-so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olog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While museums in China have been growing rapidly with prosperous results achieved,the concern of their ability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 has been raised given the short of number,quality,and variet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y are providing.Multiple measures are suggested to be taken to improve museums’ability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which include:to adopt new ideas of operation targeting at knowledge and culture dissemination(education)and public service,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manent exhibitions and develop diversified special exhibitions with the aim to integrate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nd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chemes,for example,to set up the annual evaluation and reporting systems for the museum’s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museum;ability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exhibiting;special exhibition;integration of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 scheme

G260

A

(责任编辑:黄洋;校对:王霞)

2017-06-01

陆建松(1962—),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经营管理、展览策划设计、展览工程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猜你喜欢

特展公共服务博物馆
新春特展《笔筒文化耀古今》在客博开展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博物馆
万紫千红 中国古代花木文物特展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