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种五代艺文补志述略

2017-01-28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50100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五代史杨超艺文志

李 兵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 250100)

九种五代艺文补志述略

李 兵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 250100)

自清至今,五代艺文补志多达九种,分别是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陈鳣《续唐书•经籍志》、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汪之昌《补南唐艺文志》、唐圭璋《南唐艺文志》、杜文玉《南唐艺文志》、杨超《五代著述总目》以及张兴武《新编五代艺文志》和《新编补五代史艺文志》,它们各有特点,互相补遗,有其特定的价值。

九种;五代;补史艺文志;分类;述略

艺文志,作为书目著录的一种文体,是查考古籍文献、了解历代著述情况的主要依据,一直承担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历史重任。清人受考据学的影响,掀起为前代正史补撰志表的高潮。自清至今,五代艺文补志多达九种(张兴武《新编补五代史艺文志》是对《新编五代艺文志》的修订,故二者计为一种)。

一、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

徐炯《五代史记补考•艺文考》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经类”下列有“小学”,“集类”下列有“文史”,无其他二级类目。徐《考》共收书171种1781卷,其中“经类”28种305卷,“史类”66种869卷,“子类”26种157卷,“集类”51种450卷。徐《考》对所收之书均予以解题,有其可贵之处,但也有分类著录较乱、互相杂糅,收书范围狭窄、考辨不精等缺憾。

二、陈鳣《续唐书•经籍志》

陈鳣《续唐书•经籍志》分类上效仿两《唐志》,分“甲部经录”“乙部史录”“丙部子录”“丁部集录”四大类,每大类下设有二级类目,根据实际较两《唐志》又略有删改。甲部经录,下分11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尔雅类、群经类、乐类、小学类;乙部史录,下分9类: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伪史类、杂史类、政事类、法令类、时令类、地理类;丙部子录,下分11类:儒家类、道家类、杂家类、小说家类、农家类、阴阳家类、艺术家类、类书类、医家类、术数类、仙释类;丁部集录,下分2类:别集类和总集类。从收书数量上来看,共收书461种9164卷,其中“甲部经录”59种665卷,“乙部史录”123种2271卷,“丙部子录”131种3761卷,“丁部集录”148种2467卷。陈《志》分类明晰,搜罗较全,但对所收之书未予解题,仅在书名后注明卷数、朝代、官职、作者及著述方式,另在考证方面也偶有失误。

三、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

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乃未定之稿,分类杂乱无章,共分十九类:经部、史部、霸史类、杂史类、表状类、格令类、仪注类、声乐类、小学类、历算类、儒家类、道家类、释氏类、杂家类、技术类、舆地类、小说类、总集类、诗文集类。这与传统的四分法大相径庭,顾氏长于史学,按理不应如此。另外,经、史两部下多有小注,之后各类大多只列书名卷数和作者,并且误收大量唐、宋之书。顾《志》共收书737种11856卷,但据顾氏自列卷数统计,顾《志》总卷数为11810卷,当是顾氏统计失误。种种迹象表明,此乃顾氏初稿。

四、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

宋祖骏《补五代史艺文志》与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基本雷同,只在最后做了补遗。经校勘,宋《志》抄自顾《志》无疑,但亦有所删改。宋《志》分类依照顾《志》,共收书773种(含补遗42种)17893卷(含补遗6082卷)。顾《志》本是初稿,宋氏在抄录过程中又未加校订,刊刻匆忙,导致错讹进一步增多。虽有少数几处改正了顾《志》之错,但进一步致误之处远多于此。

五、汪之昌《补南唐艺文志》

汪之昌《补南唐艺文志》以顾《志》为基础,别裁出南唐艺文,再补入顾《志》未著录之书,并注明由来。在分类上,汪《志》一如顾《志》而略有改动,共分12类:经部、史部、表状类、格令仪注类、声乐类、小学历算类、儒家类、老释杂家技术类、舆地类、小说类、总集类、别集类。据统计,汪《志》共收书240种6052卷,另篇末附有据《宝刻类编》、《舆地碑目》及《金石萃编》补南唐金石简目,共110种,不列卷数。汪《志》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篇末专门收录了金石文字,也为后来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和《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中的“《五代金石辑录》”部分提供了参考。

六、唐圭璋《南唐艺文志》

唐圭璋《南唐艺文志》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3辑。唐《志》共收书179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又设二级类目。经部,下分4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小学类;史部,下分9类:正史类、编年类、杂史类、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传记类、岁时类、目录类;子部,下分9类:儒家类、道家类、释家类、杂家类、小说类、艺术类、医书类、历数类、五行类;集部,下分3类:总集类、别集类、文史类。由小序可知,唐《志》著录来源于《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等书所引南唐人著述目录,并参之以《南唐书》《通志》《通考》《宋史》以及公私所藏书目。唐《志》对所收之书均予以解题,主要包括注明来源,考辨书名、作者、卷数,介绍大致内容,列举现存版本等内容。

七、杜文玉《南唐艺文志》

杜文玉《南唐艺文志》见于《南唐史略》“附录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由注释可知,杜《志》以唐《志》为基础,参考顾《志》、《十国春秋》、《郡斋读书志》等史籍增补改编而成。杜《志》共收书205种5086卷,分经、史、子、集四部,除经部外,其他各部下设二级类目。史部,下分5类:正史类、杂史类、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子部,下分13类:儒家类、道家类、释家类、杂家类、农家类、科举类、小说类、杂说类、传记类、艺术类、医书类、历数类、五行类;集部,下分3类:总集类、别集类、文史类。杜《志》收书较全,对增补内容均注明来源,但“经部”未细分,“子部”分类又过于繁杂,且将原属唐《志》的条目出处及考辨内容尽删去,仅存简目,难免会有些遗憾,不过从作为《南唐史略》附录的角度来看,也就可以理解了。

八、杨超《五代著述总目》

杨超《五代著述总目》见其博士学位论文《五代著述考略》“附录一”(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杨超博士论文《五代著述考略》充分吸收上述“七志”及下文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巴蜀书社2003年版)的研究成果,可谓是集五代艺文补志之大成。从文中《本文之旨趣及体例》一节(第34—36页)可知,杨超拟从书名、卷数、著者、内容、流传、版本、价值等角度对五代著述做出全面考证,但限于博士论文篇幅,则选取了一百种书籍考证作为举例。根据体例,《五代著述考略》一方面从“八志”中剔除了191种,保留了786种;另一方面增补了85种。此外,杨超还对这871种著述的存佚情况进行了考证,得出存69种、残存16种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杨超编写了《五代著述总目》,分类依照《新唐书•艺文志》,根据实际略有变动,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下设二级类目。经部,下分8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小学类;史部,下分13类:正史类、编年类、伪史类、杂史类、实录类、故事类、职官类、杂传记类、仪注类、刑法类、目录类、谱牒类、地理类;子部,下分12类:儒家类、道家类、杂家类、农家类、小说类、天文类、历算类、兵家类、五行类、杂艺术类、类书类、医书类;集部,下分3类:别集类、总集类、文史类。杨超《总目》分类细致,考订详尽,但由于博士学位论文体例的限制,考证只选取了一百种书籍作为举例,也未曾收录道、释二教著作,稍有遗憾。

九、张兴武《新编五代艺文志》和《新编补五代史艺文志》

张兴武《五代艺文考》以顾《志》为基础,参照宋《志》、汪《志》、唐《志》、杜《志》等,对每一条目都详加考订,并指明讹误,加以补遗,在此基础上完成《新编五代艺文志》,收书1114种,还辑有《五代金石辑录》,按国别分类,一国之中按年代先后编次。尽管张先生考订细致、搜罗齐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也偶有错讹发生。对此,张先生惴惴不安,历经十余年的沉淀,2016年再次修订出版《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

《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在《五代艺文考》的基础上,又补充参考了徐《考》和陈《志》以及当代有关五代艺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正误和补遗,重新编定《新编补五代史艺文志》。《新编补五代史艺文志》一改《新编五代艺文志》分类上总体依照顾《志》的状况,而是转而参照《新唐书•艺文志》等史籍典范,再根据实际稍作调整。《新编补五代史艺文志》共收书1113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设有二级类目,经部,下分9类:石经、雕版《九经》、易类、书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小学类;史部,下分11类:修史杂录、正史类、实录类、霸史类、杂史类、制诏表状类、谱牒类、刑法类、仪注类、舆地类、目录类;子部,下分11类:儒家类、道家类、释氏类、历算类、阴阳五行类、兵家类、农家类、杂家类、技术类、小说类、艺术类;集部,下分3类:总集类、诗文集类、诗文评类。相比《新编五代艺文志》,可以说是“推翻重来”,以求精进,值得赞赏。

综上所述,自清至今,九种五代艺文补志逐步将五代时期著作总目呈现给世人。九种补志各有利弊,质量参差不齐,总的来说,五代艺文补志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张兴武《新编补五代史艺文志》雕琢再三,后来居上,集众家之所长,目前来看,此当为五代艺文补志中的代表。

注:文中徐《考》、陈《志》、顾《志》、宋《志》、汪《志》收书种数、卷数均为笔者据《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本统计所得,缺卷数、“无卷数”“某某篇”“某某章”,暂计“一卷”。

[1]王承略、刘心明主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十九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唐圭璋.南唐艺文志[J].中华文史论丛,1979 年第 3 辑.

[3]杜文玉.南唐史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杨超.五代著述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7.

[5]杨超.五代著述考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张兴武.五代艺文考[M].成都:巴蜀书社,2003.

[7]张兴武.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李兵(1991- ),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5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目录学、学术思想史。

猜你喜欢

五代史杨超艺文志
《五代史阙文》所引《五代史》版本考
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以吕思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为例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宋初诗人李九龄考
Comparison Principle of Very Weak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Elliptic Equations
新旧《五代史》中有关少数民族记载异同之比较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