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传记题材的影视改编研究
——以《女医•明妃传》为例

2017-01-28杨婧绮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25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观古装剧传记

杨婧绮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225000)

历史传记题材的影视改编研究
——以《女医•明妃传》为例

杨婧绮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225000)

好的电视剧离不开好的剧本,因此文学改编对于影视呈现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古装剧的市场异常火热,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被搬上电视荧幕。编剧们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地对历史记载进行艺术加工。在改编的过程势必会融入创作者们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观理解,有些历史人物出现了模糊化、淡化的现象,甚至以一种完全相悖于历史真相的荧幕戏剧呈献,这种做法有违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观众错将戏剧中的历史当成了真实历史,不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本文拟以历史传记连续剧《女医•明妃传》为例,探讨历史剧改编过程中的利与弊。

历史传记;改编;《女医•明妃传》

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历史题材古装剧对当代青少年历史观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KYLX16_1377)、扬州大学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历史题材古装剧对当代青少年历史观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x20160183)的研究成果。

《女医•明妃传》作为一部历史传记题材古装剧,以明朝女医谈允贤的故事为叙事主体,播出期间双台收视率均达到同时段第一,网络讨论量超过40亿。然后叫座的背后却并不如想象中的叫好,编剧将三个原本并无多大关系的历史人物生硬的凑在一起,虽然打着历史科普的名号,却出现了毫无历史串联感叙事逻辑、情节过于言情等问题。《女医•明妃传》所出现的问题,正是大部分历史传记题材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忠实于史实(仅仅是一堆史料,也无法构成艺术作品。)而在于如何表现历史,编导者是以何种历史观、审美观去再现或重构历史的,并向观众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文化。”

一、人物塑造的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史料给影视创作者们提供了多样的素材,现代人对揭开历史神秘面纱的好奇心、对古代名人的探究欲也间接地带动了古装剧市场。古装剧市场的火热也带动了历史题材需求量的增多。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有事迹必有史记,创作者选择有创作空间和市场前景的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例如早期的帝王剧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到近年来的《甄嬛传》《女医•明妃传》一般的古代女子传记式成长史,通过比较可知,帝王将相剧的历史跨度较长,着重于在平稳的叙事中再现历史记载中某位君主的生平,后者则大多从某一时间点切入,注重于主角本身的转变。叙事对象由帝王转向平民,由借鉴转为自我创作,这本是影视剧创作中素材多样性的体现。然而这种多样性在影视剧快速发展的今天仅仅只是带来了作品,却不是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历史传记题材古装剧在改编后剩下的只是一个相似的历史人物名字,本就记载无多的内容被冠以“艺术至上”的原则糅杂进大量与历史不相符的原创情节。诚然,绝对真实的历史是永远都不会存在的,但影视创作者并不应该以此为准则而罔顾既定的历史大背景。

《女医•明妃传》中,女主角谈允贤生于公元1461年,后为明朝医官,著有《女医杂言》一书,两位男主角明代宗朱祈钰亡于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亡于1464年,两者和谈允贤之间均存在巨大的生死、年龄差异,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感情纠葛。再者,该剧后期谈允贤因家族原因恢复本姓杭,嫁与代宗为杭妃,代宗虽确有一杭妃且后来成为孝肃杭皇后,但杭皇后先于代宗去世,且和谈允贤的生平完全没有交叉。同时,代宗原配汪皇后,在剧中也被写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明史•后妃列传》中有记载“后有贤德,尝念京师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令官校掩埋之。”如此生搬硬套为了戏剧效果刻意将两个不同的人混淆成同一个人,刻意制造反面人物,实在有违历史传记题材改编初衷。

二、客观真实的历史并非影视传播的消遣

我国大部分历史古装剧,尤其传记题材,男性视角追求“传奇”性,讲究个人英雄主义;女性视角则追求“偏爱”性,侧重表现爱情。因此,大部分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历史古装剧,多以缠绵悱恻的爱情作为卖点,如果与之发生感情的一方又是身份地位尊贵的皇亲贵族,那么这段爱情的感人程度又可以更上一层楼。这与编剧的自我意识相关,女性编剧在创作女性视角的剧本时,或多或少会有一种代入感,会试图以宏大的人物定位来凸显整个故事的与众不同。

《女医•明妃传》也没有避免这样的俗套,普通人家的小姐和两代帝王之间的爱情故事,夹杂着一代女医的成长,故事的背景如果不是明朝,换成任何一个朝代似乎都说得通。这就失去了历史传记改编本身的独特性,每一段历史故事、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应当是独一无二的。有学者指出:“考虑作为古装爱情剧的定位,该剧也在避免过度堆砌史实、人物来冲淡剧情的平实性,以降低观众群体的认知难度。”然而即使是以提高认知度为出发点,也不应该将历史完全模糊化,纯粹只当做大众传媒的消遣。

三、艺术审美与历史真实性的平衡

“电视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电视剧艺术审美融合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样式。”由此可见,只有艺术审美而忽略历史的科学性,抛弃既定的历史观是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电视历史剧的。在影视剧日渐快餐化的当代社会,创作者追求利益最大化,迎合目标收视群体,从而导致了历史传记题材改编成影视剧,出现了一种戏说化、言情化的现象。因为受众乐于接受谈情说爱的剧情,《女医•明妃传》的编剧便让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产生感情纠葛以此来满足受众的幻想,因为故事过于单薄,就依赖明星和大制作大场面的特效来吸引受众的关注,这些都不该是历史传记类影视剧创作的初衷。

创作者以历史人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首先应当明确意识到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进而创作出具有正确历史观或是改编角度值得深思的作品。正是因为太过于急功近利,而弱化了影视剧本身的传播价值,让一部分受众的审美先于科学历史观成为主导,才会让中国影视剧市场频频出现诸如《女医•明妃传》之类担着历史剧名号却毫无历史叙事逻辑的热播剧。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历史剧,有既定的收视群体和超高的收视率,并不担心无人买账,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的随心所欲,而这些随随便便就盖章“历史”传达出来的错误历史观,既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也是对整个影视剧市场的罔顾。诚然,艺术创作的过程势必会弱化历史的真实性。但是改编的中心仍应以历史真实作为出发点。

四、结语

历史如长河,有取之不尽且耐人寻味的创作素材,创作者在利用这些历史素材进行改编再创作的同时,应当平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度,利用影视剧作为大众传媒的手段,自觉担负起历史观的传播导向作用,让更多淹没在历史中却不为人知的故事、人物,以其最真实的面貌让大众熟知、铭记。

[1]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32.

[2]薛志清.浅析古装剧《大汉情缘之云中歌》的历史表达方式[J].当代电视,2016(02):31.

[3]王昕.论中国电视历史剧的本体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2):81

作者信息:

杨婧绮,女,江苏扬州人,1992年5月生,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方向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历史观古装剧传记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如何翻译“古装剧”与“穿越剧”?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