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入、扎根到创新
——民国时期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之源流
2017-01-28张玉婵陈原川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000
张玉婵 陈原川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000)
传入、扎根到创新
——民国时期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之源流
张玉婵 陈原川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000)
民国时期汉字印刷体设计迎来首次发展荣景。本文旨在通过传入、扎根、创新三个方面从横向以及纵向梳理这一历史阶段汉字印刷字体的设计发展源流。探讨民国工艺美术师如何在接收外来新的设计思潮和理念的同时,将东方文化巧妙地融入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中,融入到机械刻板的设计规范中。探讨东西方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碰撞与融合如何藉由字体设计呈现出来。
汉字印刷字体;民国时期;东西文化
一、传入:汉字印刷体设计发展的新机遇
1858年美国姜别利制定中文字模大小标准至20世纪30年代,为国人近代探索印刷字体设计的第一次尝试,究其原因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及多种社会条件促成的,同时,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印刷字体设计的本身发展趋向。
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首创铅活字印刷并得到广泛应用。纵观历史,铅活字的发明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以及工业革命等在欧洲大陆的兴起和发展。随之,承载着科技强权的资本主义之船开启了世界地理的探险,将几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经验,经由商务,传教,殖民等机会传到了世界各地。西方列强之船冲破中国国门之时,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与前沿的设计理念也经由宗教传播迅速到达中国澳门、上海等大部分沿海城市。
1843年,英国人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编译,出版机构墨海书馆,使得近代西方印刷机器和印刷技术首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之后,一八五八年姜別利牧师来华主持的美华书馆,并建立起中文铅活字系统,影响了铸字与印刷方式的发展以及技术的扩散,近代中国的印刷业也随之迈进新纪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华书馆的几位资深技术员工于一八九七年在上海合作创立了商务印书馆,进行现代化的中文活字印刷出版,也因此造就远东最大的出版公司,人才培育,技术服务方面也由此日渐兴荣。
二、扎根:东西的碰撞与交融
自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门户开放以来,先进的现代活字印刷技术并没有很快风靡起来,中国传统的雕版印书与西方接触后即产生了在印刷术方面的各种问题,比如金属活字不易着上中国水墨,将活字有章可循的贮放耗时耗力等。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书写体系与审美取向也与西方推崇简约规范的功能主义格格不入。文人学者敬重写字,要求印本中书法娴雅不俗,强调字体及版式上的风格与美感,对于毫无个性与情感的活字印本常不屑一顾。中国普遍接受现代活字排版印刷为20世纪初年之事。
日新月异,新陈代新,金属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事属必然。但在技术思想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东方独有的文化积淀渗透在印刷技术与印刷字体发展的各个环节当中,孕育着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面貌。书法艺术引领的审美意象引导了汉字印刷体的审美标准,描绘了汉字因数体的字体风格与体态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同时也制约着印刷字体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术启发了汉字模块化设计的思维灵感,单个字形的个性不再过分张扬,为汉字印刷体统一性与和谐性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模块上的汉字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单元格,使设计出更加灵活、秩序的版面成为可能;晚清雕版印刷术成为印刷字体得以正式应用之处,随着雕版印刷发展的不断成熟,印刷体随着刻刀、木板、刻工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发展着自身体式,奠定了汉字印刷字体形态的基本雏形。
民国的设计师们在接收外来新的设计思潮和理念的同时,能够将东方文化巧妙地融入汉字设计中,融入到机械刻板的设计规范中,才能在民国印刷字体设计中涌现出符合中国人审美趣味的设计风格和面貌。
三、创新:汉字印刷体设计中的巧思智慧
技术的更新,使得汉字从依赖书写呈现发展到几乎全部靠机械的方式来体现,毛笔转换成刻刀在转换成印刷机,宣纸被现代纸张更替,这些提供了汉字设计的全新平台,字体的韵味也明显呈现出机械感的特点,与传统雕版印刷术的字体差异明显,汉字设计由个性化、复杂化到规范化、规律化的发展趋势是民国时期汉字印刷体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铅与火”的时代启迪了汉字印刷字体设计新的设计规范与标准,在文字结构层面,形成了汉字印刷体两大体制:楷体系、宋体系,在笔形塑造层面,确立了汉字印刷主干字体:楷体、宋体、仿宋体和黑体。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印刷字体设计基于自身书写体系,借鉴西文字体设计理论,融会贯通创造出汉字印刷字体独有的设计方法与规范。在设计方法上面,汉字设计中的中线和拉丁字母设计原则里的baseline、中宫和X-height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西方衬线字体(serif fonts)得到启发,设计师尝试将手书汉字笔画因为起笔顿笔形成的笔锋做适当的简化处理,最终呈现出三角形的几何造型,从而设计出了汉字印刷四大字体体系之一的仿宋字体。视错觉的规律无论在拉丁字母还是汉字的设计中都有应用,拉丁字母的外廓可以归纳成直线、圆弧线的几何形结构,分为正方、三角、圆三种,如E、F呈方形,在视觉上最显大;A、V呈三角形,最显小;而0、Q、G呈圆形,相比之下小于方形而大于三角形。为了追求视觉平衡与高低相齐的统一感,通常会将圆形字母的顶末两端和三角形字母的顶端外延一点。B、E等上下结构的字母,将字体的腰部做略高处理而高于绝对中心,才能达到视觉上的均衡稳定。汉字“日”字当中的横画只有高于绝对中心使得结构空间上紧下松,才会“看”起来上下空间均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西文字虽属于完全不同的语言书写体系,民国以及后来的字体设计师却可以在各自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上进行融会贯通,取精去糟并融入本土文化内涵,可谓十分难得。
在文字编排上面,受西方文字应用习惯的影响,汉字的排版由传统的单行从上到下、横列从右向左的习惯变为与西方出版物相同的横排编排(从左向右)的方式,更符合阅读的视线流动规律性,也更有助于中西文混排的视觉和谐性。同时,印刷版面中加入了标点符号和半、全字符,很大程度上调节了版面,改变了汉字版面的视觉效果。
溯此源流,可知民国时期汉字的印刷字体的设计发展藉由国家间的交流,融合了多元的技术风貌,伴随着本土文化,创造了后世价值。如今活字印刷产业唯有台湾可见星星点点,今人若能睹物思情,当是弥足珍贵!
[1]王泉. 历代印刷汉字及相关规范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陈原川. 闲话文字——从中西文字差异探析文化延展价值[J].创意与设计,2012(5):82-86.
[3]姚文凭. 中英文字体匹配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刘洪权. 民国雕版刻书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10(04):51-57
[5]罗树宝. 印刷字体史话(十)——近代印刷术传入及初期铅活字字体[J]. 印刷杂志,2004(5):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