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语境下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
2017-01-28安来顺
安来顺
(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 100034)
职业道德语境下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
安来顺
(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 100034)
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无疑是所有现代意义博物馆的天职,其对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博物馆公众服务功能的发挥需要多维度的考虑,既有诸如《博物馆条例》等制度性设计作为保障,更要有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的自律与约束,而后者是衡量博物馆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在博物馆界,《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被公认为博物馆及其从业者的最低标准,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它的相关原则在博物馆公众服务领域的引入,不仅约定了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弥补了博物馆法律工具的滞后性,而且帮助博物馆在利益博弈中做出正确判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博物馆在引入上述职业道德准则的过程中,如何制定资助和创收政策,如何解读和展示敏感文化物品,如何尊重所处或所服务的社区,如何对待非传统服务对象等,仍需要业界理性面对、深入讨论。
博物馆 公众服务 职业道德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 《博物馆条例》
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是一个在博物馆界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但业界在讨论的时候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博物馆公众服务的一系列具体行为,而忽略了在这些具体行为的背后,始终存在着一个看似隐性却又无时不在的精神驱动力的问题。这种直接作用于博物馆机构及其从业者认知完善的公众服务功能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公众服务工作的行为逻辑等诸多方面的内在的、自发的、自律的应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不仅约束本身就具有公共性的博物馆机构,而且约束着作为公众服务行为实施者的博物馆从业者。可以说,职业道德所达到的水平是衡量博物馆行业是否真正成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正是由于职业道德问题具有上述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它成为考察和分析博物馆公众服务问题时不应被忽视的维度。
一、“两个系统”和“两个维度”中的博物馆公众服务
每个博物馆机构都毫无例外地同时运行着两个系统:一是通常所说的闭合的或半闭合的系统。博物馆作为一个托管者,它工作的对象是人类及人类环境弥足珍贵、不可再生的遗产,它承担着为了今天的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而收集、登记、保存、研究这些遗产的职能,让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基因尽可能长久地流传下去——这是一个闭合的系统。另一个是开放的或基本开放的系统,它与第一个系统同时运行,这使得博物馆有别于其他文化机构。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多元的人民大众,它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让人民大众分享、认知、欣赏遗产资源。因此,从博物馆运行的两个系统来看,公众服务是博物馆机构天然的职责,否则它就不能被称为“博物馆”。与此同时,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讨论博物馆和公众要达到某种和谐关系的时候,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必然要达成一致或基本一致。博物馆与公众和谐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会直接反映到博物馆及其从业人员身上,并演化成一系列的秩序、行为和规范。它们可能通过法律、政策、规章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来体现,也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即俗话所说的“行规”——职业道德、精神自律来实现。即这个“最大公约数”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考察:一个是法律、政策、规章等制度设计,一个是以职业道德准则为代表的精神自律。在复杂繁重的博物馆日常运行管理的压力之下,我们各个博物馆,特别是博物馆的管理者、馆长往往把博物馆公众服务的中心置于某些法律、政策、规章的框架之下对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具体行为进行阐述。毫无疑问,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则经常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博物馆在公众服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建设,即在职业道德准则语境之下的博物馆公众服务。
二、博物馆不断提升公众服务水平的驱动力
当今之时,究竟是什么驱动我们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公众服务水平?首先,站在博物馆观众的立场上,有效的公众服务可以减少观众的沮丧情绪和不适感,帮助观众享受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无效的公众服务则会减少观众享受和学习的机会,降低观众重新走进博物馆的几率。其次,站在博物馆的角度,高品质的公众服务无疑给博物馆带来巨大的利益,尽管有些利益是立竿见影的,有些则需要沉淀一段时间后才有所体现。但是不管怎样,优质的博物馆公众服务至少可以在四个方面给博物馆带来改观[1]:
第一,鼓舞员工士气。观众在博物馆享受了优质服务后,他们对博物馆的赞扬和宣传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
第二,提升博物馆的市场推广潜力,因为观众会不断地宣传博物馆。
第三,观众会帮助博物馆形成新的支持群,比如博物馆的志愿者、博物馆之友。
第四,形成一批新的拥护者,在社会公众的推动下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更积极地为博物馆投入。
因此,对于博物馆来说,优质的公众服务确实有很大的诱惑力和很强的驱动力。但我们同样看到,仅仅研究通过制度设计而形成的公众服务要求或标准,并不是我们力图认识博物馆公众服务问题的全部。
三、通过制度设计实现的博物馆公众服务功能
毋庸置疑,制度设计能有效地帮助博物馆实现其公众服务功能。具体而言,制度设计主要帮助博物馆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2]:
(1)博物馆提供服务的所有方式和条件,如建筑、展览、活动、人员、设备设施等;
(2)博物馆公众服务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
(3)博物馆相关人员如何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和目标;
(4)博物馆评估观众的需求及其参观博物馆的方法;
(5)博物馆与公众的信息沟通系统和渠道。
国务院2015年2月公布、3月施行的《博物馆条例》专门为公众服务设置了一章——第四章《博物馆社会服务》[3],共11条(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八条),占《博物馆条例》内容的四分之一以上;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制订的《博物馆开放服务规范》,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也已通过评审,有望于近期正式颁布;再加上各个博物馆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均属于所谓制度性设计的范畴。这种制度性设计在实现博物馆基本公众服务功能、保证博物馆基础运行方面,无疑起到根本的保障作用。但客观而言,通过制度设计而生成的这些标准更多地呈现了“物理性”的特征,往往强调的只是具体行为本身;而博物馆作为一个高度社会敏感性的公共机构,所涉及的与公众相关的内容远比一套制度、一套法律复杂得多,所以更需要一系列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内在的、自发的和精神的自律,这些自律、约束更多时候是属于“非物理性”的。
四、通过职业道德升华博物馆的公众服务精神
不可否认,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博物馆界在公众服务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硬件设施方面。但即便如此,观众仍然对博物馆表达了种种不满足甚至不满意。博物馆研究者妮娜·西蒙(Nina Simon)在2010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参与式博物馆》(The Participatory Museum)的专著。她在“前言”中列举了今天博物馆观众的五个不满意[4]:
(1)博物馆与公众日常生活的关联性非常小;
(2)博物馆基本不变化,公众缺乏不断走进博物馆的理由;
(3)博物馆只发表不容置疑的权威声音,基本上不关心公众的想法;
(4)博物馆还不是一个富有创新力的场所,在这里公众很难自我表达,或者为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出自己的贡献;
(5)博物馆通常还不是一个舒适的社交场所,在这里很少有观众与朋友之间讨论想法的机会,更不要说与陌生人之间讨论的机会了。
从西蒙的归纳中我们不难发现,观众对博物馆的不满意往往并非集中在硬件层面,更多的是软性的或是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我们不得不从博物馆公共服务领域职业道德准则的角度,尤其是它与博物馆其他制度设计的区别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具有的特征
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准则具有哪些特征?从本质上讲,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准则指的是博物馆对公共利益承担的义务,它不仅仅是对博物馆良好运行的承诺,还包括对博物馆公共利益的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基础上所养成的行为,并最终发展成为公众对博物馆的高度信任。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准则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是用于指导博物馆机构及其从业者行为的价值观念;
第二,它是不断确认博物馆所依赖的基本价值和工作原则的过程,伴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建立和调整;
第三,它是解决博物馆和博物馆从业者应当遵守的行为、价值和规范问题,它不是一门科学;
第四,它是对博物馆“可做、不可做”和“该做、不该做”的自制规律,是一种精神工具,不同于法律;
第五,它是建立在共认价值观的基础上,是博物馆机构和博物馆从业者所做的自由、自觉的选择,是一种自我约束工具;
第六,它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博物馆专业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在回应社会期待、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修正和调整,是博物馆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查阅各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形成的历史和各种不同的版本,如最早的美国博物馆协会的有关规定(1925年)和英国的《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我们发现,过往的职业道德准则更多的是为了调整博物馆内在的特别是机构内部的主体关系,比如藏品如何收藏、维护和保管等。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博物馆协会的职业道德准则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谈博物馆如何面对收藏、展览、维护,就连197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征集道德也基本延续了相近的思路。然而,这种情况在近三四十年发生了明显变化。伴随着博物馆行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准则的不断调整、发展,不论是在国家还是国际层面上,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最显著的变化趋势是用于调整博物馆的外部关系,即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而博物馆的教育、传播领域作为最重要的接触社会的窗口和途径,在职业道德准则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博物馆的最低标准
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5](以下简称“ICOM准则”)被公认为今天博物馆机构和博物馆从业者的最低标准,得到了150多个国家的36 000多个博物馆机构及其从业者的尊重和遵守。它自1986年通过以来经过了四次修改,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正因为有了“ICOM准则”,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不再另外制定博物馆相关的法律,因为它们认为该准则具有与法律相同的约束力。例如英国在《博物馆登记办法》中明确提出,英国博物馆高度尊重“ICOM准则”,不再制定其他的法律。
值得关注的是,“ICOM准则”与我国刚刚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有高度的兼容性和互补性,这使得它在中国博物馆语境下具有了比较好的可操作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相继为文博机构和从业人员制订过一些准则和守则,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981年4月国家文物局制定颁发的《文物工作人员守则》、1997年4月国家文物局颁布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01年12月国家文物局修订并重新颁布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1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文博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以及2012年7月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修订发布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些准则或规范大多只有寥寥数语,不仅篇幅短小,而且内容过于简单粗放,很难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具体指导博物馆及其从业者行为方面的操作性非常有限。1986年“ICOM准则”通过后不久,中国博物馆协会全文翻译了该准则,又于2011年、2012年领导了一个专门工作小组,重新修订、调整中国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准则并在会员中征求意见。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文本尚未正式公布,但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ICOM准则”为博物馆及其从业者确定了八条基本原则,其中的原则四、原则五、原则六都与博物馆的公众服务直接相关,分别为“博物馆提供欣赏、理解和推广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机会”、“博物馆利用其资源为其他公众机构和公共利益提供服务”和“博物馆的工作应与其藏品出处的社区以及与其所服务的社区密切协作”。
(三)“ICOM准则”在博物馆公众服务中的体现
在博物馆公众服务领域,“ICOM准则”所确定的原则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殊意义。
首先,约定了博物馆之于公众的特殊立场和特殊关系。博物馆在获得公众信任方面有非常特殊的立场,它与公众之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特殊关系。这种通过职业道德准则建立起来的关系,要求博物馆有对公众的高度责任心、对正直和正义的坚守以及高度敏感的社会服务。
其次,弥补了博物馆相关法律工具的滞后性。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国际层面,但凡涉及博物馆公众服务的法律工具时,我们会发现用法律工具描述博物馆日常公众服务的行为往往是滞后的,有时依靠法律政策甚至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法律政策的条文非常有限,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公众服务工作。所以,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可以超越法律在数量和量化指标上的局限和约束,通过更广泛的内容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介入面共同推动博物馆行业的发展。
再次,帮助博物馆在各种利益博弈中作出正确判断。虽然职业道德准则主要是帮助博物馆解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之类的问题,但在博物馆实践中,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往往是交集在一起的,其间的关系非常微妙。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准则会指导博物馆以一种共认的行业价值观加以判断,从而帮助博物馆找到方向。尽管在所有的利益关系博弈中,博物馆通常并不占优势,也并不能说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可以解决利益博弈中的所有问题,但博物馆通过自己的职业道德向社会、向公众宣誓了诚意,告知了博物馆的职业要求。
(四)几个与博物馆公众服务相关的职业道德话题
在将“ICOM准则”引入中国博物馆公共服务领域的过程中,有不少问题需要直面和深入讨论,诸如如何制定博物馆的资助和创收政策,如何展示博物馆收藏的敏感文化物品,如何尊重博物馆所处或所服务的社区,如何对待博物馆的非传统服务对象等。
1.资助和创收行为与公众利益的平衡
在博物馆资助方面,“ICOM准则”要求“决策者应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展和拓展博物馆业务。但所有资金的获得必须符合博物馆伦理”。我们假设某博物馆在全力筹备一个大展,某资金雄厚的房地产商愿意出资,要求博物馆在展览中做企业广告,而该企业正开发的楼盘因位处被保护的历史街区引起当地居民的抵制——这就是职业道德准则涉及的该不该做的问题。
在博物馆创收方面,“ICOM准则”要求“不管创收来自何种资金渠道,博物馆必须保证对其工作项目、陈列和活动的内容及完整性的控制,创收活动不得有损于博物馆标准,不得有损于博物馆观众”。我们假设博物馆在开放时间出租展厅给市民用作婚礼现场,这虽然也是为社区提供服务,但对藏品和其他观众而言,博物馆就必须考虑职业道德问题;再如企业或赞助商在博物馆举办展览时,博物馆要确保对展览内容及其信息传达的质量以及所有管理系统的完全控制。如果博物馆完全让渡这些权力,或者不能主导展览从内容到专业标准到信息的解读和诠释,就可能面临职业道德方面的风险。因此,不论创收来自何种资金渠道,博物馆必须确保不有损于博物馆的标准,不有损于博物馆观众。
2.敏感文化物品的保存、诠释和展示
许多博物馆经常需要安排和处理敏感的文化物品,无论是征集、保存还是诠释、展示。例如人类遗骸、宗教圣物等都属于敏感文化物品,博物馆需要以社会的敏感和职业伦理去对待。“ICOM准则”要求“人类遗骸及宗教圣物只能在安全存放和有尊严对待的前提下才能征集,必须符合职业标准,必须符合其出处地的社区、族群或宗教群体的利益和信仰”,“人类遗骸和宗教圣物展陈必须符合专业标准,其展陈方式必须是得体的,必须尊重所有人认同的人类尊严”,“博物馆应保证陈列与展览中信息完整、准确,并充分考虑这些信息涉及的人群或信仰”。关于博物馆开展的“鉴宝”活动,它对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是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渠道之一,但处理不好同样会涉及敏感的博物馆职业道德话题。所以“ICOM准则”约定,除了公共权力规定以外,任何一个博物馆机构不应为文物遗产做定价性的鉴定。此外,在职业道德的坐标中,公共博物馆对私人收藏的展示活动也需给予特别的关注。当前公共博物馆展出私人收藏品是大势所趋,体现了民间收藏和公共博物馆之间良好的合作互动,但如果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古董和艺术市场的营销平台,同样会触碰公共博物馆职业道德的底线。
3.对社区整体利益的尊重
博物馆的社区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博物馆所在和所服务的社区;二是博物馆藏品来源的社区。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博物馆都需要与之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唯有如此,博物馆才不致沦为一座“孤岛”,并因此而失去可持续的当地公众的支持源。为此“ICOM准则”要求“当博物馆工作涉及一个社区或其遗产时,尊重相关社区的愿望是首要的”,“当博物馆寻求资助用于开展活动涉及当代社区的活动时,社区利益不得被侵害”,“博物馆使用来自当代社区的藏品时,应尊重人的尊严、传统及使用这些物品的文化,应提供多元社会、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表达方式,增进人的福利、社会发展、宽容和尊重”。
4.关注“非传统”服务对象
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要求,博物馆必须为所有的公众提供平等的服务,这其中包括了特殊群体、残障人士。今天的博物馆需要考虑为“非传统”的博物馆观众提供服务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特别关注如何为旅游者服务、如何为中小学生服务。这些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2015年全国旅游人数超过50亿人次,博物馆的理论贡献效率接近六分之一;现代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是天然的,青少年历来是博物馆服务的主要群体。但与此同时,博物馆作为一个高度社会敏感的机构应注意到一个新的群体正在叩敲着博物馆的大门,呼吁着博物馆的关注,那就是老年人群体。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了10%、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了7%的时候,这个国家和地区就进入老龄社会。中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14年我国64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21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将超过4亿。从目前情况看,博物馆对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准备显然不足。
总之,博物馆和公众的接触途径不仅包括物理途径,更包括了摆脱社会和文化的偏见、在适宜的知识层面上的接触;不仅在博物馆内部,还包括了它所服务的社区。博物馆的公众服务是通过具体的、智慧的以及高社会敏感度的软硬件摄入,帮助观众完成获得信息丰富、愉悦舒适的博物馆体验活动及其过程。博物馆的社会敏感度有生理层面也有精神层面,既包括博物馆的氛围、建筑、展览、服务设施等,也包括观众进入博物馆后所感受到的亲切、平等和民主。博物馆专业发展到今天,公众有理由期待博物馆有更加坚定的社会承诺和更高水平的服务伦理。涉及博物馆公众服务的职业道德准则,应当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发力点、博物馆馆长的自觉意识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指南。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还时常提醒正埋头于日常事务的博物馆管理者和从业者,除了制度约束下的公共服务的具体行为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角度。
职业道德建设是博物馆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职业道德不只是外在的硬性的条款和规定,更多的是博物馆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价值和理念,它应该内化于博物馆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观念,并成为博物馆专业活动的习惯。
(本文为作者在2016年10月30日复旦大学“新目标、新愿景:增强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国际高端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表时有修订。)
[1][2]〔英〕博伊兰主编,黄静雅、韦清琦译:《经营博物馆》,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56—157、159页。
[3]《博物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9号,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2月9日李克强总理签署公布,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
[4]Nina Simon.Preface,The Participatory Museum.Museum 2.0.Santa Cruz,California,2010:iv.
[5]The ICOM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1986年11月4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第15届全体大会一致通过;2001年7月6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第20次全体大会修订,并更名为ICOM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2004年10月8日韩国首尔第21次全体大会修订。
The Public Service Role of the Museum in the Context of Museum Ethics
AN Lai-shun
(Chinese Museums Association,Beijing,100034)
To provide quality service to the public is a mission of modernist museums,which is vital 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cause.The performing of the public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museum requires multi-dimensional considerations,which include both the external regulations such asRegulations on Museumsas an institutional safeguard and the internal disciplines and standards stipulated by the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the latter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examining the maturity of the museum industry.ICOM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has been accepted as the minimum standard for museums and museum practioners by international museum community.It reflects the new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 for contemporary museums.The adoption of the Code of Ethics in the public service sector of museums def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seum and its public,provides a legal instrument,and help the museum make appropriate decisions against conflicts of interest.In adopting the Code of Ethics in China,questions such as how to make regulations for funding and profit making initiatives,how to interpret and exhibit sensitive materials, how to respect the local community,how to tackle with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require further objective and in-depth discussions.
museum;publicservice;ethics;ICOMCodeofEthicsforMuseums;RegulationsonMuseums
G260
A
(责任编辑:毛颖;校对:王霞)
2017-04-06
安来顺(1962—),男,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