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落实落地
2017-01-28李音好中共沅陵县委党校
李音好 中共沅陵县委党校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落实落地
李音好 中共沅陵县委党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乡村五大功能、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三农”工作队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抓落实。
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为新时代农村事业发展勾画出新的蓝图。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才能落实落地呢?
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乡村对城市依附性的经济功能,导致乡村发展积累了系统性问题:人才流失;经济缺乏活力;社会不稳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这些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乡村振兴战略则牢牢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薄弱环节,重构我国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手段,开启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为我国到2035年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保障。其中,我国乡村发展目标由“农业现代化”转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央对新时代乡村发展地位表述的重要创新,大幅度肯定和提升了乡村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整体价值。
国家现代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的统一。城市化是城乡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城市现代化带动乡村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中国进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凸显了乡村现代化和乡村系统发展的重要性,凸显了重构乡村整体性复合功能的战略意义。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总要求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方面面,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产业兴旺作为根本、生态宜居作为基础、乡风文明作为关键、治理有效作为保障、生活富裕作为目标,统筹思考谋划,狠抓落实落地。
二、充分发挥乡村五大功能
乡村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五大功能,必须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粮食安全功能。乡村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第二,经济发展功能。乡村产业发展仍然是乡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乡村居民的就业和提高收入。
第三,生态保护功能。乡村是指非城市空间区域,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本底区域,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保护依托的区域,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是国家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国家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功能远远大于价值创造功能。生态保护也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增加乡村魅力的有效举措。
第四,文化传承功能。乡村文明是完整传承中国文明体系的载体,是丰富多彩地方传统文化保存的空间依托,也是承载现代化中后期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城乡交融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间载体,乡村文化功能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城乡人民群众走进大自然,体验传统文化,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五,社会进步功能。到2035年,中国在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进入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届时我国总人口约14.45亿,城市化水平70%,乡村人口大致为4.3亿,是2015年美国人口的1.3倍,德法英意合计人口的1.59倍。这意味着在我国完成城市化以后,仍然有巨大规模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乡村社会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不能仅限于维护“社会稳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4亿多乡村人口建构积极进步的、以中等收入为主体的、繁荣民主文明和谐开放美丽的乡村社会。
三、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肯定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重要意义。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十五年以上。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土地承包制度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不断深化完善。稳定的土地政策对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增进农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延长土地承包期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利于增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对未来的信心不断增强,有助于农民在较长时期内合理规划农业经营,合理投入资金。延长土地承包期,还可以实现种地与养地相结合,农民拥有长期的土地承包权,就可以采用更为合理、有效、安全的耕种方式,实现土地资源最优利用。
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管经济怎样发达,如果粮食安全有问题,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就会出现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第一,要保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粮食自给率要非常高。第二,要保持耕地的能力,在实施耕地“休养生息”的同时,耕地能力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粮食安全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方面。
五、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由于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生产效率较低,农业技术配套等不太完善,使得我国在迈向农业强国,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还有一定距离。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尤为必要。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首先要明确这种规模经营究竟是谁的规模经营?实践中,我们所强调的农业规模经营,主要是指农业经营者(主要是农户或农业劳动者)的规模经营。毫无疑问,农业的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但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并非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从具体的农业产业技术、经营方式和产品的特点出发,注重农业规模经营的适度性和类型多样性。
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过去十多年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和财富增长的机会。当然,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要以农业为核心,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服务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保护和打造更多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创农产品名优品牌。
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一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严重影响了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如何,是否真正理解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得到有力贯彻和实施。农业要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要成为美丽的乡村,惠农富民政策要落到实处,一个拥有优秀治理能力的基层党组织是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对于践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政治理念,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八、培养造就“三农”工作队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只有懂农业,才能对农业有认同感,全力发展农业;只有爱农村,才能对农村有归属感,长期扎根农村;只有爱农民,才能对农民有亲近感,一心造福农民。这样一支队伍,要心随党心、心系民心,坚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增进农民福祉放在心上。这样一支队伍,要懂农业有担当,坚决做现代农业推动者;要爱农村守初心,坚决做振兴乡村实践者;要爱农民付真情,坚决做农民增收助力者。这样一支队伍,要作风优良、能打胜仗,有信心有能力在不断变化、日趋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推动“三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三农”工作干部队伍还较薄弱,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员不足、视野不宽、年龄老化、本领恐慌等问题,农村青年人才外流较多,农技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能适应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型人才尚显不足,能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推进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更显稀缺。当前,我们要把“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通盘考虑,锻造一支攻坚队、战斗队来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九、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乡村现代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建构城乡良性互动机制的框架下持续推进,符合发展中国家解决二元结构难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律,是新时代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性方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要实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构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为乡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多元化路径。
首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其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建立城乡融通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和各类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以全国空间规划体系合理安排我国城市群和各级各类城市的空间格局,以城市品质建设吸引企业家以足投票,以产业发展引导就业的空间分布,建立全国城乡之间就业和人口有序流动的新秩序。
第四,我国城市群、特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要承担城市责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扭转我国巨大规模人口长期两栖生活状况,促进城市的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城市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以全国统一的城乡空间规划为依托,探索建立城乡之间人口自由迁移制度,在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吸引有志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和就业,彻底扭转乡村“386199”的人口结构,建立富有创新能力的乡村发展主体,为乡村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1]陶金钰.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的市民化问题研究——以山东省莱芜市雍和园社区为例[D],山东大学.2015.
李音好(1963.11-),男,本科学历,湖南省沅陵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